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
——以潜山县皖文化为例

2012-03-31 17:02杰管
关键词:特色建筑文化

郑 杰管 欣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
——以潜山县皖文化为例

郑 杰1管 欣2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当前城市设计在城市文化特色塑造上存在着趋同化倾向,要改变这一面貌,对我国城市设计传统文化的回归应该是一条可行之路,潜山县皖文化对城市特色塑造的影响就是一个鲜明的佐证。

城市设计;城市文化;皖文化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而令广大规划者和建设者痛心的是,城市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千城一面屡见不鲜。以前我们谈到一个城市,总会说起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文化,但是现在不管到哪座城市,我们好像都缺少了以前那种新鲜感与好奇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主题为城市设计的主题,这样才能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之城。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

城市设计即运用城市的实质构成元素,对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建筑物以外的空间环境进行多尺度的分类组织,以此规范出能鼓励城市参与活动的环境形态与设施准则。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设计即要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1](P572)

城市设计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社会与经济、城市功能及审美各方面的综合要求,围绕城市具体形态安排和居民的实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空间的处理,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激发社区内居民的归属感和创造能力,最终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城市中的建筑物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物质形态,那么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才是城市的文化内涵。例如呼和浩特市的伊斯兰风情大街便借鉴了中亚伊斯兰的建筑风格,色调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体现了伊斯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民族文化,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一大特色景观。[2]相反,合肥的欧洲风情街,同样借鉴了欧洲建筑风格,但其粗糙的建筑外立面以及虚假的建筑实体仅仅是个模仿秀,让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只能远观却无实用价值,更与合肥的城市文化沾不上边,是城市设计的一大败笔。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写道:“城市文化体现于城市特色,即城市的原生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反映其城市精神的城市空间环境及活跃的市民活动的总和。城市特色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是指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3](P23)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提到北京就会想到长城,提到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提到美国就会想起自由女神像,这就是城市意象。

城市设计基于人对环境的了解与分析之上,同时,不同的地域也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区文化,而地方文化又会影响当地城市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特点。例如合肥的包河公园,作为包公故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徽派建筑风格真正体现了安徽以及合肥的文化特色,融绿色的自然环境于其中,成为合肥园林城市的一大特色景观。

城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文思想,以城市社会文化为引领,在满足居民正常生活要求和审美情趣的条件下,探索城市建筑多元化发展,深入探讨城市社会与文化的内在结构,以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我国城市文化特色迷失的原因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过快,片面追求现代化元素而忽视城市发展的内涵,是导致我国“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的重要原因。[4]首先,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许多旧的街区被拆除,直接造成城市传统意象的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文化的传承。潜山县政府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比较到位,如城中的二乔胭脂井、太平塔、三祖寺等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给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合肥古城墙本是合肥历史遗存的最好证明,可惜在解放初期被拆毁,至今早已从合肥人的记忆里消失殆尽。其次,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住房被大批量生产,功能上的需要使大量住房采用了同一种建筑材料,客观上导致建筑出现雷同的情况。再次,出于打造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许多城市片面追求西方模式,单纯强调功能分区,而忽略了地方城市本身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结果必然导致缺乏文化内涵,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情状。

西方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给我国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功能主义思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设计者的思维。社会文化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价值观出现混乱,一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充斥着社会,而这种盲目崇拜又直接导致了大量对西方建筑的模仿和很多“新、奇、特”建筑的出现。[5]西方的文化理念固然先进,但中国亦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必一味去模仿与照搬,不如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自己的文化特色。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潜山县尚未发现与这里文化主题格格不入的建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天地之灵气,以及对皖文化的追求与执著。

三、皖文化与潜山城市特色

在安徽,从区域研究的角度上说,有三大文化,就是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其实,真正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从其文化方面上的成果和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方面来看,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文化和以徽州为中心的徽文化才真正具有更高层次上的文化性质。这也许就是当初以安庆和徽州定名安徽省名的原因。

古皖的史话是一部大书,在这部大书中有一根相连的纽带,那就是皖河。皖河起源于岳西县境内的田唐山,向东南流淌240华里,横贯安庆大部分县市,一路奔腾注入长江。在古时,闭塞的经济环境中,这样一条充满神奇的河流就像一条大动脉,带动了古皖经济的繁荣,孕育出灿烂的古皖国文化。

