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 动物园为离世动物手写讣告
    则“老马走了”的讣告,牵动了众人的心。有些人不明所以,纷纷发问:老马是谁?老马是一只生活在南京红山动物园的马来熊,在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的马来熊里,33岁的老马已属罕见的高寿,但是红山动物园熊馆的全体饲养员,还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忆了老马生命最后阶段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讣文中写道:“老马第一次进入熊馆外场探索时,正是美好晴亮的春天。老马坐在油菜花旁抬头打量飞舞的蝴蝶,温暖的风从城市吹来又吹回到城市……”一句句温馨感人的话语,看哭了很多人。一头熊的生命走到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1期2023-07-13

  • 《纪念韩礼德先生》翻译心得
    述于一体的论文式讣告。此次翻译结合文章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关键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讣告;翻译1.翻译分析1.1 从文本类型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卡塔琳娜·莱斯首次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依据布勒对“语言的工具论"模式,即"指称功能"、"表达功能"、"诉求功能",卡塔琳娜·莱斯提出了四种文本分类方法。从译者角度出发,源语文本可分以内容为重的信息类文本:涉及报告,操作说明,新闻报道,人文、和其它技术领域的著作等,翻译时要注重保持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2021-11-24

  • 讣告:阅读生命
    人接着说:“这些讣告。每个混蛋都能有自己公开的葬礼演讲。这在我们美国是没有的。”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人热衷于读讣告。世上的人千奇百怪,咄咄怪事并不鲜见,年纪渐长,我得出一条铁律—一旦你对什么产生好奇,只要一打听,干这事儿的人准不少。我的邻居詹姆斯大爷用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每天早晨按照惯例出门遛狗、拿报纸、买面包和牛奶。我问他喜欢读报纸上的哪些内容,他支支吾吾地说:“老实说,我每天必读的是讣告。我知道这有些怪异,可我已经老到朋友们纷纷去世的年龄,想看看有哪些认

    读者·原创版 2021年8期2021-08-23

  • 法广误发名人讣告,英女王躺枪
    ”连续发布近百条讣告,“死亡名单”包括多位健在的世界名人。据英国广播公司当日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等政治名人均莫名“躺枪”。除了RFI网站,这些讣告还发布在谷歌、雅虎、MSN等多家合作平台上。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在英国女王的“讣告”中,RFI还提前预设了很多细节描写,比如“白金汉宫正式宣布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20年4月21日因XXX去世,享年94岁。”发生这一乌龙事件后,RFI迅速从主页撤下文章,并在官

    环球时报 2020-11-182020-11-18

  • 阿富汗人还在听讣告广播
    打开收音机,聆听讣告广播。主播扎基见证了阿富汗数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据《纽约时报》报道,亲人去世之后,当地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找一位会写字的人起草好讣告,然后送到阿富汗广播电台的讣告接收窗口。主播会播报一长串名字。讣告也是地位的象征,讣告的长度越长,说明死者家族越庞大。扎基曾在一份讣告中播报过125个名字。扎基已在阿富汗广播电台工作四十余年,见证了阿富汗的风风雨雨,但播报讣告一直没有中断过。扎基说:“晚上听到喀布尔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我们就知道肯定会有讣告送来,

    环球时报 2020-06-112020-06-11

  • 一张讣告
    田一手里拿着一张讣告,坐在灵堂。轻柔的基督教哀乐萦回在周遭,十八个花圈靠在墙壁上,映照着从百叶窗透进来的午后淡淡阳光。讣告全是英文,简单明了,翻译过来是这样:朱同珍,永远活在记忆中。7月15日,星期天,下午一时。地点:科尔马镇柏树坪殡仪馆梯芬尼厅。朱夫人生平:1930年8月出生,2018年6月25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朱夫人之父为李维福,母为何惠娴。幼年丧父,她及一弟一妹均由寡母独力抚养。朱夫人十七岁那年,嫁与从美返国的朱泽群。朱先生婚后不久回美。长女秋霞

