底泥

  • 汾河水库底泥污染特征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对水库清淤后的底泥进行有效地资源化利用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底泥、水质和水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要素,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0]。底泥由大量的氮、磷、有机质和长期累积的沉积物等物质组成。底泥成分复杂,在吸收外源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也会向水环境中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增加[11,12],并产生二次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生物死亡[13,14]。目前,清淤后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多集中在湖泊、河道

    农业与技术 2023年6期2023-03-30

  • 河道底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会沉积在河底形成底泥。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上沉积了Cr、Cd、Pb 等危害严重的金属离子及富含N、P 的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在水生环境改变时会再次进入上覆水,危害水体,成为水体的内源污染,并且底泥中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使得河水变为黑臭水体[1]。河道底泥中的主要污染源有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底泥中N、P 等营养物质部分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剩余部分则会进入上覆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现象,威胁生态系统[2];河道中常见的重金属有Cd、Cr、P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年1期2023-03-20

  • 河道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技术
    00136)河道底泥是黏土、有机质、砂砾和各类矿物质等所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并且它是河流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河道底泥与水体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使得重金属在底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水体pH、温度、电导率和溶解氧等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还会通过扩散和解吸等一系列方式被释放出来,对上覆水体造成“二次污染”[1]。另一方面,藻类、螺类、蛤类等底栖生物把底泥作为主要生活场所,并且从底泥中获取所需要的食物,而重金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藻类

    广州化工 2022年3期2023-01-15

  • 生态综合整治中内河底泥的再生技术路径
    0066)河湖库底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以及高效化再生处治事关全球生态环境。然而,目前世界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得内河流域受耗氧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污染日趋严重,甚至部分流域存在重金属污染,并且成为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的蓄积库,水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有河道底泥治理措施包含疏浚、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等。然而,疏浚工程作为主要治理方案,虽然可以改善河流水质,但清淤后的疏浚底泥大多采用堆放、吹填等常规处置方

    建材世界 2022年6期2022-12-10

  • 污染底泥原位覆盖中可降解有机污染物扩散解析解
    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底泥[1-4].底泥污染是目前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5-7].一旦污染,这些底泥就会长期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污染底泥修复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疏浚和原位底泥覆盖.尽管疏浚可以快速移走污染底泥,然而疏浚全过程包含了底泥疏浚、脱水、处理和堆置等,过程复杂且成本昂贵[8].另外,疏浚后需要大量土地来放置污染底泥,可能对堆场附近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原位覆盖是通过在污染底泥上覆盖一层洁净的材料(如洁净底泥、砂、砾石等),将污染底泥与上覆水体及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0-18

  • 曝气+底泥改良剂修复黑臭水体污染底泥*
    水体后大量蓄积于底泥,使水体呈现内源污染现象,因此对污染底泥进行有效治理,是解决水体黑臭现象的关键。底泥深层曝气是一种国内外治理水体黑臭现象的常用技术,通过向深层底泥中强制曝气,加速复氧过程,激活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群落,能强化污染物的好氧分解及转化过程,抑制内源氮磷营养盐的释放,削减污染底泥厚度,达到修复黑臭水体的目的[2-4]。曝气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应用方式较单一粗放,进一步深化研究曝气技术与其他底泥修复技术的联用,选择更经济可行、长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年6期2022-07-08

  • 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河道底泥不仅是河流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营养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库。自然河道水环境中,即使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生物或物理因子等作用下,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仍有可能导致水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富营养化或水质继续恶化,底泥内源污染治理已成为河流长治久清和生态复苏的关键性问题[1]。另一方面,河道底泥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潜在资源。为此,对河道底泥处理的同时进行资源化利用业已成为了近几年环保、水利领域研究的热点。1 河

    绿色建筑 2022年5期2022-03-15

  • 灞河河道疏浚底泥固化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了大量的河道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具有含水率高、压缩性大、强度低、渗透性能差等特点[1],采用异地处理方法,会造成处理成本较高且不易运输,采用物理方法处置,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二次污染[2]。若对河道疏浚底泥进行固化改性,使其可以就地回填应用,既可以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也可为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置提供新的途径。目前众多学者对底泥的固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陈娟等[3]采用不同的加压模式研究了淤泥中氨氮的释放特性,并定量评价了含氮淤泥沉积物对地下水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2年1期2022-02-14

