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绿道景观建设探讨

2014-04-06 03:02赵肖丹
河南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绿道廊道城乡

赵 洁 赵肖丹 李 燕 冯 磊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河南 郑州 450000)

1 绪言

绿道是现阶段城市景观规划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物质空间类型,和城市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1]。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green ways)成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2]。科学合理的绿道规划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与资源、提供游憩空间等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各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及绿道规划课题组采用其创立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评价模型(METLAND),采用“五步程序”设计方法,对前人完成的新英格兰绿道规划进行评价, 完成了新英格兰州间绿道概念规划[3]。 此外,还有英国的绿带政策[4],菲律宾的生物多样性廊道研究[5],新加坡的公园连通道规划研究[6],荷兰和爱沙尼亚的生态网络研究等[7-8]。 尽管绿道概念的描述表现出差异[9],但这些概念集中体现出空间结构与功能两大要素。然而,国内对绿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缺乏,多属于国外概念的引入,其描述与定位主要是定性而非定量描述。 对国外的绿道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加以回顾、借鉴,将有助于绿道在我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近年来在浙江、 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开始规划兴建省域城乡绿道体系,并已初步形成规模。

2 绿道的概念及特点

在《简明牛津字典》中“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 从词源上来看,greenway 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并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2,10-11]。绿道在1987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官方认可,将其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 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12]。

美国马塞诸州立大学教授埃亨(Ahern)把绿道定义为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13-1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绿道景观应该是隶属于绿地系统下的多目标的线性土地网络,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美学、社会价值,能满足生物保护、环境保护、历史保护、游憩及教育等多种需求的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类型。其基本内涵强调线性要素、连接功能、保护与发展并重、网络结构、多功能以及较强的自然属性。

3 绿道的类型

莱托(Little)从用途和尺度角度进行分类[2,15-16]:①城市河边绿道;②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③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④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⑤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刘滨谊在研究了美国绿道网络规划后根据形成条件和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分为[3]:①城市河流型;②游憩型;③自然生态型;④风景名胜型;⑤综合型。

埃亨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将其分为4 种类型[13]:①生物多样性绿道;②水资源保护绿道;③休闲娱乐绿道;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

在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城市绿道是一种带状的开敞空间形态,属于廊道系统,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基本元素之一。综合以上分类的特点,将城市绿道分为城市绿带、城市绿色通道、自然遗产廊道、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3.1 城市绿带

英国在20 世纪初, 将连接两个地区起缓冲作用的带状区域定义为绿带。 在当今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绿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绿带形成城市的生态防护圈层对防止城市空间无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大都市生态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国外许多城市外围都有大量的城郊森林,如莫斯科、柏林、温哥华、华盛顿等。我国的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京津唐都市圈等地都正在或计划建设大规模的区域绿道系统, 构成城市的外围防护体系和郊野游憩体系。

3.2 城乡绿色通道

城乡一体化绿色通道包括城市和乡村中各种类型道路及附属的道路绿化。 “绿道”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户外游憩、运动健身的活动场所之一,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步行化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城乡绿色通道系统的规划建设可以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景观优美、空间适宜的步行空间。

3.3 自然遗产廊道

自然遗产廊道是指历史上形成或遗留下来具有较高观赏游憩价值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域,其空间形态多为线性或带状。自然遗产廊道一般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成为公众休闲娱乐、接近自然、户外运动的场所。 通过自然遗产廊道的建设是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最早的 “自然遗产廊道” 规划可追溯到1867年,由Frederick Law Olmsted 主持完成了被称为“绿宝石项链”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17]。 自然河流形成的景观廊道是我国城市自然景观资源常见的类型之一,是珍贵的自然遗产资源。 利用和开发城市滨水空间,形成系统的城市“蓝带”景观,可满足公众亲水、戏水的需要,提供自然与野趣的活动场所,陶冶市民情操,缓解生活压力。

3.4 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许多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丰富的线形空间区域是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廊道连接各个历史文化遗产、遗址,形成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系,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城市历史和乡土的认知和认同。 应加强对此类廊道的开发利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

4 绿道的功能

4.1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建设城乡绿道体系是维护区域自然景观完整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生态效益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过程,具有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滞尘减噪等作用。同时保护了水、土壤等资源以及多种生物的栖息环境。 廊道的连接功能增加了景观的系统性,为城市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了通道。 当前,我国城乡体系中生物的多样性较低, 特别是动物多样性无论是物种还是数目都很匮乏。 通过城乡绿道体系建设把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连接起来,满足了生物环境的多样性要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4.2 休闲游憩功能

随着公众物质生活层面要求的满足,精神层面需求越来越重要。城乡绿道体系具有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活动场所的功能。人们线形活动需要增加, 城乡绿道体系成为人们主要的运动通道,绿道的边缘效应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游憩活动场所。作为休闲设施,绿色通道可以供人们锻炼、健身、散步或骑自行车。

作为步行交通廊道, 绿色通道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廊道两侧的优美景观,可以增强行人的交通体验,使其愉悦,放松心情,改善生活质量。

