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千秋事功

2014-09-24 01:05王朝彬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成果中华民族培育

王朝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系统论述。学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重点领会这样几个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关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时代价值”。“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总书记强调,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理论成果。通过学习,形成以下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突破,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贡献是提出战略思想、确立战略目标、明确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则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拓展了理论的宽度,推进了理论的深度,丰富了理论的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确定“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方向,提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明确“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方针、原则,在此基础上,站在时代的新高度,总结我党的新经验,进一步提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主张,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稳定、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揭示了核心价值观自身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提出了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法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途径。这些理论成果中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当代中国历史背景的迫切需要。当代中国正处在数千年封建社会结束不久之后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不仅包括新政权新政体,还包括新社会、新经济、新文化。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进,在社会的本质属性上没有根本区别。国民党执政的二十几年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国家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有它的历史贡献,但由于国民党自身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局限,在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念这个关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上,国民党乏善可陈,没有做出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建树,甚至没有提出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基本理念。孙中山提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蒋介石讲的是“礼义廉耻”。这些理念,孤立地看似乎未尝不可、无可厚非,但历史地看,则不得不说国民党在核心价值观念方面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窠臼,明显地落后于它执政的那个时代。也正因为这样,为中华民族培育现代价值观的使命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并且进行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之上建设了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承前启后,以他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睿智,提出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目标、原则、途径,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显然是极端重要的。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当代中国国际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刻。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世界各国都积极利用国际间的交流发展自我,有远见的政治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国家民族在精神文化尤其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强基固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所有悠久古老的民族中唯一一个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的民族,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遭遇低谷之后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杀出一条血路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理念上和实践上积极致力于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但同时又不得不提防“全盘西化”的陷阱和用某一种价值理念妄图一统丰富多彩的世界的阴谋。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此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响亮提出培育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以此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可以说,在中华民族最需要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在我们最需要强固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水到渠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和由此指导的伟大实践,必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个理论成果和由此指导的伟大实践,将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而且将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显著的贡献。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事功。

(作者系中央文明办副巡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果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工大成果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