    散文 2019年1期2019-09-10

  • 新马华人对传统礼俗的承袭与在地化发展
    地区华文报刊中的讣告文本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报刊中的讣告文本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探寻新马华人的传统礼俗之一的丧葬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其对传统丧葬文化的承袭与在地化发展的表现,并尝试探析影响这些发展的因素。关键词:讣告 新马华人 丧葬文化 在地化发展引言死亡是所有生物无法避免的最终归宿,而具有社会性的人类自然也赋予死亡以独特的社会属性,并由此衍生了人生礼仪最后的阶段——丧葬仪式,以及与之对应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文化。这一传统礼俗在历史变迁中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2019-07-25

  • 阅读精髓可能就在讣告栏里
    外报纸、杂志上的讣告,便会惊奇地发现:面对死亡可以不用那么苦大仇深,甚至还可以会心一笑。《纽约时报》上曾写:“世上最有趣的阅读,可能就在讣告栏里!”如果你想问:讣告有什么好看的?一位叫玛里琳·约翰逊的讣告作者会告诉你,她常在咖啡馆遇到“讣告迷”,他们每天像追连载小说一样阅读报纸上的讣告版块。比如一位叫楚凡的难民,后来成了为难民争取权益的活动家,在他的讣告中,一句话解释了他为什么费尽千辛万苦把家人送到美国——“就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为胡志明卖命

    百家讲坛 2019年18期2019-02-16

  • 补发讣告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讣告以及她和丈夫梁思成的故事。这篇“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讣告本应在1955年林徽因女士去世时发布。之所以这么晚才刊登,时报给出的理由是:该报自创刊以来,讣告部分一直由白人男性为主导地位。为弥补曾经忽视那些伟大女性的遗憾,我们开展了这一名为“遗漏(Overlooked)”的栏目。林徽因女士因在保护中国建筑上做出的成就得到了该栏目的首肯。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8年29期2018-11-19

  • 补发讣告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讣告以及她和丈夫梁思成的故事。这篇“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讣告本应在1955年林徽因女士去世时发布。之所以这么晚才刊登,时报给出的理由是:该报自创刊以来,讣告部分一直由白人男性为主导地位。为弥补曾经忽视那些伟大女性的遗憾,我们开展了这一名为“遗漏(Overlooked)”的栏目。林徽因女士因在保护中国建筑上做出的成就得到了该栏目的首肯。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8年32期2018-10-25

  • 《纽约时报》补发林徽因讣闻:“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纽约时报》在其讣告栏目刊发了一篇63年前的“旧”讣闻。这篇报道包含了是林徽因的讣闻和其一生的故事,然而林徽因在1955年4月1日就已过世。《纽约时报》解釋称,自1851年创刊以来,该报的讣闻一直以白人男性为主。为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自今年3月起,该报推出“被遗漏的”栏目,讲述一些(已故)女性的故事,以及她们给社会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该栏目自推出以来,已“补”登了8则女性的讣闻,包括大家熟悉的秋瑾等女性。【多维时评】1.《纽约时报》之前未能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12期2018-07-19

  • 《纽约时报》:为去世几十年的女性发讣闻
    人林徽因发了一份讣告。其实,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物故去刊发讣告是《纽约时报》的惯例,但是在去世几十年后发讣告却非同寻常,而提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是《纽约时报》女主编凯特林·迪克森。凯特林·迪克森是位资深编辑,也是位女权运动者。有一次在整理资料时,她无意中发现一个现象,自1851年起,《纽约时报》开始刊布讣闻,然而在此前逾150年间,该报讣告的纪念对象一直以白人男性为主。凯特林·迪克森想,在这150年间,全球出现了多少女性精英啊,她们为人类的进步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华人时刊 2018年5期2018-07-18