  • 基于钙镁盐的底泥高效脱水固化方案
    的剩余污泥、疏浚底泥固化剂。由白云石高温煅烧制成的固化剂(M1)主要成分为CaO和MgO,其固化效果主要是由CaO的水化反应生成Ca(OH)2,产生大量热促进水分挥发,实现底泥干化;由于Ca(OH)2巨大的比表面积而对底泥颗粒加以吸附,进而形成对于底泥颗粒的团粒化作用,增强底泥颗粒间相互摩擦力,提高底泥抗剪切强度[1]。其次,当Ca(OH)2团粒化作用完成后剩余游离Ca2+还会与底泥SiO2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3CaO·SiO2·3H2O,更加有效地实现了

    化工设计通讯 2022年1期2022-01-25

  • 关于新型底泥渗水砖可能性和实用性的探究
    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底泥处理问题[1]十分严峻,但却未能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而怎样有效、环保、科学地将底泥资源最优化利用是底泥处理问题之关键点。虽就目前研究分析可知,底泥或将在农业、能源、建材等多方领域得到科学的处理以及充分地利用,但往往伴随着技术不成熟、经济成本过于高昂等多项问题,故有关底泥领域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并需我等积极探索求知。本次实验主要以底泥制免烧砖为主要研究目标,初步了解可知底泥中含有20%左右的无机物,主要有硅、铝、钙等,与目前所用建筑材料

    科学咨询 2021年22期2021-12-31

  • 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
    量污染物质沉积在底泥中。就目前来看,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工作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经验。为从根本上保障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水平,还需要结合所处区域地质环境、水文特征,提出河道底泥修复处理技术方案。1.工程案例概况本文以深圳市西北部光明新区为例,该区域呈块状分析,土地储备水较为丰富,水域与建设用地为11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3.3%。与深圳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更高,需要在当前采用科学手段促进地区环境最优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光明新区主要

    珠江水运 2021年23期2021-11-23

  • 农村河流底泥污染特征及处理方案
    0)1 农村河流底泥污染特征底泥属于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河湖库的沉积物。一旦河流遭受污染,水中部分污染物就会通过颗粒物吸附或者沉淀方式沉积在河流底泥中,底泥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在上覆水发生变化时会重新释放再次进入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对水质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底泥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广东省农村河流常见种类有重金属、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1]。1.1 重金属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在4.0以上的约60种金属元素或相对密度在5.0 以上的45 种金

    乡村科技 2021年12期2021-09-06

  • 不同温度、pH、水动力条件下寒旱区水库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特征模拟*
    统主要由上覆水和底泥组成,上覆水与底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质动态交换。在采取污染物削减、截留等措施使水库外部营养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营养盐就变成了水库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的主要内部污染源[1]。氮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首要营养盐。底泥不仅是水库氮营养盐的“汇”,同时还存在氮营养盐再释放成为上覆水的二次污染“源”的可能[2]。当今全球大多数水库底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源”问题。中国陈行水库[3]、中国亭下水库[4]、美国阿克顿水库[5]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1年6期2021-06-25

  • 洞庭湖区受污染内湖底泥环保疏浚后再淤积及其控制研究
    动过程本就会受到底泥疏浚活动的影响,两个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一是底泥疏浚之后上覆水水体中本身具有的自净功能退化甚至几乎丧失[1~2];二是存在于底栖环境中的生物和功能性微生物几乎丧失[3~4]。由于上覆水和底栖环境生态功能的退化或丧失,上覆水对一些可降解的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降低,大部分污染物将最终沉降下来,与此同时底栖环境对底泥的矿化和生物资源化能力被严重破坏降低,因此淤积的底泥无法得到有效降解达到减量,使得疏浚河湖与天然水体相比,底泥淤积过程有较大的差别[

