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2010-06-08 07:13岳从欣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

岳从欣

[摘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的提法经历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自改革开放起到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把“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一部分。中共十三大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没有再提“四个现代化”这个具体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50-04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的基本形成、正式提出及其发展,已有不少文章和专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内容,有进一步考辨的必要。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规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已多次提出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国人民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同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毛泽东提出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其中包含着工业现代化的涵义。

经济建设是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之外,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1949年9月,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提出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商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交通方面,必须迅速恢复并逐步增建铁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广水运,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各种交通工具和创办民用航空。可以说,《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建设勾画了蓝图。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演变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学习提纲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这里把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两项任务联系了起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实际上成为“四个现代化”提法的雏形。

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口号。这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先进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意义,包含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

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提法没有特别强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但增加了“现代科学文化”。实际上现代交通运输业是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把交通运输业归于工业也是合理的。同年底“超英赶美”战略提出之后,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力争在十几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超英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强调在继续完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6月,毛泽东指出:“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这里,毛泽东把工业、农业、国防、技术等联系起来,只是没有用“现代化”这个词,但包含着“现代化”的内涵。7月7日,周恩来在新会县干部会议上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较早的比较完整的提法。1959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两位主要领导人形成一致的思想,标志着“四个现代化”比较完整的提法基本形成。

1960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对国家科委党组《关于1960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报告》作出批示,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的作用愈来愈大。发展科学技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树立埋头苦干、多做少宣传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服务。这是较早地表述科学技术与其他三项关系的中央文件。同月19目,周恩来在接见参加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全体人员时强调:“把我们的国家建成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国家”的历史任务。2月23日,周恩来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谈话,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这个概念。196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采用了这个表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2年3月27日,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重申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总路线和现代化的提法。同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接见出席冶金、水利、华侨农场等七个专业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总结“大跃进”以后的教训,强调我们的任务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两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文化和国

防四个现代化。”这里,周恩来论述了农业、工业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把农业现代化放在第一位。

196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沿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比较短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提法。1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号召各党各派同心同德,自力更生,“乐人民之所乐,忧人民之忧”,“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次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里,周恩来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正式形成“四个现代化”的完整的表述,阐明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年8月23日,周恩来在讨论《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强调“必须瞻前顾后,有一个远期的奋斗目标”。他说:“我看不要把走在世界最前列作为重点,还是提四个现代化。是否可以提,用二十三年的时间或者是在二十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共中央在《关于工业发展问题》中采用了这种提法,提出“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工业发展方针的问题。周恩来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他说,经过1963至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我们打算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建立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在二十世纪内,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14周年招待会上宣布:“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新中国成立14周年社论,确认这个提法并向全国人民公布这一伟大目标。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说:“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还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1965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稿)》中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长期的持续的奋斗过程,四个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集团攻击四个现代化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措施攻击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这使得“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经历了曲折。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76年10月,党中央代表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此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和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重申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三、改革开放后“四个现代化”融入社会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四个现代化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可见,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而且上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这样的高度,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把“四个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一起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20世纪80年代,党在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时,基本上沿用这种提法,虽然也提“四个现代化”,但更多是把“两个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表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四个现代化”包含的范围。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实际上表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强调,为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但重点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此后,中共中央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样正式形成“四个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