  • 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 ——以《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为研究文本的考察
    51-1976)讣告为研究文本的考察薛 灿(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41)华文报纸历来是研究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新马地区的华文报刊上每天都有大幅版面刊登讣告,新马华人通过报纸登载讣告“昭告天下”丧事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文化。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本,其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涵盖大量的信息,通过对讣告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窥探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讣告;新马华人;中华文化;传承与调适一、问题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7-01

  • 那个被威士忌干掉的爱尔兰人
    因为一张讣告,已去世的爱尔兰人Chris Connors成了网红。多年前,Chris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肉会逐渐衰弱、萎缩,大脑会丧失控制运动的能力。确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环游世界,但可惜船只在巴拿马运河遭遇风浪,他被迫在河上漂了40个小时才得救,回国后,Chris一度沉迷于声色犬马,企图用极端的享乐来度过最后能跑能跳的时光。很快他的钱被挥霍一空,不得不去找工作活命。他跑去打拳击,没想到天赋异禀,多日的刻苦训练之后,他竟然成了“金牌拳

    意林 2017年9期2017-06-06

  • 一份差评讣告引发的诺贝尔奖
    ,那竟然是一份“讣告”!他很生气,但转而一想便明白了,报纸很可能把他刚刚在东印度群岛遇难的兄弟误当成了他,为了“抢发”这条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并未核实就发了出来。这么一想,他便不再生气了,相反抱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盖棺定论的。结果,他在讣告看到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失败的经销商”“小贩之死”!这完全让他始料未及,他一生都走在发明和创造之路上,仅发明专利就有三百多项,目的只是想帮人

    杂文选刊 2017年4期2017-04-10

  • 那个被威士忌干掉的爱尔兰人
    那些事儿因为一张讣告,已去世的爱尔兰人ChrisConnors成了网红。多年前,Chris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肉会逐渐衰弱、萎缩,大脑会丧失控制运动的能力。确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环游世界,但可惜船只在巴拿马运河遭遇风浪,他被迫在河上漂了40个小时才得救,回国后,Chris一度沉迷于声色犬马,企图用极端的享乐来度过最后能跑能跳的时光。很快他的钱被挥霍一空,不得不去找工作活命。他跑去打拳击,没想到天赋异禀,多日的刻苦训练之后,他竟然成了“

    幸福 2017年26期2017-01-29

  • 最凄美的情书
    说她看到报纸上的讣告。我心下一动,原来是讣告!父亲早早就同我们说,等他百年时,一定记得在晚报上发一则讣告。最初父亲说这个话题时,身体尚好。记得当时还同他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家人朋友包括同事,都在这个城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一人知便人人知,何用在报纸上发消息呢?父亲这样答:总要在形式上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下吧。如此当了几次玩笑,后来终于发觉父亲是认真的,甚至这么多年,他每日看报,从来不曾遗漏过那个小小角落里发布过的某人离世的信息。而他,也一定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形式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6年10期2016-12-28

  • 讣告语体与逝者评价 ——《人民日报》刊发讣告的批评话语分析
    300204)讣告语体与逝者评价 ——《人民日报》刊发讣告的批评话语分析常 翠(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讣告的语言学研究已有很多,但主要是从共时的角度对讣告进行分析。与此不同,本研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讣告语体构成成分和表述内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其所处历史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依据 Swales(1990)关于语体结构的论述,通过对《人民日报》1949年至2015年刊登讣告(主要涉及党政干部)的语体结构进行“话步”分析,发现这段时间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11-28

  •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绿萝先上讣告后上天堂○绿萝他那么鲜活地活着,带着一身的缺点和闪光。他让我们轻易地原谅了自己活得漏洞百出,他让我们觉得生活如此值得拥有和珍惜。美国作家海瑟·兰德除了写作,还有一个重大的义务工作,就是给逝者写讣告。二十年间,她写了400余篇讣告,介入了400余场人生。有人说,如果不是如此,她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海瑟却坚持认为让文字和生命在一起,才是最高的成就,也是最好的人生。用文字向生命致敬海瑟在一个叫海恩斯的小镇上生活了小半生,从未想过离开。小镇位于美国

