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

2015-03-17 22:24
关键词:讣告华文华人

薛 灿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41)

《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

薛 灿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41)

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移植与调试、再生为新马华人社会独有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讣告;《南洋商报》; 新马华人;移植;再生

一、研究源起

作为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华文报刊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重视,对于华文报刊的历史沿革、传播影响等专题的研究著作颇丰①,但华文报刊讣告这种特殊文本却一直没有走进学者的视野。对于华文报刊讣告,冯尔康在《海外华人丧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反哺》(《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一文中注意到了这种文本在形式与格式上同传统文化的差异与联系,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守,却没有真正将华文报刊讣告作为一类文本进行研究。那么这种讣告文本形态特殊性在哪?对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建构研究有何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笔者选择了新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南洋商报》作为研究对象。《南洋商报》始创于1923年,至1983年与《星洲日报》合并,除在日据时期外,一直都不间断出版;更重要的是,《南洋商报》创刊几年后,便在众多的新马华文日报中脱颖而出,其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成为华文日报中的翘楚,和《星洲日报》一起“奠定了其领导地位”[1]。作为一份商业性报纸,《南洋商报》的立场中立,风格鲜明,在新马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非一般报纸可以匹敌。在选取讣告样本上,运用社会学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南洋商报》1951至1976年,每年选取一个月的讣告,样本总数3511份,时间跨度26年,其中馆藏1954、1955、1958缺失,笔者以这些样本组建的数据库为第一手研究资料。

二、《南洋商报》讣告文本形态分析

讣告作为传统中华丧葬仪式中报丧环节的文书,在伴随着移民来到新马之后,演变成为刊登在华文报刊上的文本,新马两地的华文报纸设有专版来刊登讣告。根据笔者在《南洋商报》(1951-1976)所收集的样本,可将报刊讣告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和追思纪念类。按时间顺序来看,最先出现的是报丧类,标题为“讣闻”或“敬告知交”等,通过报纸昭告死讯;紧随其后是亲友等的“唁文”,即吊唁类;最后,死者家属刊登“泣谢”,表达丧家的谢意,感谢亲友的帮助和关心,逢死者周年忌日,刊登“周年纪念”,悼念先人。这样,一个完整的讣告系统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报丧类。丧家在死者去世后一到两天,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其功能相当于传统的报丧环节,即发布死亡讯息。根据信息发布者的不同,分为家庭类和社团类两种,家庭类由死者的血缘家族刊登,标题多用“讣告”或“讣闻”二字,社团类发布者采用“敬告知交”、“代讣”做标题,因其由社团、会馆、宗亲会等机构团体站在第三方角度发出。内容上,前者强调血缘亲人,所有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姓名被列入讣告中;后者强调社群关系,主要是介绍死者生平,赞扬死者在事业、家庭、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两者形式内容不同,实际功能相同,统称为报丧类型讣告。

血缘家族刊登的讣告内容体现的是其家族的世系传承,根据176份家庭类讣告的整理情况,其中延续三代以上的占88%。死亡就像一个大的盛会,现实中分散各地的血缘亲人,在讣告中相聚,组成一个文字形式的“大家庭”,凸显了异乡环境下的新马华人对传统家族主义的坚守。而作为社团等组织发布的讣闻,其通常展示的是死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其社群属性、经济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

(二)吊唁类。在报丧类的“敬告知交”刊登一到两天后,各方的“唁文”陆续开始刊登,主要意义在于吊唁和慰问亡者家属。唁文书写格式类似于传统的挽联,从左到右竖排书写,右上方是死者的称谓,中间是悼词,多为溢美之词,左下方发布者列名。根据发布者的不同,吊唁型“唁文”有四种:社团类、亲友类、公司类和综合类。这四类唁文,前三类分别体现死者或死者所依附之人的社群网络、社会资源网络、经济关系网络,综合类“唁文”则是各种关系的大融合。

