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詹安泰先生的《论声韵》*

2011-08-15 00:49张振兴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声韵安泰平声

张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05)

读詹安泰先生的《论声韵》*

张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05)

该文对詹安泰先生《论声韵》一文如何从声、韵及平仄等深入论述古典诗词的声韵美,学词者如何从音(包括方音)的叶律和叶韵进行把握,以及“严协”和“宽协”等,作深入的解读。

詹安泰;词论;论声韵

詹安泰先生是著名的古典诗词大家。

他在《无盦说诗》(《詹安泰文集》347~35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里从艺术到语言,非常准确、详细地评论古往诗人,其文纵横捭阖,气势万千,不是诗词大家,绝无此等气概!

他先后出版了《无庵词》(1937)、《滇南挂瓢集》(1939)、《鹪鹩巢诗、无庵词》合集(1982),无论是深刻寓意,诗词意境,都是篇篇珠玑,读来令人叫绝,一代词人跃然呈现。他还是诗词论家。所作《词学研究》等论著,林林总总,讨论了与词学有关的几乎所有问题,见解深刻,掷地有声,让人佩服。《词学研究》里有“论声韵”一节(详见《詹安泰文集》37~60页),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从中足见詹安泰先生精于诗词,是有其深厚学术素养的。《论声韵》先讲“声”,就是平、上、去、入四声,次讲“韵”,推崇戈载的《词林正韵》十九部。从声论韵,以韵说声,讨论得细致深刻。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词跟声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诗词学跟声韵学是不可分离的,要作好诗词需要有深厚的声韵功底。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深厚的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研究的土壤,是无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的。

《论声韵》最主要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从古人诗词改字说起,强调了声韵对诗词的重要性。作诗作词,必须严格讲究声韵,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詹安泰先生说:“某调应用某韵,均须讲求,不可随意取押也。然则言词之必不可不明辨声韵也审矣。”这个意思在《无盦说诗》里也说得很明白,他说:“诗有声韵美,学诗者自当兼讲声韵。”

诗韵讲究美,词韵讲究“音协”,都是要讲究音律的,这样才可以吟诵,才可以入歌。音律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声韵,所以声韵要严格。因此,为诗词者,“雅词协音,虽一字也不放过,信乎协音之不易”,“古人填词,一字不苟,平仄以外,犹有清浊之分也”。是谓声韵不可不严。这个话的意思是,作词不但要分清平仄,平声跟上去入的仄声不能相混;而且还要分清清浊,清音跟浊音也是不能相混的。平仄比较容易理解,清浊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所谓清浊,“诗、使、试、识”是为清,“时、是、事、食”是为浊,北京话里有时候分不清楚,可是说南方方言的人却是容易分辨的。在分别阴阳八调或七调的方言里(例如粤语和闽南话),凡是今读阴调类(阴平、阴上、阴去、阴入)的,一般都是清音;凡读阳调类(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的,一般都是浊音。

其次,詹安泰先生主张不要太过拘泥,要有适度的灵活性,在一定的声韵框架内,适当放宽诗词的声韵限制。例如,他论平、上、去、入四声,虽强调《词律》“发凡”里“平仄固有定律矣,然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的说法,但纵观古诗词作,“大抵唐、五代、宋初词人,多仅守平仄,不限四声”。詹安泰先生进一步说,“虽然,守声之说,不可不知也”,然而,“四声不能与古人尽合时,不妨仅守平仄;仅守平仄,亦不失为佳词”。

詹安泰先生又说:“窃意既名填词,则受声律所限制,自不可免,必欲摧陷而廓清之,则亦不成其为词矣。惟四声无或出入,似也过于死执……,即仅依平仄填词,亦不失其真美也。”这就是说,平、上、去、入四声里,先分平仄,甚至可以只分平仄,不必拘泥细分四声。这个在四声的应用上是很宽容的一种态度,也是很实际的一种做法。

说到论韵,詹安泰先生曾说过:“现存词韵,以陈铎《箓裴轩词林要韵》为最古,戈载《词林正韵》为最精。”并且推崇戈载的正韵十九部。詹安泰先生也主张严格用韵,反对通转太多,或杂用方音。批评《西河词话》所谓“词本无韵”的说法,认为这是“根本废弃词韵不讲,泛滥无归,亦非所宜”。

他从历代诗词中总结出,诗词的用韵有“严协”与“宽协”两种。其中所说至理,对于诗词之作可谓名言。

所谓“严协”:

1.以发音限用韵。凡闭口者[-m]不敢阑入抵颚[-n]、鼻音[-ŋ];至于抵颚与鼻音亦然。侵、覃、盐、咸诸韵为闭口音,真、文、元、寒、删、先、仙等韵为抵颚音,东、冬、江、阳、庚、青、蒸诸韵为鼻音。各韵部以发音不同,故不容相协。

2.以四声宫调限用韵。这就是所谓四声相押的规则,例如“凡词用韵,有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者,其仄韵必用入声。”

所谓“宽协”的规则较多,最主要也是两条:

1.上去入通协。上去通协,入声可派三声,也可以协上去。

2.以方音协韵。所谓“取便歌唱,不为本韵所限”。

以上“严协”取其严,“宽协”取其宽。宽严相济,这是詹安泰先生从历代诗词用韵实践里总结出来的规律。詹安泰先生在这里对“宽协”说得尤其详细,反映了他对诗词用韵的宽容态度。这种态度,对于诗词的实际创作是有益的。对此,詹安泰先生有一段很有名的评论。他说:“词韵本后于词,盖归纳古词以成书者。若守后出之书而忘其依据,或只求理论上之确当,而违其事实,斯则太求苛细,反至师心自用矣。”