    莫愁 2016年22期2016-09-08

  •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就是给逝者写讣告。二十年间,她写了400余篇讣告,介入了400余场人生。有人说,如果不是如此,她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海瑟却坚持认为让文字和生命在一起,才是最高的成就,也是最好的人生。用文字向生命致敬海瑟在一个叫海恩斯的小镇上生活了小半生,从未想过离开。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只有2500人左右,被海洋、高山、盛产鱼类的湖泊与河流围绕着。小镇居民大多是渔民或商人、政府人员。人们相互熟识,全镇的信箱都摆放在同一间屋子里。海瑟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以写书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8期2016-08-12

  • 为逝者撰写四百多篇讣告
    作,就是给逝者写讣告。二十年间,她写了四百余篇讣告,介入了四百余场人生。有人说,如果不是如此,她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海瑟却坚持认为,让文字和生命在一起,才是最高的成就,也是最好的人生。用文字向生命致敬海瑟在一个叫海恩斯的小镇上生活了半生,从未想过离开。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只有2500人,人们相互熟识,全镇的信箱都摆放在同一间屋子里。海瑟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以写书为生,安逸、平静,一如她的文字。1996年的一天,海恩斯唯一一家报纸的编辑约翰敲开了海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11期2016-05-30

  • 讣告
    便可看作是他们的讣告。但更多的人依然是要默默无闻地离去的。在这些注定要默默离去的人群当中,也有不甘于凡响者,那就是在讣告中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期引起世人之关注。讣告的作用,本是向亲朋好友报丧,就像他当初出生时举办生日宴一样自然。记得小时在村子里,经常能看到白纸写就的讣告贴在照壁上,那是在向村人告知此事。现在人们多生活在大都市里,张贴讣告的做法显然不可行了,于是有了花钱在报纸上刊登讣告的做法,其本意沒变,告知亲朋好友知晓。既然告知的对象是亲朋好友乃至原先的

    杂文月刊 2016年5期2016-02-11

  • 一份差评“讣告”引发的诺贝尔奖
    一份差评“讣告”引发的诺贝尔奖1895年的一个早上,一位富有的瑞典商人,正在制作早餐。在这个过程中,无意间瞥了一眼当天的《斯德哥尔摩日报》,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照片竟被刊登在头版上,再仔细一看,那竟然是一份“讣告”!他先是很生气,但一想原来报纸把他刚刚在东印度群岛去世的兄弟误当成了他,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未加核实就发了出来。他便不再生气,相反抱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做定论的。结果,他在讣告中看到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4期2015-12-08

  • 喜 丧
    自悲伤街门斜靠着讣告没有讣告的时候它就依次靠着自己的夏天和冬天门垛是红砖的 而墙依然用土坯砌成它们对接得并不好同为解放后的工程仿佛分成了改革前和后分成了前世 今生2菜园的矮墙被拆掉一截儿先把园子里的柴草移走轻一些的被风吹到了村后村后是更大的风菜园的矮墙被推平园子分成了两部分一个用餐棚 一个鼓匠棚远亲要来赴宴 近邻要来看戏3灵棚在屋门口 距菜园约15米这约等于悲欢之间的距离那里到这里 相见到记起的距离磕头 点纸 看了一眼照片这个80岁的人面带笑容

    诗选刊 2015年5期2015-11-17

  • 讣 告(外一首)
    曾 予一张黄色的讣告趁着苍茫的夜色悄悄挤进单位布告栏的一角神情窘迫地宣告一个人的死亡所有的文字加起来比早餐一片燕麦面包更轻死者的名字疲倦地站立在讣告上偶尔也努力睁开沉重的眼帘和不时驻足停留的人们相互打量却无法辨认彼此的脸以及背后的故事只需一缕不易察觉的轻风就将它们吹散杳无痕迹几天以后那张黄色的讣告也从单位布告栏里永久地逃逸和它的主人一样从此不知去向言语道断你说穿过发黄的书页上那些陌生的村庄城镇和曲曲折折的小径我就可以找到你的家门你会在自己的庭院张灯结彩、杀