帮群结构下的新马华人社会,各种宗乡团体、业缘公会、娱乐团体随处可见,华人加入各种团体组织亦是常态,是华人扩展社会关系的常见方式,而且各类团体的兴起,互助本就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发“唁文”表示慰问正属于此范畴,因此,各类唁文中,社团类的最为常见。对一般男性死者而言,吊唁型“唁文”越多,反映其社会关系越复杂。女性死者情况则不同,“唁文”来源反映的多是其所依附之人的社会关系,比如大部分女性死者的“唁文”来自其丈夫、儿子或女婿的社会关系,而女性自身的比较少,有些甚至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时期呈现在讣告中的新马华人社会仍是男权至上的形态。

(三)感谢类。“唁文”之后是家属致谢的“泣谢”,书写有固定格式,内容较简单,主要是对丧事过程的总结。丧家从设灵堂、亲友协助丧事、馈赠奠仪到做法事与祭祀仪式等都进行简单概括,重点在文末答谢亲友“隆情厚谊”、“存殁均感”,但因仍在服丧,不能“一一登门叩谢”,所以“谨刊报端”,以表谢意。也就是说,仪式上新马华人将传统中国社会的丧家答谢环节,由亲去登门答谢,演变为登报答谢。

在此类型讣告文本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的样本中,出嫁的女儿不在“泣谢”发布人行列中,1960年以后才在列名中出现女儿、女婿的情况,到70年代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改变从侧面反映出,作为战后全球妇女运动浪潮之一部分,新马地区华人女性地位得到了解放与不断提高,而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华人对传统亲属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四)追思纪念类。追思纪念类型是指家属在死者周年纪念日刊登的悼词。其书写格式早期和后期有较大变化,早期采用竖排版,中间书写“永在怀念中”,格式单一;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横排版逐渐增多,悼词也开始多样化,有些甚至赋诗两首以表思念,内容更添可读性。“周年纪念”这种形式是在1953年见第一例,1951年至1964年的样本中也仅此一例,到1965年之后才慢慢流行起来。由此可见,这种形式一开始并未普及,而是新马华人对报纸讣告系统的再发展和再补充,“周年纪念”逐渐成为继“敬告知交”、“唁文”和“泣谢”之后的讣告系统又一规范。这一新的补充也正符合中国传统丧葬礼俗中追思祭祀的环节,与传统文化规范中祖先崇拜思想相对应。传统文化通过祖先崇拜的祭祀仪式得到传承,同家族之间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加强。

三、从讣告文本透视传统中华文化在新马华人社会的移植与再生

通过和传统中国丧葬礼俗相对照,四种讣告文本类型按照时间顺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仪式顺序基本与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仪式程序相同,功能也没有发生转变,不同在于对形式和内涵的扩展。这种变化反映了新马华人一方面通过将传统文化移植至居住地、借助祖籍地文化规则构建华人社会,另一方面又根据当地环境不断进行调试、再生成新马华人社会独特文化形态的过程。

(一)文化移植:传统丧葬礼俗和仪式“越洋”南来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直到近代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才奠定了华人在东南亚的社会基础,当一批批华南先民乘船来到新马之时,伴随着华人一起“越洋”而来的是由祖籍地传承过来的传统中华文化,华人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的组织原则和文化规范,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脉络下重建了一个不同于祖籍地的新马华人社会[2]。死是人生最后一件的大事,中国人视“死”为通向“生”的渠道,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建立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沟通呢?丧葬仪式就是桥梁,传统社会通过仪式完成一种生命的过程与转换。这些仪式构成了传统丧葬文化的内涵,伴随着移民“越洋”来到新马地区,在处理死亡问题时,这些传统丧葬礼俗仪式被新马华人选择,移植至居住国。