    湖南水利水电 2021年1期2021-04-12

  • 农村沟渠水体的磷污染水平对底泥磷释放规律的影响研究*
    关于水体扰动导致底泥内源磷迁移转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我国大型浅水湖泊上[6-8],而以农村沟渠底泥内源磷为对象,分析农村沟渠底泥磷在水体磷污染及水体扰动下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较少。为保护高原山地农村下游河流、湖泊的水质,探析农村沟渠底泥内源磷释放的规律及其对水域的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原山地不同类型农村污水为基础[9],采集典型畜禽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开展室内模拟试验,探讨在水体不同磷污染水平下,农村沟渠底泥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治理农村环境、下游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1年3期2021-04-06

  • 三种药剂对黑臭底泥原位修复效果的研究
    30031)黑臭底泥治理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水环境治理也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底泥治理可分为清淤疏浚和原位修复, 其中清淤疏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机械设备和人力物力, 且清淤上岸的底泥需要较大的处理场地进行消纳,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制约[1]。 底泥的原位修复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 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生物法, 通过向水体或底泥中投加微生物制剂, 促进底泥有机物的降解[2]; 二是化学法, 常用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21年1期2021-03-13

  • 疏浚底泥脱水固结处理后氮磷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
    散迁移等方式进入底泥中。但受污染底泥在氮磷污染物蓄积到较深程度之后,会在水动力等物理扰动、水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变化、间隙水中污染物浓度上升等条件下,通过底泥再悬浮、浓度梯度扩散、物理和生物扰动、赋存形态变化等过程向上覆水进行释放,使得原来已经汇集到沉积物中的氮磷污染物再次进入上覆水体,底泥高浓度蓄积污染物对上覆水产生二次污染。以太湖为例,受流域氮磷营养盐长期输入的影响,其底泥已成为水体氮磷营养盐的重要污染源[1-2]。随着流域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在外源输入得

    江苏水利 2020年12期2021-01-12

  • 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510600)底泥作为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自然的过程及人类的行为,在水体底部逐渐形成的沉积物。大量的氮磷营养物通过胶体颗粒物的吸附、沉淀、汇集等方式,不断在底泥中积累,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底泥中氮磷营养物又会通过物理、生化的作用,重新释放进入水体。氮磷介于水体与底泥之间不断的循环转移,形成氮磷循环的动态平衡。经研究表明,底泥中氮磷营养物的释放是影响水体中浮游生物生长和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之一[1-2],往往底泥中氮磷的加速或过度释放会引起水

    江西农业学报 2020年10期2020-11-04

  • 曝气和覆盖技术对河道底泥磷释放的试验研究
    养盐之一[1]。底泥被普遍认为是水体中磷的“源”和“汇”,底泥中汇集的磷可以向上覆水体释放,从而对水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原位控制底泥磷释放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曝气复氧和表层覆盖。曝气可以通过增加上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来提高泥-水界面微域环境氧化还原电位,进而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有效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2]。原位覆盖技术通过底泥表层覆盖形成隔离层,使污染底泥与上层水体隔离,从而阻隔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目前,有关孔曝气联合表层覆盖技术对

    江西化工 2020年3期2020-06-29

  • 低剂量硝酸钙联合低氧曝气对黑臭底泥的修复探究
    京 100012底泥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中氮磷营养物主要储存库[1].底泥有机质和营养盐在厌氧条件下被SRB (硫酸盐还原菌)发酵并分解,产生CH4、H2S、CH4S、FeS和MnS等恶臭气体及黑色物质,造成水体变臭发黑[2-3].近年来,底泥污染物对上覆水的释放累积导致水体污染现象屡见不鲜[4].因此,底泥污染的内源治理是防治黑臭水体“反弹”的关键[5].消除底泥黑臭主要有清淤疏浚和原位修复两类方法.通常清淤疏浚工程庞杂,不利于底泥的快速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4期2020-05-01

  • 底泥原位洗脱过程中氮磷含量与形态变化特征
    工作的不断深入,底泥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 底泥中氮磷物质释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其中耗氧有机物的分解造成了水体缺氧并导致水生态系统难以自然恢复,同时底泥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释放造成水生生物群落退化[1-2]. 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内外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 其中,物理技术由于处理量大、见效快等优点[3-4],在水体治理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疏浚、原位覆盖、曝气等技术. 底泥疏浚技术是将一定厚度的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3-03