    星星·散文诗 2015年19期2015-10-27

  • 一份差评讣告引发的诺贝尔奖
    看,居然是一份“讣告”!他很生气,但转而一想便明白了,报纸很可能把他刚刚在东印度群岛遇难的兄弟误当成了他,为了“抢发”这条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并未核实就发了出来。这么一想,他便不再生气了,相反抱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做盖棺论定的。结果,他在讣告上看到了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失败的经销商”、“小贩之死”!这完全让他始料未及,他一生都走在发明和创造的路上,仅发明专利就有300多项

    商界 2015年10期2015-09-10

  • 诺贝尔奖的由来:只因一份差评“讣告
    ,那竟然是一份“讣告”!他先是很生气,但转而一想便明白了,原来报社把他刚刚在东印度群岛去世的兄弟误当成了他,报社一定是为了“抢发”这条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不加核实就发了出来。这么一想,他便不再生气了,相反抱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做盖棺论定的。结果,他在讣告上看到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失败的经销商、小贩之死!”这完全让他始料未及,他一生都走在发明和创造之路上,光发明专利就有300多个,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12期2015-08-21

  • 一份差评“讣告
    ,那竟然是一份“讣告”!他先是很生气,但转而一想很快便明白了,原来报纸把他刚刚在东印度群岛去世的兄弟误当成了他,一定是为了“抢发”这条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编辑才不加核实就发表了。这么一想,他便不再生气了,相反抱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盖棺定论的。结果,他在讣告上看到了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失败的经销商、小贩之死!这完全让他始料未及,他一生都走在发明和创造之路上,光发明专利就有三百多个,目的

    知识窗 2015年6期2015-06-17

  • 经济学家为什么爱读讣告
    纸上刊载的启事和讣告。在他看来,这些文章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经济学家同样喜欢读讣告,他们可不是为了寻找破案线索,更不是为了看看老对头有没有撒手归天,而是为了从中挖掘重要的经济信息。二战时期,盟军迫切想了解德国境内的损伤状况。经济学家想出了一个方法:阅读德国各地报纸地方版的讣告。德国人长久以来对讣告是相当看重的,讣告对死者的生殁年、职业、阶级、服务单位、死亡地点都有详细记载。美国通过驻瑞士领事馆,搜集德国各地的讣告,样本数约为各地报纸种类总数的1/4。分析

    读者·校园版 2015年9期2015-05-14

  • 一份差评讣告
    ,那竟然是一份“讣告”!原来,报纸把这位商人刚刚去世的兄弟误当成了他,一定是为了抢发这条吸引眼球的新闻,不加核实就登了出来。他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看报纸到底是如何对“死去的他”做盖棺定论的,结果看到这样一些“刺人”的字眼:富得冒油的军火商、炮火灾难的始作俑者、失败的经销商、小贩之死!这完全让他始料未及。他一生都走在发明和创造之路上,光专利就有三百多个,目的是想帮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没想到,人们竟是这般评价自己的。他放下报纸,立即直奔一家律师事务所而去

    故事会 2015年14期2015-05-14

  • 《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
    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薛 灿(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41)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移植与调试、再生为新马华人社会独有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讣告;《南洋商报》; 新马华人;移植;再生一、研究源起作为华人社会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7

  • 讣告也有趣
    在美国的文化中,讣告是一种特殊文体,各大报纸都开办了讣闻版,最负盛名的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波士顿邮报》和《旧金山纪事报》等。这些报纸刊登的讣告,不是硬邦邦的公文体,而是回忆性质的小品文,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死者最独特、最鲜明的一面。一篇出色的讣告,也许是讣闻作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努力积累的结果,或是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独家线索。但你不要以为这些媒体的讣闻版只对大人物或名人感兴趣,他们也关注普通人。登上《纽约时报》讣闻版的名人除了

