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 出自岭南的“兰亭序”,广州海山仙馆帖石三方考
    刻东阳何氏本《兰亭序》,今拓当时潘仕成一共摹刻了所收集的兰亭禊帖十六种,包括1 乾符延资库本;2 定武本(董其昌跋);3 定武五字不换本;4 王晓定本;5 上海潘氏吴静心定武本;6 澄清堂骞异僧押缝本;7 东阳何氏本;8 关中初本;9 思古斋唐临绢本;10 游景仁褚临领字从山本;11 游景仁双钩蜡本(裴绾等衔名,蔡襄跋);12 神龙本;13 三希堂褚遂良本(米芾题诗);14 三希堂冯承素临本;15 褚遂良墨迹本(米芾鉴定);16 唐临墨迹缺五行本(潘仕成跋

    收藏·拍卖 2023年3期2023-10-17

  • 毛万宝新吾《兰亭学探论》
    一般人看来,《兰亭序》以书法名世,兰亭学自当归属书法学。万宝君告诉我们,兰亭学虽离不开《兰亭序》书法,但还得同时关注与《兰亭序》密切相关的《兰亭序》研究文章、兰亭雅集、兰亭诗与兰亭接受等。很显然,这一定位,极便于有关高校根据已有学科设置开设兰亭学课程,或将兰亭学放在文化学院讲授,或放在历史学院讲授,或放在文学院讲授,或放在书法学院讲授,等等。其二,对兰亭学的学科内容勾勒完整。兰亭学讲什么?有哪些内容構成?过去的一些论者,常将目光放在《兰亭序》书法上,认为从

    中国书法 2023年4期2023-08-28

  • 略论翁方纲定武本《兰亭序》之品鉴观
    他认为定武本《兰亭序》以肥为真,关于定武本之优劣,他以“肥”作为参考标准;二、翁方纲认为定武本《兰亭序》有篆籀的淳古、圆浑笔意,并对推崇《兰亭序》的妩媚之风颇有批评;三、翁方纲用定武本《兰亭序》品评其他版本之优劣,或校正其他版本。清代翁方纲对《兰亭序》颇为喜好,笔者曾专门就翁方纲对定武本《兰亭序》的收藏问题撰文,探讨其喜好《兰亭序》之问题。其实,翁方纲在收藏把玩定武本《兰亭序》的同时,亦对定武本《兰亭序》版本真伪、优劣进行考评、鉴赏。同时,他也会就版本问题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2022-09-06

  • 论“笔在意先”说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行书”——《兰亭序》无疑是最好的印证。所以尽管书法创作离不开书家的构想,但又并非完全可用构想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更多时候是书家无意识的表达,是笔在意之先,而非笔在意之后。由此可見,“笔在意先”说对于书法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关键词】笔在意先;兰亭序;书法创作【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3-0025-06【作者简介】周琴,江苏静斋书法社(江苏宿迁,223814)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迁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22

  •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及其美学思想
    的美学精神。《兰亭序》不仅是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追求。鲁迅的文学与王羲之的書法交相呼应,共同诠释着魏晋风度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魏晋风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2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79-05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时代风习,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层面,在文章诗文和文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在书法艺术领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1期2021-04-22

  • 经典书法作品《兰亭序》的艺术价值
    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是书法界的经典。本文就《兰亭序》进行赏析,从其形式层面、意蕴层面及影响进行阐述。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王羲之可谓不可不提的大家,足见其影响之大。他的经典书法作品层出不穷,而被人们广为谈及的就有《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一、形式层面《兰亭序》是王羲之四十七岁时所作,它记述了他与友人雅士于兰亭聚会,在会上各人作诗的场景,《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其友人所作诗文写的序文。《兰亭序》全文共28 行,32

    艺术家 2020年10期2020-12-06

  • 兰亭序》教学设计与分析
    及其传世名作《兰亭序》,拓展书法知识,学习书法作品欣赏方法,提高对书法的审美修养。关键词:书法教学;欣赏课;教学设计本课选自小学书法教材五年级课后欣赏内容,属课堂扩展知识、欣赏课范畴。欣赏课在小学书法课堂中是一个难点,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名家了解不多。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推出名家名作进课堂,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书法大家王羲之及其传世名作《兰亭序》,拓展书法知识,学习书法作品欣赏方法,提高对书法的审美修养。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2020-11-30