在传统中国社会,对死亡的处理出现了以安置灵魂为目的、以处理尸体为手段的纷繁多样的仪式,这种仪式随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丧葬文化[3]。报丧在传统丧礼整个环节中是第一步,即到亲友家中讣告死讯,传统中国社会以口报或送递书信的方式报丧,投递出去的文书即是讣告,它承担着通知和联络的重要作用[4]。在传统丧葬过程中,吊唁位于“报丧”之后,又称“吊丧” 或“吊孝”,是孝子孝女接待前来吊祭死者的人们的仪式[5]。报丧以后,丧家设灵堂,孝子贤孙穿戴孝服举哀守灵,守灵期间吊丧活动举行,礼俗规定,前来参加吊唁的亲友需馈赠奠仪,协办丧事,安葬完成之后,丧家要答谢亲友和助丧者,多是准备宴席,丧事完成后逢“头七”、百日、周年会举行祭祀仪式,意在超度或怀念逝去的先人。这一系列仪式程序,在新马华人社会以讣告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报纸之上,通过讣告文本形态的分析显示整个华人丧葬仪式过程没有摆脱传统丧葬礼俗的内涵。“讣告亲戚友族”是新马华人将仪式呈现在报纸上的开始,“敬告知交”告知天下,随后亲友来“吊丧”,丧事结束丧家“泣谢”,再到周年时的“纪念”,整个仪式过程和每个环节的功能都与传统丧礼保持一致。这充分表明新马华人试图将祖籍地中国传统社会丧葬礼俗仪式完整跨境移植至新马当地,也实际反映出新马华人移民在文化认同上强调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文化再生:通过形式和内涵的扩展

如前所述,新马华人试图通过文化的移植将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在新马地区重构,这种愿望既有文化认同的原因,也有移民社群内部整合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新马本土社会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新马华人在运用祖籍地丧葬文化礼俗的同时,也不得不根据新马当地实际不断进行调适,集中体现在讣告系统形式和内涵的变化上。

首先,新马华人将仅担任报丧意义的文书“讣告”发展成讣告系统登载于华文报刊,传统丧礼仪式过程演变为纸质影像。在传统中国丧礼中,报丧一般是丧家亲自去本地亲友家通知,若亲友不在本地,才写“讣告”报丧,形式也比较简单。而新马华人把讣告从投递文书变为刊登讣闻,形成系统,是一个独创性的发展。出于比较视野的考察,笔者也曾随机翻阅民国时期影响力较大的商业报纸《大公报》、《申报》,因闽粤两省的新马地区移民众多,联系密切,故翻阅两地民国时期一些地方性报纸,如《星华日报》、《岭东民国日报》等②,均未发现这样成完整体系的讣告形式。可见,呈现在《南洋商报》报刊文字之上的讣告体系具有其独特性。

