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以综艺节目的引进为例

2015-07-22 00:05陈忠良
声屏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制播全球化文化

□陈忠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正遭遇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电视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仅具有产业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而就我国当下电视综艺节目而言,其面临的“西化”和缺乏原创性等问题对于我国文化安全构成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从曾经单纯地对国外优秀电视剧的引进,到现在对国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版权的引进,反映了如今我国电视行业正在加快其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学习别人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和经验本无可厚非,而且这其中也不乏版权引进自国外的栏目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对这些节目的引进模式进行深入考察,以及考虑到电视节目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电视综艺节目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

广义上的文化安全,“即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①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就曾经面临过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问题,面对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法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安全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于是在后来的关贸总协定和WTO的谈判中分别提出了“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地球村”的理想从来也掩盖不了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的事实,在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上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面对着国外文化产品和资本的输入,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主要原因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尚不具备与国外发达的文化产业直接竞争的能力;二是因为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它直接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遭遇挑战的体现及原因分析

一、原创性缺乏,国内节目制作人员的原创空间受到挤压。在引进国外节目版权的风潮下,很多电视台只注重眼前的收视率和短期收入,盲目依赖引进,把国外详尽的制作方案奉为宝典,甚至直接聘请外方人员担任节目的制片人或导演。我们以起源于荷兰而后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好声音”为例,对照荷兰的原版,再去看中国的版本,无论是片头的画面、声音、舞台灯光,还是导师的设置,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对硬件的要求,海外版权方派来的“监工”还对各位导师的肢体动作、配饰甚至表情也同样提出了要求。②但是因为节目组购买了版权,原本被大家用来戏称中国制造业的“山寨”一词,在这里摇身一变,这些节目也成了拥有海外血统的优等货。但是,本土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水平与看似繁荣的荧屏表现却不能成正比。本土电视综艺节目创作人员的原创空间受到挤压,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能力缺失。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自主权的流失现象令人担忧。

二、节目内容“西化”,本土文化缺失。综艺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的节目流程设置无非就是为了提高观赏性,但背后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问题却是不能回避的。只有选手们的表现获得了评委或者观众的认可,才能通过层层考验,最终获得好的名次。③所以,我们且不论从西方照搬过来的某些综艺节目的选拔模式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单就这些选拔模式中所贯穿的价值观倾向对于受众,尤其是对收视群体中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

原创性的丧失以及节目内容的“西化”都使得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这一行业发展的独立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

如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一、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模式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唯模式是从。如果说,中西方电视综艺节目在起步时间和发展水平上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引进来”理所当然是缩小这一差距的重要途径。那么,一个模式是否适合国人的口味和价值取向,是否适应当前国内大众文化发展的要求,则是在引进之前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在节目引进之后,也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让节目内容不至于盲目“西化”。

在拥有了好的模式的前提下,综艺节目也应该回归到“内容为王”,且有更多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版权的节目,往往采取季播的形式,如果光是拥有好的模式、绚烂的舞台、大牌的导师,但是空洞和单调的内容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最终被观众所抛弃。只有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节目内涵,才能使一个节目保留长久的生命力。我国拥有令人骄傲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人来说是最具亲和力和生命力的。然而,对于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的能力,恰恰又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最缺乏的。只有本土文化在国内得到了传播和认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经推出,便凭借着新颖的节目模式和对汉字文化的表达引得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直逼同期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官方公布的2013年总决赛收视率达到2.59%,超过了同期《中国好声音》总决赛2.31%的收视率。人们不禁要问制作费只有《中国好声音》10%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对受众的科学分析是节目取得成功的前提。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汉字文化知识存在一定的需求。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观众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汉字的知识。其次,创新节目模式是保障。比赛赛制、主播考官、名人评委都极大的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最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根本。高收视率在根本上源于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望,该节目的成功也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输血”不如“造血”。在引进国外优秀节目版权的同时,提高自身节目的原创能力和制作水准,培养自己的节目创作人员和团队,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今天“引进来”,在明天“走出去”。

近年来,江苏卫视在加强自身节目制造能力上进步明显,开创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走出去的先河。目前,“《非诚勿扰》已先后在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落地,北美、欧洲等地的不少国外媒体也开始联系节目购买版权,更有一些国家开始考虑彻底引进《非诚勿扰》节目模式,进行全面本土化包装。”④此外,同样来自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还实现了未播先输出,节目在国内尚未播出时,国际知名节目模式公司Armoza 就已经买下了该节目的版权。这与江苏卫视近年来在引进海外节目版权的同时,不断加大在原创综艺节目上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全能星战》就是在借鉴挪威真人秀节目《The Ultimate Entertainer》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创造,节目在研发上就耗时一年半,仅仅在研发节目所需的机器人座椅上,江苏卫视就投入超千万,打破了国内综艺节目花高价从国外引进设备的局面。

三、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制播分离。长期以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大多由各家电视台内部包办,加上体制的约束,电视台内部竞争机制又不充分,这也成了国内难出好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因之一。

原国家广电总局于2009年6月和8月分别颁布《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和《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拉开了中国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序幕。

《中国好声音》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节目制作方和播出的电视台实行风险共当,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制作方从电视台那里分来的收入也就越多。虽然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只有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国内电视行业才能走上更加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不能把收视率当作评价节目好坏的唯一准则。综艺节目不能被收视率绑架,用收视率来衡量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固然符合市场规律,但收视率决不能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更不能让收视率蒙蔽了其他因素。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产业化和传播形式使其对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不能忽略其社会责任和长远影响,而只考虑其市场价值和眼前利益。

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采取语言竞技的模式,演说的主题大都为社会上关注度较高的话题,通过选手们的演讲,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被传达。节目开播以后在取得不错收视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明星跳水类节目《中国星跳跃》因为走光、溺水等引发争议,虽然收视不俗,但第一季播完后该节目就未再播出。这也说明,收视率并不能成为衡量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总之,只有一方面在节目内容上下工夫,让本土文化有更多体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自身节目制作水平,使得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这一行业能够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在这一领域才能避免受到更大的冲击和威胁。

小结

在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方面,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就曾经引起过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文化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大家讨论的议题,戴维·赫尔德就指出,尽管文化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认同和社会团结的影响“非常复杂”以至于“很难得到解释”,但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却是文化全球化。现如今,面对着西方大众文化的扩张,我国电视节目也大有步电影后尘之势,文化工业中输入和输出的剪刀差所带来的鸿沟,使得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如果说电影行业或电视剧行业的输入与输出比尚且有较大的不对称性,那么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输出上几乎为零的表现则更加令人担忧。

注释:①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②任 翔,陈 颖:《那英咋笑?朱丹咋迈?“洋监工”2000 页宝典盯你!》,《华西都市报》,2012/11/05。

③杨 媚:《“模板时代”,真人秀缘何“水土不服”?》,《深圳特区报》,2013/05/14。

④莫斯其格:《内地综艺,离输出有多远》,《广州日报》,2013/10/24。

猜你喜欢
制播全球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全球化陷阱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电视制播网网络安全防范方式探讨
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