  • 让兰亭技法在小学楷书教学中绽放
    云龙摘 要:《兰亭序》是中国古典审美艺术中书法载体的典范,《颜勤礼碑》则是颜真卿晚年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时期,通篇气势磅礴,用笔苍劲有力,未经后人剔剜,是颜体中的代表作。本文从《兰亭序》的书法技法即点画的方向、长短、位置、粗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运用《兰亭序》中的技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精准临帖和运用,本文主要以《颜勤礼碑》为例进行阐述。关键词:兰亭序 颜勤礼碑 技法 教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说起《兰亭序》人们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9期2020-10-29

  • 神龙本《兰亭序》“妄”字印刷讹误小考
        要:《兰亭序》自唐宋以来备受推崇,临习人数众多,催生了大量的《兰亭序》版本,其中冯承素摹本神龙兰亭后世的印刷本最多,本文就其中一些版本的“妄”字出现讹误的原因进行探讨,查找原因,以期对书法临习者带来一些启示。关键词:书法边界;民间书法;兰亭序;出土文书唐朝以后,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大加推崇,王羲之也逐步被推到了“书圣”的高度,其中《兰亭序》更是被尊为了“天下第一行书”。从唐以后至今临摹《兰亭序》风靡大江南北,从初学者到一代代大书法家,临习兰亭的人可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2020-09-06

  • 试论《兰亭序》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世忠关键词:《兰亭序》;现代性;时空维度;历史僭越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于浙江绍兴兰亭“修禊”,并由此写出了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在历史上,有关《兰亭序》的辨伪、争论难以计数。特别是“兰亭论辩”,更是中国学术史、书法史及美学史中绕不过的典型案例。本文论述并未陷入前者窠臼而束缚于那些悬而未决的“论辩”中,相反通过更换一个崭新的角度,把它放置于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去反思,尝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现实与历史意义进行阐述和反思:去探索王羲之一千

    书画世界 2020年4期2020-06-08

  • 浅谈《兰亭序》欣赏
    。而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欣赏《兰亭序》要从时代背景、文章内容、书风特点等方面来对其进行观照。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欣赏项穆说“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矣,万世不易。”他将王羲之在书法领域的正统地位与孔子在思想领域的神圣地位相类比。这也对应着现实,王羲之的书法却是正统的象征,且万世不变。而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兰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2期2020-06-08

  • 行书艺术瑰宝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飘如游云的王羲之,正气凛然的颜真卿,乐观旷达的苏轼,成就了三大行书的巅峰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三大行书的比较解析,探讨其共性及迥异,推动我国行书艺术的蓬勃发展。关键词:《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行书一、引言翻开中国书法历史的长卷,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法大家。他们投入毕生心力,痴心钻研,通过反复实践开创了丰富又独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期2020-05-29

  • 小兰妹妹
    兰妹妹”。他叫兰亭序,瞧这名字,很让人意外。他为此有过不少苦恼,上学那会儿,老师觉得名字好玩,没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自然跟爱好书法的父亲闹过别扭。这不,兰亭序此时烦得要命,刚跟父母顶撞了几句。起因很简单,疫情当前,远在家乡的二老放心不下,非让他说说正在干什么。公安是讲纪律的队伍,一旦涉及案件就必须保守秘密,更何况他也不想让老两口担心。事实上,兰亭序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平常也是俏皮话不离口。比方说,他最爱吃红烧肉,就编了个顺口溜——来盘红烧肉,撑死单身狗。眼

    美文 2020年7期2020-05-14

  • 遒媚劲健 绝代更无
    2日,伟大的《兰亭序》华丽出场,韵传后世。那一天(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織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多亏了那场微醉的风雅,《兰亭序》诞生了。文化交流第四期的视点,即文化印记系列之二,推出重读“兰亭”。本组文章从文学史、书法史、人物史、收藏史、风光旅游及王羲之与中国书法在海内外流传等角度,对王羲之及《兰亭序》作了较全面的探讨。Preface to the

    文化交流 2020年4期2020-04-20

  • 兰亭序》不是好文章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

    小品文选刊 2020年2期2020-02-20

  • 《兰亭论辩》研究综述
    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一直是书法家们必学的范本,大量地被临摹、传拓,化身千万,就像是有了独立的生命力,与东晋以来的中国书法史相始终。不仅如此,《兰亭序》对中国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邦日本、韩国等国的书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对于“兰亭论辩”的梳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兰亭论辩;兰亭序;综述“兰亭论辩”是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曾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首先,关于对《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2019-11-12

