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生优秀人品

2015-03-27 04:04梁贵红
关键词:人品应用型传统

经典,指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值得读的书,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高的文化成就。在大学生中推行经典教育,一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们学到最深厚的文化,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二是经典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三是经典中内含做人做事的最好道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品;四是通过经典学习,培养学生博古通今、中西合璧的宽广眼界和博大胸怀,能为未来各门学科或各种文化的“集大成者”的出现打好坚实的基础。可见,推行优秀传统经典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佳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中华文化五千年,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是那些屈指可数的经典,例如《论语》、《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诗经》等,这些经典承载着厚重的中华精神和中国气派,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深刻影响着世界。但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大学生,除了能记住这些书的名字外,又有几人还去背诵其内容,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与这些传统经典在当代大学生中“集体失传”尴尬局面相对的另一面是,大学生们“吃着薯片、用着芯片、看着大片”,日本动漫、韩剧、泰剧、西方流行节日等外来文化受到大学生追捧、沉迷,光怪陆离的青年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于是,大家一边哀叹当代大学生的自私、狭隘,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一边奉行急功近利的教育,将专业过早、过细地划分,急于为社会培养某一方面的有用之才,严重忽视学生人格品质和深沉精神的培养。学生成为职业技能学习的工具,人性品格的培养严重缺失。人性品格培养严重缺失的结果是:学生不但专业技能不能在将来的职场上有效率地用出来,由于思想的狭隘和精神的空虚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有些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变态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我国的领导人已经看到这种教育的不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从学生就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心、人品与操守看得越来越重,认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虽有较好掌握,但学生的诚信意识、品德修养很不够,这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和“再培训”的资本,希望应用型高校能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一要有好的老师,二要有好的教材。老子、孔子、释伽牟尼这些古圣先贤,曾经是历史上最好的老师,难道现在就不是最好的老师了吗?跟着什么样的人学习交往,就成为什么的人;跟着古圣先贤学习,大学生才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所以把老子、孔子、释伽牟尼这些最好的老师请来教学生,学生就是在向这些最好的老师学习,记录这些好老师言论的经典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

一说到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很多人都会和封建迷信、封建糟粕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和中华经典的最大误解。看看现在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新加坡、台湾、韩国就会明白。曾经封建社会的伪道士是把礼教变成僵死的束缚,在妖魔化经典;今天的很多人谈传统经典色变,更是用无知在妖魔化经典。现在很多人经典都不打开来看,就开始狠狠批起来。只要打开《论语》、《道德经》等经典随便读几句,其实就会发现,不论是从文采,还是内含的道理意蕴来说,这些经典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代表作,受到全世界的尊重,是因为经典内容真真切切如此呈现的。

二、经典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格品质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状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就业状况非常尴尬,上面临名牌大学学生的激烈挤压,下面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残酷比拼,“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1]要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还得提高学生的品质和技能,并且还得让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确实高素质。

“说到道德,它的价值是永恒的,没有了道德,人类社会就成了一个大动物园。”中华民族是一个道德成就非常高的民族。中华文化中那些琴、棋、书、画精品的背后,无不藏着作者高尚的道心、人品。人品不动人,作品绝对感动不了人。经典是一切学问的根,经典是一座座智慧宝库,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的源头活水,也是做人做事的指南,经典熟了,就为做人做学问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读经典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格品质,因为经典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那是古圣先贤一字一滴血,从天地人生间最深处体悟出的至理真言,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经过几千年无数个政权、家族、个人的成败反复检验的。

学校应该是人品的加工厂,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人品不过硬,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反而会成为他们作恶的工具,对社会的危害将比文盲更厉害。人品是一切事业的根,学生的人品养成了,作文就会有文品,绘画就会有画品,演戏就会有戏品,经商就会诚信经营,从政就会为民请命,干事业就会造福人类。学生的人品过硬,他们掌握的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人心者得市场,失人心者失市场”,紧跟时代要求培养人才,其实也是紧跟时代要求去学习经典,力行经典,让学生具备时代要求的人格、品味、操守、境界,这才是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教育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滁州学院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时,提出“加强内涵建设,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在注重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加强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落实到一切教育教学改革中去,而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学生中推行经典教育收到很好的实效,通过艺术学习“精通一家、参考百家、自成一家”的理念培养,学生通过书画比赛、经典背诵比赛、高雅文化展演等形式,将经典学习与作品表现结合起来,将创作与做人结合起来,体现了经典传承与创新的独特魅力。

(一)统一认识,增强传统经典教育的自觉和信心

可以利用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传统经典教育的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如带领学生收看专题片、视频、在院部网站上开设专栏专题、利用微博和QQ空间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传统经典,喜爱经典,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新者。同时做好经典教育的鼓励制度设计,学生参与经典教育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推行经典教育时注重奖励和支持,少惩处,不断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信心。

(二)多方联动,形成传统经典教育的合力

加强和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合作,保证经典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学校党政领导沟通,让他们关心、重视大学生优秀经典文化的教育;和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开展合作,为传统经典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建议教务处开设专门的《经典导读》必修课或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也可以建议思政部将传统经典教育列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充分和专业教师合作,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设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组建读书小组、兴趣小组或经典学习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经典诵读比赛、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化沙龙、高雅文化展演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魅力。

(三)努力践行,将经典内化为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学习经典,是为了力行经典。背诵经典,熟知经典内容是基础,因为记不住,肯定用不出来。内容熟悉了,经典里内含的义理还要能在日常行为中习惯自然地做出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通过传统经典的学习和日常践行,最终促进大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养成。

经典教育的推行者要能身体力行经典,用自己高尚的修养和品行“行不言之教”,为学生做好实践经典的榜样;经典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在经典教育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把握经典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行经典教育。

学生通过经典学习,学会运用古人修养的方法,如慎独法、反身内省、主静、存心养性等方法,不断规范、约束自己,不断优化自已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利。同时不断汲取经典中的义理,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

四、恒久努力,坚持不懈地积累推广

经典的学习和践行不是短期哗众取宠的教育,而是日积月累的长期养成教育,是一种学生人品的扎根教育,需要恒久地推行和努力。

可以将中华传统经典的学习推广到全校学生中去,即使理工专业的学生,学习背诵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胸怀境界、优秀人品也是非常好的。还可以将经典学习的方法推广到专业学习中去,每一门学科或专业都有它最有价值的经典,从每门学科或专业的经典开始学起,能让学生避免很多走弯路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率地掌握每个学科或每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朱子治家格言里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习近平主席全面总结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传统经典教育,教就有,不教就没有,学生的时间就摆在那儿,不用最好的东西去引导他们,差的东西就会引诱他们。将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根种在学生心田,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既能“为往圣继绝学”,又能“为万世开太平”。

(注:本文系2014年滁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4jyy033)

猜你喜欢
人品应用型传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