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美术教育中文化教育不足的思考

2012-03-31 17:02杨嘉伟
关键词:共性社会化美术

杨嘉伟

(晋中学院 美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应对美术教育中文化教育不足的思考

杨嘉伟

(晋中学院 美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美术是植根于文化的,而当今的美术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元素,把低俗、粗俗、媚俗的作品当作个性的表达和创新的体现,脱离了文化这个根基,背离了艺术的初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知识建构不完整,艺术观确立不完善;甚至背离艺术宗旨,一味的迎合市场把艺术过度商品化,等等。这种现象的杜绝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

文化;当代艺术;美术教育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对历史、对生命的感悟与追求,积淀了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思想、生活感受、道德礼仪和行为准则。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有着与文化共同的历史责任与社会作用,同时也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美术则是艺术的一个分支,植根于文化,同时有着实践的物质性和高雅的精神性。

而当今的美术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元素,美术教育者必须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积极应对当今美术作品中文化的缺失现象。

一、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在升学压力等环境下形成恶性循环。高考中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基础差,上大学后又没有良好的课程设计,没有得到良好的补充。而在高等教育前的各阶段教育中素质教育难以全面落实。而当下低俗作品的出现与美术教育中文化的教育没有很好落实有着一定关系,从接受教育起对美丑就缺乏基本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各阶段普及美术教育也就成了改善现状的重要措施之一。当然在教育普及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而教师素养的整体提高就直接决定了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当代艺术教育在各阶段普及的同时还应该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社会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笔者认为,博物馆、美术馆应更多地面向大众,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功能。博物馆、美术馆应定期免费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这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社会生活中,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必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也必须是全民、全社会的文化教育。

二、优化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

科学发展必然是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符合规律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1]。当今中国艺术教育模式仍然是沿袭着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保持着原有的课程设计与教育方式,然而我国这些年来在社会、经济、科学、教育、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发展到今天也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各种媒介、材料、理念的介入,也使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艺术品让人们得到一份宁静、一份温馨、一种超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教育也终将扩展成为文化教育。当代的艺术教育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普通艺术教育,二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三是师范类教育。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要真正搞好艺术教育,艺术院校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笔者认为现在的高校艺术教育有着以下特点:一是没有统一的教材,院校本身选择教材的随意性过强,在体制上没有约束性的标准。教材的订购完全由某个个人或小团体负责订购。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统一的要求供选购者参考。二是课程安排同样存在一定随意性特点。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三是教学机构设置单一。只设置教研室并且各教研室彼此有着严格界限,缺乏合作交流。四是由于美术相关文化课程学习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改进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形成多元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3个板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和活动课着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此外,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的同时,还应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有效实现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转变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个体的自主化,个性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展个人的优势能力。自由是思想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与把握;自主是人格的自主,是对个人意愿的理性支配。自由与自主者是人的潜能与创造机能的原动力,是培养健全个性人格的核心,所以我们在艺术教育中提倡解放个性,发掘潜能,培养自主性,完善独立人格。同时,也要摈弃那些矫情虚伪的宣泄,刻意另类的“个性”表达。因为这些噪音不仅会误导受众,误人子弟,还会以矫情乱本真,以作秀代创作,以低俗排高雅,以丑陋充纯美,混淆是非,干扰教育目标的达成。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通过普世观念,以共性的合力引导个性发展,实现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结合,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转变。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和共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尤其个体在与他人合作的工程中,合作、认同、理解、宽容等态度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相互协调、转化,认清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白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权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对社会与自身,个性与共性,责任与权力都有比较清醒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实践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优秀的艺术作品与传统文化展览,定期开办讲座接受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应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村下乡,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完成好写生训练。学生在下乡写生或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亲近、感受大自然的博大,了解传统文化的精湛,同时还培养集体合作意识。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磨砺个性,培养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将权力的享受和责任的承担有机结合起来。

“艺术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了某种艺术形式,或是创新的技术语言,而在于他与人类进化发展的文化历史血脉相连。”[2]现当代,艺术形式越发多元化,趋于多样性。各种艺术作品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人们也受到了当今一些纷繁的、过度强调个性化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过分的强调个性,忽略了共性(即人的社会化)。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组合,个性化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化,强调伦理道德、社会意识。美术教育在这时就突显出了其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当今艺术中文化缺失的现象,努力承担起教育本身具备的社会责任。

[1]袁贵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0(3).

[2]周绍斌,杨勇.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G40

A

1673-1395(2012)03-0156-02

2011-12-12

杨嘉伟(1983—),男,山西阳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共性社会化美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创意美术
共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