  • 《书谱》中的情性观
    词:兰亭论辩;兰亭序;王羲之《书谱》是一部具有极强艺术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经典之作。就书法艺术而言,它是我们学习草书的重要依据,为后人临习草书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就理论而言,它条理分明文采出众,全文三千七百余字以艺术创作论为主导,艺术审美论为主线展开论述,既是对前代书法艺术的概括总结,也是初唐书法艺术理论的集中展示。孙过庭所处的初唐是隋唐美学的孕育时期,一方面汉魏南北朝以来的多元思想文化在此并存,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演化、发展、融而未合,另一方面由于经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2019-11-12

  • 浅谈北宋时期文人对《兰亭序》的接受现状
    。”关键词:《兰亭序》;碑帖;王羲之;金石学一、《兰亭序》在北宋时期文人间流行的原因(一)金石学的发展自宋太宗赵匡胤自立为帝,建立宋王朝以后,半个世纪的分裂混乱局面终于结束,国家也回归统一。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书法的发展其实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缓慢,但对王之书可谓推崇备至。宋太宗奖励经学、恢复礼制以及徐世昌的偃武学文。于是在当时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在青铜器和石头上的古老文字的金石学家。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刘敞《先秦古器记》、吕大临《考古图》、李公麟《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0期2019-10-21

  • 兰亭序艺术风格
    一、用笔特色《兰亭序》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其表现出来的意境必定和书法家的内心所思所感相关联,是书家的内在的情感的一种笔端的展现,是一种形式上的展现。而这种展现,在用笔技法上的体现是最为直接的。不同的书家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在用笔上的方式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兰亭序》的用笔,相较于一般的行书作品,运笔速度较慢,连贯自然,十分精巧。提案转换之间,处处显现着巧妙的构思。或细若游丝,或百转千回,笔力自然,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笔者以“映带左右”做解。首先是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2019-10-14

  • 令和(REI WA),你好
    :日本,年号,兰亭序这是日本宪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继承前夕公布新年号。当天上午,日本政府召集京都大学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等9位有识之士举行恳谈会,就新年号的备选方案征询意见,随后在听取国会参众两院正副议长的意见后召开内阁全体会议,讨论确定新年号并通过相关政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随后在记者会上发表谈话,向国民阐述新年号的涵义等相关情况。他指出,“令和”出自日本最古老诗集《万叶集》的语句“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蕴含了“文化在人们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2019-09-10

  • 遒媚劲健
    蚕茧纸所书的《兰亭序》,实是魏晋思想的一种绝佳之精神迹化,是晋人玄思、自由放逸、超然物外、死生情深、妙契自然的时代符号。《兰亭序》的美学特征,即“遒媚劲健”。本文从魏晋时期的书论中解析“遒媚劲健”的美学内涵,试图探析“遒媚劲健”的原义及与其时代相关的书法审美特征,发现“遒媚劲健”是神采与形质、风骨与媚趣、天然与工夫、筋韧与意韵相结合的一颗美学结晶。关键词:王羲之 兰亭序 遒媚劲健 美学从历代有关《兰亭序》的文献中,梳理出人们对《兰亭序》美学特征的观点。如下

    丝路视野 2019年7期2019-05-21

  • 兰亭序》之“揽”
    刘涛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名本,“揽”字凡两见:“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第21 行)、“后之揽者”(第27 行)。按其文义,显然不是延揽之意,而是观看意义的“览”,因此,唐朝史家编撰的《晋书》所录《兰亭序》文,将“揽”订正为“览”。郭沫若云:“ 二览字作‘ 揽,乃避其曾祖王览之讳, 与他帖正字作‘政,为避其祖王正之讳正同。”(于硕:《东吴已有“暮”字》,载《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十一期,收入《兰亭论辨》。于硕,郭沫若化名)以避讳解释《兰亭序》把“览”写作“揽”,看

    读书 2019年2期2019-02-26

  • 浅析《兰亭序》真伪
    ,这成为怀疑《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真迹的新的理论依据。由此展开长达数年的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辩驳。关键词:《兰亭序》真伪;郭沫若;高二适;王谢墓志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04-01在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这片文章。文章中讲到,可以由出土在南京的王兴之、宋和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来看,《兰亭序》早已失去了晋代人一惯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可以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2018-09-27