4.3 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

Lewis 较早地研究了绿道的社会功能[18],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在自然廊道的两侧, 绿道相对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更具有社会和个人的交流功能[2]。因此绿道更能引起公众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现代城市化发展增加了景观的破碎化,降低了景观的美学价值。廊道的连通性可以将破碎化的景观统一起来,维系景观的整体性,突出景观的美学价值。

4.4 教育功能

自然、历史或文化遗产对公众具有社会教育作用。 通过城乡绿道体系连接各个自然、历史或文化遗产保护区,利用这些区域原有的生物资源条件、 原生风貌及人文景观, 可提供户外运动、郊野游憩、自然教育的场所,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乡土文化的认知感,体现城市的特色。

4.5 区域防灾功能

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在城乡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中都要考虑防灾(防洪、防震、防水等)的要求。 城乡绿地具有防灾避险的功能,城乡绿道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连接各个分散的城市绿地。另外,绿道景观本身也是防灾绿地的类型之一,灾难发生时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提供避难场所,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 城乡绿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5.1 缺乏理论依据,理性认识不足

目前,对于城乡“绿道”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多为研究综述, 集中在概念引入、 国外成果介绍、国内建设初探等方面,其描述与定位主要是定性而非定量。只有少量的研究探索了绿道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俞孔坚等[19]人运用GIS 技术方法在采用累积阻力面计算绿道适宜性的基础上对台州市的遗产廊道(文化类廊道)进行了评估。 目前一些城市的规划中,城市绿道的设置多注重形式美学考虑,对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考虑不足,流于形式。不合理的设置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定量化研究,使城乡“绿道”设置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5.2 廊道功能单一,尚未形成体系

城乡“绿道”的功能是多层次、多目标的,而目前我国许多城乡“绿道”的设置多依托道路绿化,模式与形式都较单一,对景观和游憩考虑不足,为了将自然的城乡滨水廊道与游憩结合,大量建造相关人工设施,自然景观格局被破坏。

合理而科学的城乡绿道设计应该是:在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中起骨架作用;作为景观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带,属空间结构合理、系统运转高效的景观绿地类型,能为公众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利用绿廊连接绿块,完善区域开放空间体系,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促使公众参与、体验、交流等具有吸引力的艺术与文化景观;科学的道路选线,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结合无障碍设计,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在景观节点的位置设置解说系统和标识系统, 利用声音提示和灯光提高场所安全性。

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完善城乡一体化绿道,建立“场所-城市-区域”一体化、复合层次的绿道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应利用绿色廊道连接城市公园绿地、公共开放空间、郊区农田、水系、林地、湿地、自然或历史文化遗迹形成绿道网络体系,为公众提供极具生态气息的生活环境。

5.3 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在城乡绿道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只有广东、浙江等个别省市有相关的地方法规,造成许多有价值的廊道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甚至遭到破坏。 因此,加快行政立法是保证城乡绿道网络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的关键。

6 城市绿道研究的启示

保护自然资源是绿道的一个重要功能。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零散,多为点状保护地,各保护地之间缺少连接通道,不利于物质、能量的流动。从景观动态发展的趋势来看,独立的“岛屿式”自然保护斑块面临消失的威胁。 建立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城乡一体化绿道可以充当孤立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通道。 人类活动和无序开发造成了景观的破碎化和生境斑块的急剧减少, 已经对区域的发展和公众的生活空间造成了巨大威胁。 构建城乡一体化绿道网络更具有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减轻景观破碎化、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现实意义。

此外,我国当前的绿地系统规划比较关注绿地量化指标和各类绿地建设,对绿地结构和布局的系统化、网络化考虑不足。独立的绿地和绿带对控制城市无序发展、 发挥生态效益的作用不是十分显著。 绿道体系的构建中可以通过线性廊道将各个独立分散的城市绿地有机连接,这有利于保护外围生态屏障,强化水网绿地系统,完善圈层式道路生态绿地,扩充区域绿地系统框架,充分发挥各种绿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4):50-51.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9-3116.

[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81.

[4]贾俊,高晶.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3):69-72.

[5]Ong,P.S.Biodiversity corridors:A regional approach for conservation in Philippines [A].Proceedings of the 38th IFLA World Congress[C].Singapore,2001.

[6]Tan,K.A greenway network for Singapore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45-66.

[7]Meier,K.,Kuusemets,V.,Luig,J.,et al.Riparian buffer zones as elements of ecological networks:Case study on Parnassius mnemosyne distribution in Estonia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5,24(5):531-537.

[8]Jongman,R.Na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Europe:developing ecological network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2(3):169-183.

[9]Toccolini,A.Fumagalli,N.Senes,G.Greenways planning in Italy:the Lambro River Valley Greenways System [J].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2006,76(1-4):98-111.

[10]Rose,R.L.The urban conscience turns to the environment[J].Am.For.July-August,1988.17-20.

[11]郭栩东,武春友.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启示——以广东珠三角九城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7):142-146.

[12]金云峰,周熙.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13]Ahern,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14]谢园方.江南新城建设中休闲绿道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15]Little C E. Greenways for America [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0.

[16]Fábos,J.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3.

[17]孙蕾,潘宜.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中国园林,2011(1):17-21.

[18]Lewis PH.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January:31-40.

[19]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以台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1):69-75.

猜你喜欢
绿道廊道城乡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城乡涌动创业潮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