  • 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受上覆水的影响,底泥在湖泊、水库的营养盐循环中既可能扮演“汇”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源”的角色[1-4]。水体污染严重时氮磷营养盐可通过沉降或者颗粒吸附作用而聚集于底泥中,再悬浮作用又会向上覆水体释放氮磷营养盐[5-8]。学者们对丹麦的浅湖[9]、美国的庞特查雷恩湖[10]以及中国的白洋淀[11]、尹府水库[12]、北里湖[13]、翠湖[14]、滇池[15]、汤峪水库[16]、产芝水库[17]的研究发现,氮磷营养盐在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的迁移转化受到温度、pH、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年1期2020-01-15

  • 黑臭河道底泥处理方式探讨
    污染物累积在河道底泥中,所以黑臭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 底泥污染的危害外源污染物通过大气降尘、点源污染、初雨面源污染和支流等外源污染形式汇入进入水体[1],沉积到底泥中并富集,导致底泥受到污染。在环境条件改变时,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对水体水质构成长期威胁,当污染底泥从水体中清淤出来后,极易造成二次污染[2]。1.1 底泥污染对水体的危害城市、农村生活废水和工厂生产废水的排放,污染物质在河道中沉积下来,部分废水富含重金属

    山东化工 2019年18期2019-10-16

  • 预处理对河道底泥固化效果的影响
    200093)底泥是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因此,水体污染控制必须考虑底泥污染的影响。底泥治理是水体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疏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污染底泥的治理[1]。将环保疏浚产生的底泥固化,使其达到一定抗压强度后作为工程填土、路基压实土等填方材料使用,可以将底泥资源化利用,减少疏浚底泥占用土地填埋场或贮泥场[2-3]。传统底泥固化剂多为水泥、石灰、粉煤灰或其组合。已有研究[4-5]表明,通过添加无水碳酸钠和硫酸钙等外加剂,可进一步提高底泥固化效果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9年2期2019-09-06

  • 河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汇入,通常会导致底泥淤积,形成严重的内源污染。在一定条件下,淤积在底泥中的存量污染物会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影响上覆水体水质[1]。已有研究表明,当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其对应的本底值的2~3倍时,它就会对水体构成潜在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治理[2]。根据底泥处理的位置不同,可将治理方法分为原位治理与异位处理。各种处理处置方法优缺点各异,工程上尚未有有系统的、规范的底泥治理技术标准可以参考借鉴[3]。基于此,笔者在对国内外的内源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年6期2019-07-08

  • 拉萨河水体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河流及水库中的底泥即沉积物可富集水体中的部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表现为“汇”,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通过扩散等向水体中释放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表现为“源”[1-2]。氮元素是水生生物的关键营养盐,底泥对氮营养盐的吸附-解吸是影响氮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底泥-水界面交换过程中的氮主要以氨氮的形式存在[3-5]。有关氨氮在底泥上的吸附-解吸过程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研究表明,盐度、pH值和温度等是影响氨氮在底泥-水界面交换的重要参数[6-8]。拉萨河被誉为西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9年3期2019-06-24

  • 上覆水环境变化对底泥释氮强度影响模拟研究
    条件变化的影响,底泥会发生氮磷营养盐汇、源角色的转变,营养盐会重新向上覆水体逐时释放,成为湖库水体富营养的主导污染源[1-2]。氮磷在泥-水界面迁移转化受水温[3]、pH值[4]、水体扰动[5]和溶解氧[6]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制约,底泥氮磷营养盐形态、吸附-解吸行为、释放时间和释放量具有随机性[7-8]。因此,底泥氮磷内源释放引发的二次污染引发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9-11]。当前国内对湖库水体底泥的磷营养盐含量、赋存形态、浓度梯度、空间分布以及对水体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年10期2018-10-30

