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的不懈探索

2010-06-08 07:13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个体素质

张 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124—01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10余年的王学军同志,总结自己的工作历程,用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出版了《高校学生素质养成实践》(以下简称《实践》)一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少启发和具体做法的借鉴,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工作。

首先,对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实践》从学生素质养成的工作起点开始,强调了授好入学第—课的重要性。由于养成对象是高校学生,要在更高标准上为他们确立人生的新起点,因此,在“入学第一课”中,“传授办学精冲”就成为首要内容。唯其如此,才能较为迅速地使学生形成对学习什么、为谁学习、怎样学习等问题的新理解,形成对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思考,从而为进—步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选好骨干分子,带好队伍,育出先进集体。这就又涉及到学生骨干的选择、培养以及学生胃和普通同学如何共同努力,由个体进步汇聚成集体成果,形成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相结合的有竞争有合作的集体观。这样,养成实践就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到过程,培养出的人才在人格上是健全的,在业务上是优秀的,在思想上是富于社会责任感的。

其次,对高校学生素质养成实践的两个部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既重视个体素质的分类养成,又重视团队素质的特色养成。《实践》根据个体素质的分类养成,详尽介绍了养成计划的制定、监督落实和如何完善养成目标,操作性强。而根据团队素质的特色养成,《实践》强调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在共同目标下形成“目标引导机制”、“榜样带动机制”、“竞争向上机制”、“协作互补机制”、“奖评激励机制”等构成的素质养成运行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强调在细织化、程序化和综合生等工作保障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学生团队的特色素质,最终升华这种特色素质,成为学生团队的标志。通过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的养成实践,就形成了个体素质提高和团队精神培养的双重任务,就能较好地实现养成目标。

第三,《实践》强调养成的连续性、阶段性、循环性,这是对养成工作操作方面的有益总结。养成工作不是一个机械教条的过程,针对不同年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养成工作要有针对性,同时要强调连续性和循环性,存养成工作连续的各环节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一些养成环节是循环直用的。正是在养成连续、循环、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巩固不同阶段的养成成果,保障最终的养成目标不走样、不变形。

第四,《实践》提出了以职业素养服务养成工作,明确了对素质养成人员的三个要求:“养成服务意识”、“恪守服务庄则”、“站好育人岗位”。也就是说,要育人、先正己,既要讲规则,又要求创新。时代的变化和高校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给素质养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养成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不断学习,注重创新,应该成为素质养成人员持续的努力方向。

《實践》最大的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养成实践的各个环节。或如作者在后记中说的:“倘若有心人愿把这些案例前后有序德拼接起来,那它们或许刚巧可以凑成一个高校基层单位养成工作过程的梗概”。这或许也是《实践》最大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个体素质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