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晚会民族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2015-07-22 00:05
声屏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性晚会综艺

石 丹

本文责编:陈道生

问题的提出

作为二十世纪最大的文化神话,电视的发明的确为人类开拓了全新的视听时空。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但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娱乐至上”成为一股世界性的风潮,使得电视传播,变成了没有文化的传播。“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了。”①

在电视传播文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呢?保持电视文化深厚的民族性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电视文化应坚持自己的特色,保持最大的民族性,以实现世界性。过度依赖“舶来品”,这无疑会缺失原创性,也会失落我们自己。可见对电视艺术的民族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的。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②综艺节目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当这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便把它中国化了,在张凤铸编著的《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一书中,将电视综艺节目大体分为了两大类型:“一类是节庆、周年纪念性的综艺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元旦晚会’‘国庆晚会’‘五一晚会’‘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晚会’等;一类就是有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栏目,如《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近年来,电视综艺晚会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大旗,在它肩膀上风雨飘摇;综艺晚会的发展失去了向心力,不是曲高和寡就是低俗谄媚。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如何通过电视艺术具象化的视听语言形式,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形成社会的群体归属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权威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保证档次,再创经典综艺节目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成为新民俗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很难从中体现出传统春节的文化内涵,不能代表传统文化中民族节日的丰富寓意,进入了“只为演出而演出”的怪圈,没有深入挖掘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东西,丢掉了春节晚会之所以举办的初衷,在文化转型中彷徨。甚至,评判春晚成败的标志,只在于赵本山的小品演出是否成功,只靠“本山大叔”一个人扛起春晚成败的大旗。深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问题并不在于赵本山所代表的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能不能在春晚中表现,而在于晚会编创人员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民族性的理解不能深刻把握所致。

关于电视综艺晚会民族性的研究概况

电视综艺晚会不同于单纯的某一文艺样式,而是以“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与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③从它闪亮登场的那一天起,就以其无所不包的巨大综合能力,紧随时尚潮流的纪实传真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并陪伴着他们走过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在这三十多年间,综艺晚会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它的研究也日渐成熟和全面。

电视综艺晚会的诉求对象是中华民族,综艺晚会时代性追求也就是在民族性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追求。以1983 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为发端,综艺晚会中蕴含的民族性是自在的、原生的、深厚的,所以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当电视综艺晚会进入工业化发展期之后,在“标准化、机械化、批量化”的影响下,综艺晚会的民族性开始逐渐弱化、淡化,甚至消失,似乎完全沦为大众通俗文化的集散地。一味地追求娱乐,使得电视艺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和感性经验为特点,注重感官享受、视听感官的刺激甚至震撼”。④学者们突然意识到对于电视综艺晚会民族性研究至关重要。所以在中国电视全面走向世界时,综艺晚会的民族性研究在“触底”之后开始“反弹”,呈现出人为化和逐渐强化的趋势,这是在全球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必然现象。学界主要从美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对于“民族性”进行研究,并指出电视综艺晚会的内涵,应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性在综艺晚会是否雅俗共赏,成为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维度,并成为一股重要的支柱性的话语建构力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中,“电视综艺晚会民族性”的研究肯定不会转瞬即逝,甚至“民族性”的话题已经延伸到整个电视业,因为“它是电视事业现代化的主体诉求和主体定位,它确保了中国媒体身份的合法性,同时也以自己日益增长的开放性,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促成中国现代电视业向现代化目标前进。”⑤

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对于电视综艺晚会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视角狭窄而单调,研究方法机械而呆板。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时往往生搬硬套,忽视了中国电视自身的语境,结论也大致相近。

二、突破创新的理论成果还较少。从整体情况看,电视综艺晚会研究观点上有所创新,并推动综艺晚会建设和完善的理论著作、文论还很有限。有不少作品还是新瓶装老酒,指出问题,但没有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在电视综艺晚会研究中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的研究微乎其微。综艺晚会实践的经验式总结较多,而真正上升到美学层次的思考和研究还很少。一味追求高科技运用和视觉上的冲击,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对观众的文化渗透教育作用,淡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可能削弱民族精神。

注释: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

②[法]丹纳著,博 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7。

③高 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95。

④陈旭光:《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0。

⑤王 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论争与文化对话》,《东方文化》,1999(4)。

猜你喜欢
民族性晚会综艺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