其次,通过对讣告系统内涵意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新马华人对传统讣告的内涵进行了延伸和扩展,以此来展现整个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网络。形式上,新马华人对传统丧葬文化进行再发展,传统的报丧文书被演变为一个讣告系统,以刊登在报纸上的方式展示整个丧礼过程。而内涵上的扩充,更是让我们在讣告系统中看到一个生者的世界,新马华人的“家庭”形态与“社会”关系跃然于纸上。我们以洪肇闪的个案来简单说明一下。洪肇闪是柔佛笨珍县著名富商,经营商业和种植渔业,其讣告总量38份,其中报丧类2则,吊唁类35则,最后感谢类1则。通过分析报丧类讣文可以看到其呈现在讣告中的“家庭”结构,1964年1月10日第六版洪肇闪家属刊登讣告报丧,通过这则讣告的列名我们可以得知洪肇闪家庭是延续四代的大家族形态,其中“未亡人奉庶母命”以及其侄洪于谅的妻子一栏列了两位侄媳妇,这些信息都说明其家庭关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通过整理其吊唁类讣文发布者,可以追踪其社会关系网络,洪肇闪的“唁文”发布人包括了笨珍、新加坡、槟城等7个地区,共两大类,一类是社团、各类机构组织,另一类是公司企业和个人。经汇总如下:笨珍,马华区会、中华商会、树胶商会、客属公会、诏按会馆、琼州会馆、黄氏公会、林氏公会、六桂堂、渔业公会等共36个;新加坡,晋江会馆暨互助部和学校、洪氏总会、怡和轩俱乐部、友竹俱乐部、吾庐俱乐部、二十一号俱乐部、福建会馆、树胶公会、树胶装配商公会;柔佛,福建会馆、马华分会、中华总商会;槟城,晋江会馆、六桂堂宗祠;峇株,晋江会馆、中华商会;安顺,晋江会馆;马六甲,六桂堂宗祠。以上是社团和各类组织机构,另还包括了笨珍县和新加坡两地近两百家的商家和公司,以及新马地区福建帮的知名人士诸如高德根、林建达、叶怡煎、林国仁、黄卓善、孙炳炎、骆水兴、陈友明、陈梓桐、周子敬等人皆在其“唁文”刊登者的列名之中。通过该个案我们不难发现,洪肇闪的讣告系统中几乎囊括了笨珍地区所有的会馆、宗亲会、华文学校、俱乐部,再加上公司和个人,就像一个盛会,将与之有关联的人和物链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以差序格局的方式扩散出去。这种内涵的扩充一是缘于新马华人缺乏原乡社会宗族聚居的地域环境。在中国原乡社会,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使得死亡后亲友和族人得以迅速得知丧讯并组织丧事,而在新马地区本身就缺乏传统中国乡村宗族社会的土壤;二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新马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打散了原来的社区组织和亲属网络,华人社群情感联络和维系的空间与载体被割裂;三是华文报纸的重要媒介作用。在电视和网络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华文报纸是华人了解外部世界、认知自身所在的社会情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报纸登载的讣告内容越详细,散布各地的亲友更易得知丧家的具体信息,得以更充分地准备和回应丧家,长而久之,华人刊登讣告的内容信息量越来越大,对研究这一时期新马华人社会提供的研究价值就越高。

综上所述,新马华人在运用祖籍地的文化规则时,进行了适用于本土的调试,在对传统讣告文书进行形式和内涵的扩展之后,已经演变为新马华人系列丧葬仪式的一部分,是新马华人对传统社会处理死亡仪式的再发展,已经成为了新马华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

五、小 结

总而言之,一方面讣告文本体现了新马华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展现了其利用传统文化重构新马华人社会的灵活性,通过对传统讣告外延和内涵的扩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讣告系统,在仪式上对传统丧葬礼俗进行了改造,把刊登讣告演化成华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丧葬习俗。它生动展示了新马华人在利用传统中华文化构建华人社会时,如何将祖籍地传统文化移植到所在地,并在本土社会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进行调适,进而完成文化再生与重构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过程正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异境土壤中继续生长的巨大调适力与再生力[2]。

注释:

① 相关研究主要有: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出版社,1987年;崔贵强:《新加坡华文报刊与报人》,新加坡海天文化企业私人有限公司,1993年;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日报社论研究1945-1959》,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研究中心,1995年;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1997年;崔贵强:《东南亚华文日报现状研究》,新加坡华裔馆,2002年;彭伟步:《东南亚华文报纸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等等。

② 对于国内报纸的考察工作仍在进行中,而目前笔者翻阅的国内报纸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考虑到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的特殊政治经济形态,对这一时期的报纸没有涉及。

[1]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日报社论研究1945-1959[M].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研究中心,1995:10-11.

[2]曾玲.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311-312.

[3]靳凤林.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6(5):22-27.

[4]石奕龙.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9-150.

[5]宋德胤.丧葬仪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30-32.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4-10-23

薛 灿(1984- ),女,汉族,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K339.6

A

1009-1513(2015)01-0022-04

猜你喜欢
讣告华文华人
讣告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讣告:阅读生命
阿富汗人还在听讣告广播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