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詹安泰先生在声韵之外,更多的是关注诗词的内容,在于是否有内容,有气势。

在《无盦说诗》里,詹安泰先生说:“古诗作法,先讲气机,次讲韵味,次讲色泽。苟气机不畅,则未能成篇,遑论色泽!故初学作古体,当先立间架,务使气机流畅,无破碎支离之病,然后下笔,虽不能遽臻美妙,庶几可以成篇。”这里说的“气机”,就是内容、思想、立意。没有这三种,就是“气机不畅”,而韵味和色泽都是在其次的。

詹安泰先生又说:“初学律诗,首重真切。真切然后能透,能透然后能深。”“初学律诗,不妨作壮语,以博气势。气势须从壮语来,非深于诗者也。深于诗者,不徒作壮语,以避免肤廓。”这里讲的“真切”是内容,情感真切。这里说的“壮语”,是说律诗里的遣词造句要有气势,但也不能只讲气势,以免肤浅。

我们读《论声韵》,以及与之相关的《无盦说诗》,可以看出詹安泰先生:对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对声韵的素养并非一日之功。诗词讲究声韵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诗词家对声韵的活用并非人人都能了解。

音韵学家讲声韵,可以很严谨,但很难大众,很难引人入胜。一个入派三声都说清楚了可不容易;诗词家如詹安泰先生者讲声韵,讲平仄二分,讲仄声通押,虽不严谨,但也不拘泥。在声韵的应用上,诗词家们可说是自有高招,值得学习。

既讲声韵,又讲活用,宽严相济,注重意境。这就是詹安泰先生在诗词声韵上的态度。非诗词大家,没有大量的古今考察和实践,是不可能有如此透彻的理解的。

最后再说一点余论。

詹安泰先生关于诗词创作的“声韵”论,是一种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个理论对于诗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自不待言。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看,这个“声韵”论更重要的是构建了诗词学与音韵学、方言学的通道框架,从大处说就是构建了文学和语言学的桥梁。用现在很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跨学科研究。

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诗词学家研究。例如:

现在的诗词用韵,是用旧的诗韵十三辙,十五辙,还是戈载的十九部,或是需要新编新诗韵?其实,旧诗韵无论是十三辙、十五辙,还是十九部,都是反映近代汉语官话一类方言的韵部归类,不能反映现代汉语北京语音或普通话的韵部归类,更不能反映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语音的韵部归类。从诗词用韵来说,方言的韵部归类虽然分歧很多,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还是有它的实际价值的。

如果还用旧诗韵,所谓“声”,是用古四声,还是用现在方言里的分化以后的四声八调或几调?所谓“韵”是用旧的206韵,还是用现在方言里的韵母分类?古四声只分别平、上、去、入,不分阴阳,没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种四声八调的分别。可是现在很多南方的方言是区分四声八调的,有的方言至少还能区分七调或六调。旧韵的206韵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切韵》系统的韵母分类,这个分类包含了四声。显然这个分类也已经完全不合现代汉语的韵母类别了。现代汉语的韵母类别已经从声调分离,因而大为简化,例如现代北京话如果不含儿化韵只有36个韵母,南方一些方言的韵母比较复杂,其韵母分类也没有超出100个的。如果按照上文所说“严协”的原则,声调应该用现代方言的四声八调,韵母则应该用206韵;如果按照“宽协”的原则,声调应该只管四声不问八调,韵母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韵母而不问206韵的区别。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需要费些思量的。

按照詹安泰先生的说法,“入派三声”的入声可以代替上、去算“仄声”,但是为什么不能也算“平声”?我们知道,所谓“入派三声”是指在现代汉语北京话这一类方言里,古入声今读分别归入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如果在诗词用“声”的时候,今归入上声、去声的古入声字可以代替“仄声”,按理说,今归入平声的古入声字也可以代替“平声”。惟有如此,古入声字分派今用才能得到平衡。否则,今归平声的古入声字该算什么就成问题了。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之,诗词学家,尤其实际创作诗词的作家,很需要准备一点音韵学,方言学的知识。读过《论声韵》之后,我们知道詹安泰先生是具备必要的音韵学和方言学素养的。

An Interpretation of Zhan An-tai's"On Rhyme Schemes"

ZHANG Zhen-xing
(Linguistics Depart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5)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n how Mr.Zhan An-tai's"On Rhyme Schemes"discusses the charm of the Rhyme Schemes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from sound,rhyme,level and oblique tones,how the Ci learner grasp them by Sound(including dialect)of Ye Lv and Ye Yun,and"strict association"and"wide association".

Zhan An-tai;Ci-ology theory;On Rhyme Schemes

I207.23

A

1007-6883(2011)05-0029-03

2011-02-11

张振兴(1941—),男,广东汕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是作者2010年11月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召开的“纪念詹安泰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成文时略有修改和补充。

责任编辑 吴二持

猜你喜欢
声韵安泰平声
安泰科多用户报告订阅单
当代诗词史稿(十二)——声韵改革成果概览
安泰科多用户报告订阅单
安泰科多用户报告订阅单
安泰科多用户报告订阅单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的规范问题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