  •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磷吸附特性的影响分析
    ,然后称取10g底泥放入草酸缓冲液中进行铝含量测量;最后用利用电子天平称取0.45g底泥,然后利用100目筛过滤之后,将其放置在聚丙烯锥形离心管中,依次放入0、10、50mg/l的磷溶液,加入0.1%三氯甲烷后进行恒温振荡处理,一般为25℃36h。在恒温振荡操作后进行离心处理,最后利用钼酸铵分光光度计进行磷酸根含量检测。1.3 吸附数据核算磷吸附饱和度数据计算过程中,可在已知经验因子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后的朗格缪尔方程间吸附数值核算[1]。为了便于数据分析可统

    山西农经 2018年6期2018-04-03

  • 鼠里糖脂作用下三氯生在底泥柱中的迁移传输
    有机物,易吸附在底泥等固相介质上,具有长期滞留性、生物蓄积性和“三致”作用。吸附在底泥上的污染物质,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难以被生物降解;同时,在水体动力学作用下,污染物能逐步向底层迁移,导致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将HOCs包裹在胶束内部来改变HOCs的迁移分配。其胶束增溶作用一方面能使HOCs从底泥中解吸附出来,促进其向水相的迁移;同时,胶束在底泥上的吸附又能强化HOCs在底泥上的滞留[1]。鼠里糖脂(RL)是一类典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1期2018-03-29

  • 不同底泥稳定剂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研究
    源污染完全切除,底泥作为水体内在污染源仍会不断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水质恶化。因此,在控制外源污染前提下,消除底泥内源污染成为水体治理的关键[5]。底泥原位稳定化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降低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溶解性和迁移性,具有高效、经济、便捷的特点。物理方法主要是在底泥表面铺放沙土、沸石、土工织物,阻断底泥污染物向上层水体释放;化学方法是指向底泥中投加化学药剂,与污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螯合反应,降低其溶解性和毒性;生物修复是指向

    山东化工 2018年1期2018-03-10

  • 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超标底泥处置方案研究
    km等。二、河道底泥污染现状该工程共需疏浚底泥3933.35万m3,为了解河道底泥现状,共在46条河道设置了49个监测点,监测项目包括铜、镉、汞、砷、铅、铬、锌、镍等8 项,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评价,共有10个监测点超标,超标因子为锌和镍。超标底泥数量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疏浚河道中底泥超标的总量为23.71万m3,占总疏浚底泥量的0.6%。三、超标原因根据调查,并参考论文《射阳河底泥重金属沿程变化分析及污染评

    治淮 2017年12期2018-01-09

  • 超声波联合化学调理改善疏浚底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化学调理改善疏浚底泥脱水性能的研究*谭万春1,2文 敏1#段武华1彭诗梦1王云波1,2聂小保1,2孙士权1,2(1.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14)以长沙市圭塘河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超声波改善疏浚底泥脱水性能。结果表明,单一PAC、CPAM对疏浚底泥脱水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CPAM效果优于PAC,经两种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年12期2017-12-25

  • CIR反应器生物沥浸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
    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赵 亮 张玉君 钟祯媛 唐俊岩(济南浩宏伟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1)选用小型离心式搅拌反应器(CIR)采用生物沥浸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结果表明,污染底泥中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1%-63.5%、62.8%-65.8%、10%-15.1%。此外,沥浸底泥的脱水性能有很大提高。用Ca(OH)2调至碱性的沥浸底泥后酸化程度较小。连续运行了5批次底泥生物沥浸处理,反应器运行稳定且采用酸化底泥回流的方式进行底泥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7年1期2017-12-09

  • 洱海底泥特性对七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30072)洱海底泥特性对七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何文凯1曹 特2倪乐意2宋碧玉1(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武汉 430072)为研究洱海底泥特性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采用不同比例洱海底泥与湖岸土壤掺混形成五种基质, 并分别移栽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和狐尾藻, 进行为期70d的室外生长实验, 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几种植物的影响具种间差

    水生生物学报 2017年2期2017-04-12

  • 闽江养殖区底泥耗氧量研究
    ,大量消耗氧气,底泥耗氧量(sediment oxygen demand,简称SOD)占了河流总耗氧的大部分,在特定的水体中,该比例可高达50%[1]。底泥耗氧量通常指的是发生在底泥中生物和化学氧化过程中消耗水体溶解氧的量。底泥生物作用对底泥中溶解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底泥微生物利用氧气进行新陈代谢,分解有机物;同时,底泥是多种底栖生物生存活动的空间,底泥中生物活动对底泥的扰动会促使底泥中物质(如氧气、有机物,还有一些氨氮、硝酸盐等化学组分)与水体交换量增加

