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2014-09-18 00:01范玉刚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平生产力改革开放

范玉刚

回顾改革开放36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能不深刻地感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年,小平同志为推动中华民族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确立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奠基石与驱动力”。

始终把握

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航向

早在1978年百废待兴的转折期,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站在时代的高度,基于人类文明的视野,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1978年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奠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基调,通过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塑了全党的灵魂,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可以说,终其一生竭力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让人民过上体面、正义、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是贯穿邓小平思想理论的一条红线。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把握住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航向。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国际共运之历史性难题,这就是著名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两问”。这世纪之问表明小平同志的反思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宏阔的人类文明视野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正是这“两问”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道路。在实践上,小平同志的“两问”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其成果已为实践所检验。但在理论上,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阐发,甚至还局限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从更深远的人类文明视野看,小平同志的伟大“两问”关乎学界对现代性的深刻反省,关乎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其深远的意义有待于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开放,他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讲过,我们要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他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发展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小平同志主导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只有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后发优势,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赢得主动。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改革开放而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改革开放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小平同志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

以此思想高度,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导了这场“革命”,为这场“革命”作了奠基礼,并打上坚定的社会主义底色。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人民福祉是我们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生机盎然,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活力无限,就在于它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遏制社会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针对前进路上畏缩不前的徘徊心理,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必不可少,应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只有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把改革开放落到实处,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今天,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习总书记一再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丰富。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已积淀为时代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已成为现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激励国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驱动力”。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励、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责编:裴佩)

猜你喜欢
小平生产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