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高素质管理人才建设探讨

2015-03-27 04:04乔光
关键词:高校后勤高素质后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已近二十年,它打破了原有行政管理色彩的模式,使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向专业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有力的保障了高校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高校发展的坚强支撑。

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后勤部门面临诸多困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要求日益提高。广大师生普遍关注自身权益,借助于互联网通讯的发展,对后勤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后勤服务工作评价更加多元化,倒逼后勤管理向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方向转型升级,“质量就是生命”已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立足之本。

二是高校后勤的经济效益压力日趋增大。我国高校经费主要来于国家拨款,教学、科研资金尚且不足,对后勤投入更是相对较少。另外,从经营范围来看,高校后勤多业并举,包含饮食、公寓、洗浴、维修、绿化等多个行业,很难形成高精尖专业团队走出校园,成为真正的独立企业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高校后勤走出去的较少。即使后勤企业有盈余也为学校财产,投资和发展受到约束,受制于体制等多重因素,后勤集团发展空间有限。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物价水平连续增高,高校后勤经营经济压力日趋增大,倒逼高校后勤依靠改革经营模式,创新管理思路,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提高效率,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校对后勤经营实体的要求为:既要提高服务质量,体现公益价值,又要兼顾成本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好公益和效益的平衡与统一,高校后勤集团除了有一个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更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队伍,他们直接参与到高校后勤各个大小经营实体的日常经营中,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即负责贯彻高校后勤发展的要求,又实际带领员工完成日常工作。管理出服务,管理出效益,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高校后勤能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素质高校后勤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品德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后勤管理者,首先要坚持“公私分明”。部分后勤岗位的管理者,负责采购、维修等工作,实际工作中要经手大量的钱和物,或者经常面对有利益往来的公司和个人,能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廉洁奉公,维护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害,是对一名优秀高校后勤管理者的前提要求。其次要坚持公平正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要有号召力,以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当然,作为称职合格的管理者,还要有严己宽人的品质。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各种规定,困难面前勇于担当,赢得被管理者的尊重和信赖,另一方面,对待被管理者,要以诚相待,宽容厚道,用真诚和善意去理解对方,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做到原则问题不放过,非原则问题不计较,维护团队利益。

二、较强的管理能力

在后勤工作中,管理能力应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学习能力

服务理念在升华,机器设备在更新,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应该清楚的知道工作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工作取得成绩的保障。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管理者首先应通过学习同类高校先进工作经验、分析工作方式与师生满意度之间的差距来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调研,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设备、节能降耗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团队经济效益。同时,管理者还要带领团队学习自己掌握的知识,带动整个团队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组织策划能力

组织策划能力是对高素质管理者要求的核心部分,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质变过程。它要求管理者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根据团队人员特征,有效组织员工完成后勤经营的日常工作。

(三)团结协调能力

高校稳定在后勤,稳定是后勤领导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后勤员工结构复杂,为保障后勤改革的稳定性,高校后勤吸纳了一部分在编员工,同时为保障学校良好运行,又从社会招聘了部分编外职工,根据不同岗位需要,编外员工又分为合同工、派遣工、临时工、钟点工等不同种类,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且后勤员工整体年龄偏大,能否在纷乱复杂的体系中处理好利益关系,保持团结稳定,对管理者的协调团结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四)处理问题能力

后勤工作和广大师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作中难免出现小的摩擦,能否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正确化解矛盾,得到当事双方的认可和满意,是后勤工作中考量社会效益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后勤的管理者,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

三、强烈的服务意识

具备了良好个人品德和管理能力,只能说具备了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能力,实际工作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就需要管理者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换位思考,对于可以改进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前谋划,提前行动,提前落实,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和师生员工关系密切的后勤饮食工作,更好把工作做细、做专、坐实,以对待家人的标准提供餐饮服务,让广大师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四、敏锐的经济头脑

高校后勤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能为了取得社会效益透支高校后勤财力。如何做到各个经营实体在经济考核中稳中有进,对高素质管理者的经济头脑提出了硬性要求。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出效益,通过合理安排作息节约劳动力成本,改进不合理工作方式,节能降耗节约原材料成本,二是学习调研科技转化成果,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系统,通过设备换代升级取得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具备良好个人品德和团队管理能力是基础,是被选拔到管理岗位的前提,提高服务意识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目标,是高素质管理人才产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目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短缺是制约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瓶颈,是后勤集团普遍存在的困难。如何引进、培养、用好高素质管理人才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重点,结合高校后勤发展实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高校后勤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针对管理者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在尽可能的领域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后勤大家庭的温暖,做到感情留人。

2.坚持“公平公正”的理念,缩小管理者之间编内编外的差距。除了针对身份不同的基础待遇之外,奖励性工资、津贴和荣誉方面一定要体现公平二字,消除“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存在基础。使高素质的编外管理者感到工作舒心。

3.打通“人才发展”的通道,形成优上平让庸下的用人局面。高校后勤取得双重效益,需要拿出勇气打破“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弊端,真正引入企业管理机制,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使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承担管理职责。

4.构建“人才合理流动”的常态,让高素质管理人才正确匹配到适合的管理岗位。目前高校后勤经营实体行业众多,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历,不同的管理者对于不同岗位有新的认识和改变。管理岗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在坚持原有良好行为的前提下,激发新的管理者创新性、改进型思维,以全新的角度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提升经营实体的双效益。

5.实施“激励性分配”的机制,让优绩者优酬,体现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个人价值。后勤集团领导班子应该制定每个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细则,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明显优异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单项奖的奖励额度,并严格履行约定,兑现奖金。

(二)开发潜在的人才市场

高校是后勤集团最大的管理人才资源储备库,是高校后勤优于社会企业的最大优势。围绕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高校后勤应该招聘引进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应届毕业本科、研究生,相比较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廉价的开发成本,应该成为开发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那些大学期间担任过班级或学生会团体职务的毕业生,应该成为后勤管理人才招聘的重点对象。其次,高校应该鼓励、吸引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到后勤工作,充实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

(三)培养、引进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学校特殊岗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锅炉工、厨师、面点师、电工、园艺师等。如有学历背景和管理经历,高校后勤应予重点培养,使他们既是岗位的专技工,又是经营实体的负责人,以管理的责任感促使自己以技传艺,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带动管理局面的完善。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成高素质管理人员,对于缓解目前高校后勤的用人成本压力,提高经济效益非常有效。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高素质后勤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