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体监督视角看网络涉腐舆情

2015-03-27 04:04李俊俊
关键词:异体舆情民众

腐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其核心就是“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 [1]国际反腐败经验表明,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缺乏权力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同时表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党历来重视人民监督和党内监督工作,并将其视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正如江泽民所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2]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舆论监督形式,其被西方赋予“第四权力”之称,归根到底这也是人民群众监督。网络涉腐舆情是社会传统媒体监督的延伸和补充,是民众行使监督权的体现,这种非权力体系内的监督就是异体监督。

一、异体监督和网络涉腐舆情的概念界定

(一)异体监督的概念分析

监督是一种权力制约机制,即监督机制。 [3]国内学者主要依据权力监督的主体的来源,将其分为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两种形式。所谓同体监督是指权力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来源于权力体系内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有权力体系内同层的横向监督,又有权力体系内上下垂直的纵向监督以及和专门监督之间共同构成的监督网络;正是这种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监督关系,使得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复杂的工作关系以及难以割断的个人关系。异体监督是与同体监督相对而言的,是指权力监督的主体来源于权力体系外的组织,主要包括社会舆论监督、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与监督对象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异地监督。这种监督割裂了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利益关联,使得其独立性更高,具有动力强、影响大、透明高、效果好等特点,是行政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网络涉腐舆情概念分析

国家的权力源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让渡和授权。人民群众对于公权力的运作自然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其执行主体理所应当成为人民群众监督的对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赋予了每一个话语权。只不过人民群众选择了具有时效性强、影响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威慑力大等特点的网络媒体,其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立,被誉为“第四权力”。网络涉腐舆情是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体现,是对公权力的一种舆论监督,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所谓网络涉腐舆情就是网络参与者(社会各阶层)以网络为平台,以发布国家公职人员 ①运用公权力为其或集团谋求私利的消息、数据、图片、录音、视频等信息为内容,以促使网络参与者多线互动的过程为核心,以形成对行政主体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引起社会舆论效应和体现其参政议政为目的的利益诉求的行为集合。 [4]网络涉腐舆情是网络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具体表现,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拓宽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民众权利意识、创新监督形式和渠道,又可能伤及无辜、影响司法审判、消损反腐效益和引起社会震荡。同时其既具有传播速度快、参与主体多、言论偏差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内容敏感、官民多线互动、社会效应爆炸性等特点。其中网络涉腐舆情内容敏感性是指社会广大群众对国家公职人员运用公权力为自己或是利益集团谋取私利行为的揭发、控告、检举等,这事关行政主体形象、事关党群关系,甚至事关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网络涉腐舆情官民多线互动性是指举报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社会民众与行政主体就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消息、数据、录音、视频、图片等进行多层次、宽领域反复交流求证的受理过程以及其处理过程的总和;网络涉腐舆情社会效应爆炸性是指其关注度、参与度、评论度、转发度、处理度等都是瞬间爆发,且社会反响强烈,甚至引起全民讨论和社会震荡。 [4]

二、异体监督和网络涉腐舆情之间的关系

网络涉腐舆情是社会民众依托网络平台,对国家公职人员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这一行为的检举及行政主体对此事件所持有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集合,实质是对公权力的一种社会舆论监督,其体现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同意和授权。网络涉腐舆情正是通过动员权力系统外的资源和力量对权力系统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政治参与。而异体监督的主体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究其实质也是政治参与。对此可以肯定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一种形式,是异体监督在网络媒体时代的重要体现。

(一)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新形式

网络反腐最早兴于民间,后被地方政府所重视,之后因其在反腐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在体制上的重视和认可,特别是2009年在《中共党建词典》中录入了“网络反腐”一词后,网络反腐在我国呈井喷之势。这不仅说明网络反腐取得的成效显著,也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反腐这一新形式和新渠道,更说明国家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网络涉腐舆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在政府重视网络反腐渠道的趋势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同时这种舆论监督是依靠发动国内外社会各种力量,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注意,迫使行政主体介入以及运用自身力量来解决公权力运用不当的行为。这种社会舆论监督方式由于社会效应大、成本低、安全性高、时效快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新形式。这是网络媒体时代异体监督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其监督行政行为本身及其执行主体的新形势

(二)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新渠道

国际经验证明,社会各阶层行使话语权的渠道无非是直接参政议政、选举本阶层的利益代表、掌握舆论工具(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个人直接向权力部门申述四种。 [4]其中前三种主动性渠道由于一般社会民众处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基本上与其无缘;而第四种被动渠道由于我国信访、申诉、控告等制度不完善,且因其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安全差等原因,使得一般社会民众向高层反馈自身意愿的行为大打折扣,况且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是石投大海,音讯全无。 [4]改革开放后,官员本应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帮手,但因部分官员思想蜕变以及制度漏洞,便利用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大肆为自己或利益团体谋取私利,使得这与官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廉洁形象相悖。同时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不仅数额大,况且是高官化,出现家族式腐败和行业化腐败,甚至涉及到国家安全机构。在人人都为自己代言的时代,网络成为人民群众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监督公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武器。网络涉腐舆情的内容敏感,会引起更多群体的关注,类似滚雪球一般,导致其评论度、参与度、转发度等迅速聚集,瞬间成为媒体和百姓议论的话题。同时网络涉腐舆情具有多线互动性,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维护权益的动力,增强民众的权利意识。网络涉腐舆情开拓了异体监督的新渠道。