    读者·校园版 2014年8期2014-05-14

  • 最凄美的情书
    说她看到报纸上的讣告。我心下一动,原来是讣告!父亲早早就同我们说,等他百年时,一定记得在晚报上发一则讣告。最初父亲说这个话题时,身体尚好。记得当时还同他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家人朋友包括同事,都在这个城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一人知便人人知,何用在报纸上发消息呢?父亲这样答:总要在形式上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下吧。如此开了几次玩笑,后来终于发觉父亲是认真的,甚至这么多年,他每日看报,从来不曾遗漏过那个小小角落里发布过的某人离世的信息。而他,也一定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形式

    小小说月刊 2013年3期2013-05-14

  • 未雨绸缪的讣告
    大通讯社早早备好讣告,却始终派不上用场,因为泰勒总是坐在轮椅上微笑着出院。2011年3月23日,泰勒的讣告终于登上了各大知名媒体,罕见的长篇累牍。《纽约时报》也抛出早已备好多年的讣闻,文章的最后却缀着这样一句按语:“本文作者梅尔·古索已于2005年去世。”——她比自己的讣闻作者多活了六年。泰勒渴望对生命的经历。晚年时,有许多人请她写回忆录,都被拒绝了。她以惯有的派头说:“见鬼,我才不写,我要活着继续创造回忆。”(朴树摘自《财经》2011年第9期)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3期2011-05-14

  • 讣告
    ·消息·讣告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编审、《中国造纸学报》主编朱尹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9日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朱尹策同志曾任中国造纸学会第一、三、四届理事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编辑工作委员会顾问,1982—2000年任《中国造纸》主编,2000—2009任《中国造纸学报》主编。他对中国造纸学会期刊建设与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造纸期刊领域的一大损失。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 中国造纸学会

    中国造纸 2010年3期2010-02-12

  • 讣告中诞生的发明
    ,贴出了这样一张讣告——“波恩大学赫兹教授不幸于昨日去世,物理学界的一颗明星突然陨落,这是全欧洲的损失。赫兹教授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通过实验终于找到了电磁波,他虽然是个德国人,但是他告诉我们意大利人,告诉全世界人,每个人身边都有电磁波……”这张讣告立即吸引了路人,不过大家大多瞥一眼便匆匆离去,唯独一位年轻人在讣告下久久不愿离去。这位年轻人在讣告下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赫兹教授发现的电磁波既然全世界都有,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些无形的电磁波传递信号

    幸福·悦读 2009年8期2009-12-01

  • 生命的讣告
    认真地读报纸上的讣告。早上,我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先把今天的报纸在饭桌上打开铺好,喝上一小口咖啡,咬一口烤面包片,读一则讣告。把几个薄煎饼放到炉子上给5岁大的孩子热了吃,再读一则讣告。给3个孩子倒好果汁,喊着:“赶紧装好书包!”再读几则,思考一下人生。把金枪鱼肉放在我的全麦面包上,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刚刚去世的人的笑脸。把9岁的女儿脸上的花生酱擦干净,吻别所有的孩子,坐下来再仔细读几则。这听起来很古怪,我也知道这一点。我在一年之前从没注意过报纸上的讣告。我年纪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09年1期2009-07-22

  • 第100个
    都要去医院门口看讣告,看看谁又被贴出来了。然后,他记下逝者的名字,将讣告抄写在小本子上。医院,是通往死亡的平台,隔三差五,总有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有时,一天会送走好几个呢。看见他抄写讣告,人们就把他当成一个很怪异的人,误以为他有收藏癖,专门收藏讣告。人们哪里知道,他是个身患绝症的人,死神已经向他招手了,他几乎可以听见黄泉路上的潺潺流水声了。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不想死。他也曾经自暴自弃,想一头撞死到墙上。死亡的方法有许多种。也许是出于胆怯

    意林 2007年4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