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实践活动模式构建研究

2015-03-27 04:04郝海洪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高校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实践育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实践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生动体现。大学生实践活动又是高校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借助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可以借助实践进行道德检省,可以借助实践锤炼人格品行,可以借助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1]然而,这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理念,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即使有的高校给予了足够重视,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高校对实践育人理念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高等教育理念也由原来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开始向现代理性生活回归,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实践活动对人的塑造,大学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实际需要,真正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教育理念滞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偏重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第二课堂生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看成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有的高校管理者甚至认为大学生文体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占用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耽误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分散了学生专心学习的精力。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二)大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高考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轻视或者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得到一切。在这一常态化思维影响下,一些学生不愿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或者仅参加一些在年度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团员推优、党员发展中加分的活动,体现出很强的功利目的。他们缺少对参加实践活动整体规划和价值功能的整体认知,不能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促进和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发展的价值目标。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大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没有经过详细论证和系统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实践活动完全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临时交办的任务。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缺乏新意,不能很好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不能做到实践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不能做到分层分类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需求。

(四)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足够适量的实践活动经费是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当前,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费存在短缺或严重不足这个实际。有的高校没有设立实践活动专项经费。相关单位要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要临时向主管领导提出申请,有的要靠到校外拉赞助费。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实践育人工作持久深入的开展。

(五)实践育人工作缺少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指导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学校按照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但实践育人工作也明显存在一个短板,那就是实践活动指导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职称评审压力,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量和经费也得不到合理的体现,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缺少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致使一些好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实践项目无法实施,或者开展的效果不佳,使得大学生实践活动整体层次和效能难以提升,甚至是一种低水平重复。

(六)大学生实践活动缺少合理规划和考核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加强制度设计。因为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不够规范、系统,没有规定实践活动的学时和学分,没有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整体水平和层次较低,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二、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系统规划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等活动,要落实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这就明确了高校的实践教育决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具有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提高思想认识,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把实践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

(二)有利于规范实践内容,构建活动体系

一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统一规划和系统设计,导致实践活动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纳入统一的教育培养体系,有利于高校实践活动管理者从学校发展大局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层面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思考和合理规划,构建大学生实践活动体系,整体上提升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的质量。

(三)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提升活动效能

从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是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活动组织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的合力。大学生实践活动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整合高校共青团组织、教务部门、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做到分工明确、保障有力、齐抓共管的效果,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实践育人格局。

(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靠、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教学领域中,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两个渠道;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理论是指导,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2]而且知识能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实践学分制的实行能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扩大实践活动参与面,使大多数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塑造成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的路径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要在课程化基础上设立相应学分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等问题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务部门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大学生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编写教程,设计实践活动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组建大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核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核发指导教师课酬等,让大学生实践活动成为一门必修课,且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推优入党、评优评奖相结合,与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的方法挂钩。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要在模块化基础上实行选课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3]“学分制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选到适合自己个性又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向多规格、多层次方向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人才。” [4]例如,阜阳师范学院实践育人工作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实践活动需求,进行分层分类设计,紧紧围绕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文体实践、科技实践、就业实践等六大模块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统一规划设计全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科学编制实践活动项目,形成“学校规划活动+学院特色活动+班级自选活动”的系统化大学生实践活动体系。设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大纲》,每个模块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选课制,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每个模块修满必修课0.5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不得低于1.0学分;其余学分课可从六大模块中任选获得,总分不得低于6个学分,上不封顶,并在《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活动学分认证手册》里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活动方面的表现。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要在导师指导下实行项目化运作

学分制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对自己大学期间参与实践活动的计划、内容、形式和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否则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将大打折扣。同时,高校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对设计好的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化运作,实行“招标立项、前期资助、中期监控、后期考评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化管理工作流程。” [5]每一项实践项目的开展要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学生申请、项目审批、过程监控、结果公示。确保每一项实践活动开展有严格的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这样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实践项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又保证了实践专项经费、师资力量等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而言之,大学生实践活动学分制模式凸显了党和国家实践育人理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价值遵循。这必然要求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优化实践育人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把握实践育人环节、创新实践育人内容、增强实践育人效果,真正使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注:本文系阜阳师范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皖北高校特色文化兴校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DJSZ02)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