(三)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发力点

传统监督形式是以权力机构为平台,其监督比较被动,官方多于群众,且其获取信息效率低、耗时长、耗费大。而网络涉腐舆情是以大众化的网络为平台,其监督比较主动,官方与群众多线互动,且其获取信息效率高、耗时短、耗费少。 [4]同时网络涉腐舆情把监督的主动权还给了群众、还给了社会,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对行政主体和公权力的行使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况且这种监督素有“第四权力”之称,其参与主体多元、讨论范围广、社会效应大等使得网络涉腐舆情这种社会舆论监督的影响更大,进而使得各方面力量介入的速度更快。同时相关机构也是步步跟进和报道相关事件的进展情况,甚至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依靠网络媒体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的监督方式,结果客观公正、透明度高、社会效果好。网络涉腐舆情成为异体监督中最受欢迎、最方便的监督方式,其发力点更强、更快、更准。

(四)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助推器

我国政府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要改变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特征,还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高度集权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导向,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手段,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培育数以亿计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的。 [4]正如英格尔斯所言:“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里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里、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5]要运用权力体系外的社会资源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必须唤醒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参政议政的意愿。否则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 [6]而网络涉腐舆情正是唤醒民众主人翁地位、维护其权利和增强其参政议政意愿的最好激发器,是推进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同时网络时代,网络给社会大众提供了诉说自身利益的平台,赋予了任何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正是有网络这种比较安全、成本低、见效快、影响大等的优势,才会有更多的社会大众站出来维权,揭露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谋取私利的行为。网络涉腐舆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形式,可以激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迫使相关的介入,推动事件的澄清和处理。可以说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异体监督效益最大化的助推器。

三、网络涉腐舆情监督的途径

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新渠道、新方式,也是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拓展和延伸,但是其具有双面性,对此应克服其消极面,倡导其积极面,并不断为其健康、广泛、深入、持久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监督门户

不管那种形式的监督腐败,都具有保密性,网络涉腐舆情监督容易打草惊蛇,往往只是抓到腐败的爪牙,使得藏在深处的魔鬼更加的隐蔽。建立专门网络监督门户,顺藤摸瓜,可以有效打击腐败网络的核心人物。可幸的是,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了纠正“四风”监督举报直通车网络平台,其中设有“四风”问题举报窗、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每周通报)和晒晒“四风”隐身衣三个窗口。此平台不仅拓宽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激发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加强了对举报人的人身保护,还使得这种举报隐蔽性更高,步步为营,捕捉到藏在深暗处的老虎。同时这种诉说渠道,可以化隐性矛盾为显性矛盾,以更好地引导民众情绪,防止舆情四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匿名监督和举报,使得被举报人无法运用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有利、有力地位,对举报人进行挤压。这种监督和举报形式,可以对有违反“四风”倾向的党员干部起到威慑作用,促使其走向廉洁、为民服务的一面;同时可以促使整个党员干部队伍廉洁局面的形成,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洁文化。其实这种监督和举报,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惜才、爱才的表现,是对党员干部的保护举措。

(二)赋予网络涉腐舆情监督权力

网络涉腐舆情这种异体监督是依靠权力系统外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来扩大社会舆论以引起社会的共鸣,形成强大的舆论波以迫使行政主体介入,推动事件的解决,但因自身的缺陷则侧重事后监督,且需要的成本较高和时效较长。国外素有“第四权力”之称的网络媒体,在国内趋于形式化和边缘化。况且网络媒体曝光的社会问题,往往是民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知晓的事情,特别是涉及社会民生工程的重大决策,更应赋予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增能网络涉腐舆情监督主体,推进网民协会发展,促使其成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更好的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增强他们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网络涉腐舆情监督制度

网络涉腐舆情监督是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拓宽,是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延伸的利益诉说渠道,必然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制度是一系列的权利集合,它制约了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减少了人的可能的选择范围,这构成制度的机会成本,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以最小的、自由的损失为代价。 [7]正如邓小平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8]网络涉腐舆情监督制度应包括网络反腐的行政主体和网络反腐的参与者两方面建设。对于网络反腐的行政主体应公开、公正的受理、查处举报线索,并完善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网络信访法、侵权处罚法、举报奖励法,使得其程序化、法制化,总之要使得网络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网络反腐的参与者要构建网络文明举报契约,提升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四)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督文化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体”。 [9]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但是它影响着该体系中的每一位参与者的政治参与水平。网络涉腐舆情监督以强大的社会舆论为冲击波,促使公权力的行使者内敛廉洁,更好的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风气。同时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监督门户既有益于增强廉政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又可以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论

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的一种形式,是异体监督渠道的延伸和拓展,其是通过动员权力系统外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来发挥其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涉腐舆情是异体监督中社会反响较大、参与人员较多、社会效果较好的一种监督形式,是异体监督的发力点和助推器,其实质是政治参与。但是网络涉腐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负社会效应,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方面要不断推动社会民主化,培养数以亿计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弘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政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涉腐舆情监督是依靠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波,迫使相关部门的介入,这种事后监督方式容易造成人才夭折,经济损失,甚至会伤及无辜,况且因问题的敏感性易引起社会振荡,并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应坚持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赋权和增能于人民监督,避免人民监督的形式化和边缘化,更不能出现党内监督高于人民监督的局面,并促使教育、监督和制度合力的形成,其中制度建设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障,进一步将三者统一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中。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涉腐舆情监督深受大众青睐,一方面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折射出传统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在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反腐败时,要把握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规律,深入分析腐败的根源,并从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两方面进行预防,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注 释:

①这里的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受国家有关机构授权或是委托而行使国家权力的第三方,本人将二者统称国家公职人员。

猜你喜欢
异体舆情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