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及路径选择的反思

2014-04-06 03:02李海萍
河南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双语外语教学效果

李海萍 韩 梅

(1.河北科技大学 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双语教学是我国加入WTO 后, 为培养大批复合型外语人才而启动的一项外语教学改革举措。 从2001年9月教育部发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至今,双语教学在各大高校广泛推广。 各大高校结合本地情况,考虑实际差异,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接受,做了多种尝试,总结出多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不断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1 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即是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总和,可以从数量上直观衡量。教学效果是教学应该达到的质的要求,需要从质量方面进行衡量。 双语教学可以设定各种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达成却是最根本的目的。 根据2001 教育部文件规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技术专业、金融、法律等一些急需发展的专业,要求开出5-10%的双语课程。有些高校对双语教学作出详细规定,要求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外语授课占课堂比例30%—50%,个别条件优越的院校要求全英教学。 双语教学伊始就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多方认可,课程设置在达到教育部规定目标方面几无障碍。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在师资教材硬软件等方面都有筹备, 各专业基本上都开有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成为各级大学办学水平的评估指标。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逐一实现,而期望中的教学效果却随着实践的积累陷入争议之中。 学生专业素质与英语水平的双重提高是双语教学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践和研究表明,即使经过十多年的双语课程建设, 很多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储备依然有限,这成为实现教学效果的现实障碍。 即使在少数双语教学条件优越的学校里, 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目标,却又是存在矛盾的目标。 理想状态是二者相互促进, 现实状态中二者矛盾重重。 专业与外语抢夺有限的课堂资源,双语教学课程的孤立性导致专业发展障碍及语言联系受阻。甚至有学者认为,在专业教学中,掺入大量外语,把学科教学变成语言教学,会降低或损伤学科质量,结果得不偿失,事倍功半。我们设定了各种可以量化的目标,却没有达成最终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限资源中的专业与英语的有限融合。 为了协调这组矛盾,很多高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平衡,对专业与英语的偏重并不相同, 由此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2 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

我国高校普遍推行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外语(英语为主)教授学科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双语教学定位有所不同,有的定位为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更加偏重于外语能力的强化;有的定位为专业技术教学方法,更加偏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国际接轨。 在授课过程中,高校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不同,形成两种不同偏向的教学路径。

2.1 专业为主,外语为辅

专业为主外语为辅的双语教学方式, 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加入英语,通过英语来扩展专业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多高校普遍通行。 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被设置为双语教学的课程,往往本身与英语有关联或者需要参考更多国外资料,比如外国文学史、外国社会学理论,都比较适合设置为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会特别加强英文训练, 学习需要的英语基础更多来自大一大二期间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预备。因此,这种双语教学方式对拓展加深专业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英语的训练有限, 应该说是所学英语的应用,而不是所学英语的补充。 授课模式可能将双语课程变成“汉语专业课程讲授+外语专业词汇讲解”的课程,或者“专业内容的外语课”。 教学形式偏重于“英文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课为主”或者“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课为主”。 这种双语教学在对英语水平要求较低的高校, 可以满足师资力量有限的教师水平要求,也可以照顾到课堂中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2.2 外语为主,专业为辅

以外语为主专业为辅的双语教学方式在大学教育中也有一些,但是相对于专业为主外语为辅的教学方式数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对高校的软硬教学设施要求非常高。 比如要求外语授课时间占到全部授课的80%以上, 甚至鼓励全英教学、全英教材、全英板书、全英授课,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在教材选用上,基本上尽量使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 在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师生互动很强。 教学形式强调“英文教材(英文辅助材料)、英文板书、英文讲课为主”或者“英文教材、英文板书、全英文讲课”。 课程考核也相对灵活,以能力测试为主,甚至一些考核方式直接取材于原版教材,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 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很明显,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实用能力增强,专业领域与国际接轨方面可以得到拓展。 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却很多。 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有限,英语教学挤压专业教学。 课程设置孤立限制了双语教学的纵向延展和横向联系。 用全英方式讲授专业,在专业授课中全面突显英语,结合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接受能力,是比较有难度的事情。

2.3 教学路径的合理选择

以上两种教学路径及其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是各大高校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出的一种实际选择。 无论选择哪一种,其目的都在于在教材师资环境等各方面有限条件下, 尽可能充分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 比如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使上双语课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不亚于上常规课的学生, 同时其英语也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尽量减轻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不同教学目标之间的摩擦龃龉,促进其融合。 双语课程内容设置要参考专业与外语的互融性, 双语教学方法要参考教师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课程时间设置要考虑整体教学计划的合理性。 因此,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3 对双语教学的思考

双语教学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容, 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肯定。 我国双语教学的背景是学生母语相同,外语环境缺乏,但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然后尝试用外语开设一定量的专业课。 与境外背景不同,不能直接照搬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美国的双轨式双语教育模式、乌克兰的双联型双语教学模式、新加坡的三向分流双语教育模式、港澳的过渡型教育模式等等。 我国双语教学设置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差异,根据各大高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 比如中国高校学生英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应试能力较强, 但听说较弱。 双语教学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选择在教学环节中多多设置听说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还是选择根据学生英语能力所长增加专业外文资料阅读环节来拓展专业视野。 总之, 根据高校师资能力水平来合理协调外语渗透比例和专业渗透比例是非常重要的,以此来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07(1):37-45.

猜你喜欢
双语外语教学效果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