潜山县,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为古皖国的封地。它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皖河的上游,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主峰仅有25公里。潜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博大精深,这里有号称“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中华禅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禅寺、天下奇观石牛古洞摩崖石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古代神话中七仙女传说的故乡亦在这里。这一切,都让人们对这座小小的县城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潜山县不但引来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亦是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新秀韩再芬的故乡。

随着城市设计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潜山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皖文化自然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主题。怎样将皖文化融入潜山的城市特色中去,这个命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举凡去过徽州的人都知道,徽州文化就摆在那些山旮旯里,从徽商、徽雕、徽墨、徽菜到徽式民居、石头牌坊、廊桥牌匾、书院戏台、亭阁作坊,明眼人一看就心知肚明,通过眼看手摸就知道它是什么。再加上一些理学、医学、书画和徽州档案遗存,所有这些,都有实物参照,上至教授学者,下至贩夫走卒,无论高干巨贾、村妇童叟,多能读懂徽州实景。近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徽州文化”,实则是一种表层文化,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而它的社会穿透力较强。

与徽州文化相左,皖江文化也是别样一个矛盾体。它自身处在文化的深层,“养在深闺人不识”,安庆800年的古城加180年的省治,昔年一统皖治的精神和物质寓所,为徽皖大地上的不二殿堂。这是皖江文化的优势。历史为潜山造就了一座文化围城,历史文化的层层堆积令庸者望而却步,连“城内”的人也往往抱怨“这也不是,那些不行”,何况“城外”?在皖江文化这座围城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天生一重庐山面目,不费一番气力,难以抵达它的内核。正因为它处在睿智深层,文化堆积不易发掘和发现,故而皖江文化的社会穿透力较弱,这是它的弱项。

四、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回归

明确城市文化的主题。城市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特色的形成。呼和浩特市近年建成的蒙元文化街、蒙满文化街、伊斯兰风情大街和成吉思汗大街,都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和掌故。正是呼和浩特市的文化主题的体现,使城市地位得到了提升。[2]潜山县在积极规划以皖山、皖水为特色的皖镇、皖园,其对皖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潜山县作为皖文化发源地的城市特色。所以,在今天对城市形象进行认知和确定,准确定位城市的文化主题,有助于发展城市的文化战略。

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城市居住者对城市生活的更高要求。城市作为人居住的载体,必然要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要关注城市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使人们乐于其中,流连忘返。潜山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天柱山风景区即在旁边,旅游产业可成为城市未来的主导产业,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应与其相配套,因此,市民的生活可能更多地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城市设计者们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民生活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关系。

塑造建筑文化内涵。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是城市文化最好的体现。作为现代城市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好建筑个体、群体与城市的关系,处理好过去与未来的关系。[6]其次,要确立城市地标。过去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故宫、武汉的黄鹤楼等,作为中国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十分鲜明的,而现在这些却被高楼大厦所淹没,不复昔日之荣光。[7]地标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应该吻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再者,建筑的语汇不能脱离地方,应该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情况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潜山县的皖文化虽然非常深厚,但因其城市经济发展有限,城市化进程还有待于提高,城市的建筑内涵与品味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追求,县城内缺少富有皖文化地标性的公共建筑,有的只是比较粗陋的商业建筑。潜山县的皖文化可谓相当深厚,因此建筑的风格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将皖文化融入其中,形成极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

城市设计应该把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地方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突出城市的特色,充分研究和传承文化内涵,努力创造符合地域的城市意象,决不能简单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1]杨廷宝,戴念慈.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卜振龙.浅谈城市设计中的文化主题[J].广西城镇建设,2008(8).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鲁利强.关于当前国内城市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城市建设,2011(6).

[5]郑杰.当前建筑创作中“新,奇,特”现象的成因与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4).

[6]黄衍电,黄文达.关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2).

[7]秦榕蔓.地标随想[J].商周刊,2010(6).

TU984

A

1673-1395(2012)03-0176-03

2012-02-11

郑杰(1977-),男,上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特色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