  • 大雅如兰,亭亭玉立
    富。【关键词】兰亭序;拓展性课程;实施;文化素养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开设的要求,然而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我校在初一年级书法课中,重点纳入了兰亭序欣赏课,以期达到促进学生以书法为中心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目的。一、多元出击,趣读兰亭美国心理学家加多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一样东西,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动用他的多种感觉器官。对于兰亭的探究,我们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努力把它开拓成一门拓展性的书法校门课程。兰亭,此处所指并非地名,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2018-09-24

  •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千古兰亭》拓展性校本课程框架
    程。【关键词】兰亭序;拓展性课程;书法欣赏兰亭,此处所指并非地名,也不是亭子,而是指以兰亭序为中心的系列文化。至于地名蘭亭,其由来要从越王句践说起,《绍兴地志述略》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句践树兰于此……这其中的故事异常精彩,完全可以让学生为此所陶醉,产生无限的乐趣。“眼高手底”,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操作技术不过关,只会品头论足。在书法学习上,最可怕的却是“眼底”,因为眼底,学书法就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一、探一探兰亭风王羲之《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2018-09-24

  • 试论《兰亭序》文学美和书法美的统一
    吴东辉摘要:《兰亭序》的文学美,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的情境美和自然顺理、层层递进、申张其志的思辨美。王羲之先是利用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和曲水流殇,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再从兰亭走向宇宙,天地人发生感应关系。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好友相聚,感受人生快乐,但因年事已高,不胜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教人生要有作为,联系生死问题,对“一死生,齐彭殇”开展批判,奏响了作者热爱生活,讴歌生命的最强音。整篇散文文脉清晰,顺理

    神州·中旬刊 2018年3期2018-03-30

  • 兰亭序》与魏晋生命精神解读 ——兼与肖鹰先生商榷
    00872)《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倾心之作。《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据此记载,可知此序是永和九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好友在兰亭雅集,创作了三十多首兰亭诗,王羲之自为之作序。在《兰亭序》中,王羲之喟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学术界 2018年7期2018-02-20

  • 你会背《兰亭序》吗?
    朋友,你会背《兰亭序》吗?大都回答“不会背”。《兰亭序》是一篇精短的美文,全文仅324个字,熟读和记住它应该是不难的,书法家朋友们之所以“不会背”,料想不是“背不会”,而是没有想到要去背诵,所以才“不会背”。巧的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那天,开了个头,便参加朋友聚会,席间一位原绍兴市的领导谈到当年某领导人视察绍兴时,也曾经询问过他“你会不会背《兰亭序》”,并叮嘱,做绍兴的领导,应该会背《兰亭序》。那么,《兰亭序》是否非要会背诵不可呢?当然也未必。不会背《兰亭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8年1期2018-02-07

  •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书法第一行书《兰亭序》,将行书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创造了书法另一个书体瘦金体。他们,都是有着重大贡献之人。他们丰富发展了中国书法宝库,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功之人。在书法教学和临习中,我发现王羲之《兰亭序》和赵佶《千字文》两帖在笔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供大家学习书法时参考。一、从点来看其共同点和差异(1)侧点。共同点——入笔的方向均由左上向右下行笔;用笔力量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收笔均是在回锋后完成。不同点——《兰》入笔后由轻渐重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5期2017-11-14

  • 兰亭序》七种帖本叠影勘校
    ■胡焰智《兰亭序》七种帖本叠影勘校■胡焰智《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只有摹本与刻本传世。历史上围绕该帖的争辩延续千年,由于评判标准缺失,传世帖本的真伪优劣莫衷一是。本文从古代书迹摹刻方法入手,遴选七种重要摹本与刻本进行影像叠影比较,寻找其中共性特征,获得祖本原貌重要信息。图一五种《兰亭序》帖本单行字间距位置比较(张金界奴本与陈鉴本、定武本能重叠对应,张澄本中段稍有偏斜,薛刻本有多处调整。)一、古代书迹复制方法与叠影勘校依据古代书迹复制主要有钩摹、临写、刻拓三

    书法赏评 2017年1期2017-04-08

  • 与国宝面对面——故宫博物院特展《石渠宝笈》
    渠宝笈;真伪;兰亭序中图分类号:J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18-01“收录于《石渠宝笈》”,大多数藏家对这句话肯定不会陌生,长久以来,《石渠宝笈》一直是中国顶级艺术品的标签,不仅有《松崖别业图》《写生珍禽图》这些价值连城的拍品,就连《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些鼎鼎大名的文物也都收录于《石渠宝笈》。那么,被无数藏家朝思暮想的《石渠宝笈》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籍呢?《石渠宝笈》全称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2017-03-18