    海峡科学 2015年6期2015-11-19

  • 湖泊底泥对氮磷的吸附试验研究
    0111)湖泊底泥对氮磷的吸附试验研究夏婷婷(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 130111)本文以长春市景观水体——南湖为研究对象,对南湖底泥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初始氮磷浓度下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进行研究,为预防和治理北方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底泥在震荡12h时对氨氮吸附量达最大值,在55h时对磷的吸附含量达最大值;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7.9mg·L-1时,荷花池底泥氨氮最大吸附量为437.54mg·kg-1;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2015-04-20

  • 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
    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李 佳,詹艳慧,林建伟*,杨孟娟,方 巧,郑雯婧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pH值、硅酸根离子浓度、DO浓度、老化时间以及初始磷浓度等条件下一种新型底泥改良剂-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当水中磷浓度很低时,太湖底泥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均释放出磷.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释磷量少于太湖底泥.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和钙结

    中国环境科学 2014年1期2014-12-14

  • 千灯浦河道底质污染修复工程技术初探
    须进行修复。2 底泥对河道水体的影响在城市经济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废水直排城市河道,严重超过河道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污染严重。污染物进入河道后,经过沉淀、吸附、吸收等一系列途径,最终沉积在底泥中并逐渐积累,构成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沉积物可以说是容纳水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最终储存场所。当底泥上层水环境发生改变后,底泥中沉积的污染物不断释放,成为河道水体二次污染源。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河道底泥中释放的污染物使水体中NH3-N、TP、COD浓度分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4年5期2014-04-28

  • 底泥泥质与污染物释放量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底泥中营养盐(如N、P等)通过扩散、对流、沉积物再悬浮等过程向上覆水体释放.研究表明,在外源输入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沉积物对上覆水释放的氮、磷将成为湖泊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1],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往往与底泥营养盐释放有较为密切的联系[2].对底泥的内源污染物释放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外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些大型湖泊不同的底泥环境对于释放的影响分析[3],或者进行实验室模拟,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8-02

  • 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罗玉红,高 婷,苏青青,赵小蓉(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采用校园水体底泥进行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对底泥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覆水水质影响底泥氮、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氮、磷的初期释放;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越小,底泥氮、磷的释放量越大;上覆水氮、磷的浓度超过一定值,会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释放量;上覆水;营养盐浓度;相关性Luo Yuhong, Gao Ting, Su Qi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12-21

  • 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在底泥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合酶生物促进剂在底泥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杨 磊1,孔兰芳2,胥 峥3,林逢凯3,李玲珑3,艾奇峰3,华丹芸3,王玮蔚4,李宇光4(1.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3.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4.福州光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州 350001)通过测定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生化呼吸线来表征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对河道自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对微生物

    中国环保产业 2011年11期2011-11-20

  • 疏浚底泥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214432疏浚底泥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张明霞江阴新时代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江阴 214432底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底泥还能用作人造土壤,可用于园林绿化的客土更换,从而避免因土壤置换造成采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由于底泥的质量容易控制,创新底泥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具有巨大潜力。疏浚底泥,绿化水土底泥在城市绿化中有2种利用方式,一种是作为土壤的改良剂,另一种是改造为人造土壤后实现对城市绿化中客土的置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5期2011-02-12

  • 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缓慢,其原因在于底泥中的氮磷向上覆水体逐渐释放,使水体质量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改善[3-4].有文献报道,云南滇池中 80%的氮和 90%的磷分布在底泥中[5],因此,控制和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不但要减少外来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而且要加大对富营养化程度很高的底泥的治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底泥富营养化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6-9],结果发现底泥富营养化严重,对水体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底泥在持续的外界扰动条件下,氮、磷的释放显著增加,并且由于很容易吸附在水中胶体上不易沉淀

    中国环境科学 2010年4期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