  • 论《兰亭序》的文化增殖现象
    张静摘 要:《兰亭序》作为经典已超越书法发展的范畴,它所呈现的不仅是技法和形式,更多的是其高度与精神的指向,反映出认得生命价值和思想进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兰亭序文化增殖现象亦是自唐太宗极力推崇,直至今天都饱受热议,热议程度关注度,在圈内无疑是愈来愈火热。本文就针对《兰亭序》的流传问题就文化增殖现象展开讨论。关键词:《兰亭序》;书法;艺术;文化增殖;兰亭八柱;书法范式增殖,即:繁衍,增加之意。文化增殖,则是在原有的的文化价值基础上,通过社会认知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期2017-02-21

  • 兰亭序》及其书法文化意义
    书画印艺术馆《兰亭序》作为我国书法历史文化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魏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性作品,其以自身蕴含的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精神与自身极高的行书艺术造诣在我国书法文化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对《兰亭序》的研究,人们可以掌握魏晋时期书法文化及社会文化,如二王书札、六朝社会文化等,帮助学者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同时,从书法角度来说,《兰亭序》中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人文情怀,还对后世书法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人

    艺术家 2017年6期2017-01-30

  • 浅谈《兰亭序》的文化增殖现象
    …”王羲之的《兰亭序》现已广为流传,在它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兰亭序》作品的唯一性、“兰亭”意象的形成、《兰亭序》故事的丰富性、离奇性传以及《兰亭序》的创新性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增殖。【关键词】《兰亭序》;兰亭;文化增殖;《禊贴》一、兰亭序的唯一性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兰亭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2016-10-21

  • 兰亭序的文化增殖现象
    【摘要】《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这并非仅就艺术造诣而言,更是一种文化地位。《兰亭序》之所以拥有这样显赫的文化地位,是与自唐至清历代封建帝王对它的推崇是分不开的。有学者这样认为,正是帝王的接受托起了《兰亭序》的文化。【关键词】兰亭序;王羲之;文化增殖《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山阴兰亭“修禊”时,王羲之为他们所作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这篇文章不足千字,但是它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2016-10-21

  • 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多年的发展,《兰亭序》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关键词】兰亭序;王羲之;文化;增殖;传播;意象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断演化至今,化字、形、线条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书法艺术经典,《兰亭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千百年来,《兰亭序》由帝王推崇到百姓熟知,虽真本不存世却仍能保持“经典”地位,足以可见对经典的想象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艺术经典又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随着传播技术、媒介条件等的发展,经典作品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2016-10-21

  • 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限性
    张梦瑶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限性◇张梦瑶一、王羲之与“名士风流”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杂艺》中说:“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大意是说,王羲之是风流才士,是一个潇洒飘逸而不受约束的名士,世间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精妙,反而因此掩盖了他其他方面的才华。魏晋时代的精神气象是文人士子的生命自我存在意识或人的主体性存在意识的觉醒,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此以“人的觉醒”来加以涵括。这种精神气

    中国书画 2016年7期2016-09-12

  • 当代篆刻名家刻《兰亭序》(上)
    兰亭集序李刚田刻永和九年韩焕峰刻会于会稽岳 峰刻岁在癸丑张耕源刻山阴之兰亭周云华刻暮春之初谷松章刻修褉事也沈岩松刻群贤毕至朝洛蒙刻少长咸集陶淑慧刻崇山峻岭廖富翔刻又有清流激湍魏 杰刻此地有杨坤秉刻茂林修竹樊中岳刻映带左右张永华刻引以为流觞曲水陈正国刻列坐其次陈行健刻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郑永兵刻是日也李泽成刻仰观宇宙之大徐谷甫刻一觞一咏蔡照波刻天朗气清邓昌成刻俯察品类之盛李 青刻所以游目骋怀沈 沉刻亦足以邵德法刻惠风和畅查 律刻畅舒幽情孙群豪刻足以极视听之娱陈作

    大观(书画家) 2016年4期2016-07-05

  • 揭秘:《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
    揭秘:《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王法极法

    人生十六七 2016年16期2016-06-16

  • 传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最接近真迹原貌之说浅议
    所摹的神龙本《兰亭序》,被后人赞为最近接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的原貌,目前对此观点仍有颇多疑议,对《兰亭》真伪的争辩也由来已久。而这一摹本,在无真迹作为标准的参照下,何以断定其为最接近真迹面貌的神品,本文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来阐明其艺术价值所在,综前人之述,进而言其“下真迹一等”之说。【关键词】: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一、《兰亭序》鉴赏概说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奉为稀世珍宝,然真迹失传,只有各种摹本流传于后世,目前的研究现状依然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2016-05-30

  • 兰亭序》文本的文化性意义
    10000)《兰亭序》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吴振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00)摘要:艺术的最本质意义是观照生命。魏晋是中国玄学大兴的时代,把《兰亭序》置于历史文化视野中考察,《兰亭序》折射的恰恰是一个内心觉醒的时代。王羲之对人生无常、生命意义的憬悟,是人的觉醒。“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思想,具备文化的反省精神,既有审美的哲学高度,又有独特的人生感悟,是对生命意义艺术文化性的发现。如果从以悲剧为最高艺术美的角度评价,《兰亭序》当居“三大行书”之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3期2016-04-12

  •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影响。姚华对《兰亭序》认识的转变,可以发现其碑帖观念的清晰脉络,先是尚碑抑帖,后来不排斥帖学,再到无所谓碑、帖之分,认为刻帖、墨迹,更应该作为取法临摹的对象。由姚华个案研究可以窥见清代末期书法审美的转向,即由清中期的尚碑之风慢慢走向清末民初时期的碑帖融合之路。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艺术作品;姚华;《兰亭序》;碑学;碑帖观念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姚华(1876-1930年),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人称弗堂先生,自署莲华盦。清末

    艺术百家 2015年1期2015-04-07

  • 由“神龙本”《兰亭序》是否可学说起
    ,“神龙本”《兰亭序》也在其列,引起了许多中小学书法教师和关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书法家的关注。由于“神龙本”《兰亭序》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且有一定瑕疵,有人便提出“神龙本”《兰亭序》不可作为范本学习的观点。笔者在教学中也曾遇到学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扰。看来有必要对“神龙本”《兰亭序》是否可以作为范本学习的问题做出澄清。一、取优弃劣,无关真伪对“神龙本”《兰亭序》作品真伪的判定,主要是看该作品是否是王羲之所创作的或冯承素摹写的等问题,不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5期2014-08-15

  • 锡博本赵孟頫临《兰亭序》考辩
    ] 传世法书《兰亭序》有诸多临摹本。本文以无锡博物院收藏的传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临写的《兰亭序》为研究对象,详细考辨了作品的跋文和印章,认为该作品极可能出自俞和之手,同时也指出了某些跋文所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赵孟頫?兰亭序?俞和?流传过程一、关于锡博本《兰亭序》1984年12月6日,苏南无锡籍书画家兼收藏家周怀民(1907—1996)将自己毕生收藏的123件古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以及他自己创作的精品力作43件全部捐献给了其家乡的无锡市博物馆(即现在的无

    中国美术 2012年1期2012-08-31

  • 兰亭序》的命运
    人的遗训,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既不喧哗也不示人,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没有任何人看见过《兰亭序》的影形。可是,智永出家为僧,没有传人,祖宗遗传下来的宝物自己带不走,没办法了,就将《兰亭序》的真本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辨才和尚,并一再叮咛妥为保存。后人评价《兰亭序》:“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后来《兰亭序》被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大唐的李世民可谓剑胆琴心,在把大唐的江山弄稳当之后,他不时地想起

    国学 2009年3期2009-05-31

  • 对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探讨
    入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在顺应当下传媒时代人文学术领域研究与探讨的趋势中,作为书法作品讲授这篇文章时应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解读,以籍帮助认识作品的艺术特征。但其中又有颇多疑问,希望借此机会进行探讨。首先,此文名称上颇多疑问。《兰亭序》的名称最早见与《晋书·王羲之传》,而该篇文章最早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在刘孝标注的《临河序》中多出后段的伤感文句,但却少了末尾的四十字。在郭沫若从注家引文能减不能增的道理出发,断定《兰亭序》是不可信的。在1965年11月12日《光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2009-02-21

  • 唐太宗智盗《兰亭序
    文/佚 名 图/刘启华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27年,唐太宗在玉华宫的含风殿里去世了。临死以前,他躺在床上,拉着太子李治的手,气息奄奄地说:《兰亭集序》,你一定要把它和我同葬。”就这样,唐高宗遵照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遗嘱,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装进了唐太宗的棺材,一块儿埋进了昭陵。文/ 佚名图/刘启华唐太宗是个书法家,特别喜爱书法艺术。他在处理完国家大事以后,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刻苦地练习书法,并且从全国各地收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这天,唐太宗在大明宫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1年1期200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