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

2015-11-03 23:49李海林刘永安
关键词:抗日战争

李海林+刘永安

[摘 要]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凝成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汇聚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起点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49-04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世界强国的位置上衰落下来。毛泽东曾说,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派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国家危难之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坚决斗争,但抗战之前的历次抵御外侮的战争却最终都失败了。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取得的第一次抵御外敌的全面胜利,这个胜利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终于真正起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因为抗战胜利表明:中华民族真正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凝成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汇聚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沿着正确的民族复兴道路不断奋勇前进。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中华民族找到这条正确的、科学的民族复兴之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凝聚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通过艰辛的努力一步步探索出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这就是: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争取民族独立;第三,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近代以来的民族解放史,笔者对比发现,抗日战争前的历次抗争之所以接连失败,而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凝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针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强烈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了中共中央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年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为联蒋抗日、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最终结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日,而不依靠人民群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毛泽东提出了以“全国人民总动员”为核心的一整套抗战办法;洛川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促成全民族抗战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和团结依靠人民,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最后,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并逐渐成为抗日主战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重点进攻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面对如此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敌后抗战,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和进攻,有效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迎来了战略反攻,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坚持争取民族独立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这场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抵御外敌的完全胜利,是赢得民族独立的关键一步;而民族独立则是中华民族真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起步、腾飞的历史起点。

在日军全面侵华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枕向国民党和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喊出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口号,强调必须抛弃国民党的单纯政府抗战方针,政府和人民应紧密团结起来,恢复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革命精神,将日寇赶出中国。在敌后抗战极为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坚持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念始终没有发生过动摇,领导敌后军民采取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坚持敌后抗战。

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蒋介石政府的诱降活动;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实施东方慕尼黑阴谋,企图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自保;蒋介石政府转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汪精卫则走上了叛国之路,这些都给争取民族独立带来了巨大障碍。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打通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广大民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各项权利,切实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敌后战场,与敌人展开大范围游击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敌后根据地民众的生存权。这也使得根据地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权不受侵害,保存住了革命发展和前进的有生力量。在保障人民群众政治权益方面,共产党实行“三三制”政策,不加歧视地广纳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抗日民主政权,并赋予他们包括选举权在内的民主权利,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享受实惠可行的政治权益。在维护群众经济权益方面,共产党实施了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长期被地主收租、放高利贷的经济剥削和负担;带领人民进行大生产运动,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使得根据地经济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在维护群众文化权益方面,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积极指导了群众的文艺活动,促使人民能够享受更多的文化服务,使人民群众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中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这些维护人民利益的政策,使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而坚持维护人民利益是找到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凝成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在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全面胜利的过程中,凝结成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这就是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奉献、援外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 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自由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地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一步步得到强化和砥砺,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赢得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和国民党爱国官兵在抗战中都表现出了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涌现出了拥有钢铁般意志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面对日军酷刑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赵一曼等英雄人物,也涌现出了不屈不挠与敌人奋战到底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张自忠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在敌后和正面战场与日军殊死作战,所迸发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深深烙上了志在民族解放的抗战时代的印记。

(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倡导共同御敌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参加全民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空前团结,加入了这场全民的战斗,这是集体主义精神大发扬的有力写照。

抗日战争是一场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的全面战争。唤起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凝聚群众力量,以弥补我们的军事缺陷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开始之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正是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人民的力量、广泛的发动,使得无数平民百姓万众一心地加入到了敌后抗战中。抗战的爆发也激起并唤醒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他们走上街头,开展诸如集资募捐、宣讲等各种爱国救亡运动;以工农商学兵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和社会团体,众志成城,汇成了抗日的洪流。就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不畏千辛万苦,构筑起了一道道反侵略的钢铁长城,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坚持到了最后,取得了持久抗战的胜利。

(三) 勇于奉献、援外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共同战斗的结果。中国人民为了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畏艰险地向其他反法西斯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发扬了勇于奉献、援外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经泰国进入缅甸,攻陷仰光后企图拿下整个缅甸。中国政府为保卫国际交通线路,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中英美缅四国军队的协同努力下,历时三年,全歼缅北等地日军,取得最终胜利。在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戴安澜师长血洒疆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奉献、援外抗日的悲壮气概。

中国共产党在胡志明筹建越南共产党和越盟组织的过程中也提供了包括理论指导、组织援助等各方面的支持。1942年,越南革命同盟会在广西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胡志明任同盟会主席;中国为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越盟干部。1944年,胡志明回国后依靠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继续领导国内革命,最终取得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汇聚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进而促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汇聚成了磅礴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了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分别担负起了抗日的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的作战任务。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与有效地集合起了国内各党各派各阶层各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是分不开的,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样是分不开的。

(一)集合了全国各党各派各阶层各阶级爱国抗日的力量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努力呼吁加强国共合作。毛泽东亲笔致信阎锡山,谋得了阎的联合;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主要矛盾的紧急关头及时促成了,抗击日军之关键力量的国共两个党派最终团结到了一起,这对于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至关重要。

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各阶级阶层也积极加入到反日斗争中来。他们成立各种爱国团体和组织,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各种反日爱国运动。宋庆龄领导成立了“战时儿童保护会”,全国广大妇女积极为军队进行募捐、制衣、救济等后勤工作;以北平学联为代表的许多爱国党派和社会团体组织创办各种报刊以加强抗日宣传力度,并进行各种募捐活动,为前线筹集物资装备;广大工人和农民也纷纷成立抗日自卫军、宣传队、救国会等组织,开展宣传和慰劳等工作。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进行了筹款募捐等活动,大批华侨回国投身于抗日战场,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发了人民大众抗日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充分发动、依靠群众,扩大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抗战后期,建立起了19个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力量得到了壮大。有效组织和动员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和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抗日的力量之源,认为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发动广大群众。正是共产党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才激发出了人民大众抗日的巨大力量。

抗日战争也汇聚起了包括东北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力量。他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没有退缩,而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地与敌人搏斗。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则踊跃参军,开赴前线,支援抗战。港澳地区人民也积极配合广东抗日游击战的开展。

综观整个抗战时期,无论是在国统区、沦陷区、敌后根据地,还是在港澳地区,都有奋起抗争、不畏牺牲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特质、中国人民团结到一起所迸发出的磅礴力量,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汇聚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力量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全面爆发的起始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则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

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在欧、美、亚三洲,有许多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给中国人民提供帮助。英国号召工人阶级开展援助中国的活动,成立援华组织,捐款、派送物资到中国。法国发起反日大会,抵制日货,支持中国抗日。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号召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抵制与日本的军事武器贸易,给全面抗战的中国军民以精神和物资支持。美国作为抗战后期重要的盟国之一,给予了中国不少帮助。在加拿大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下,外科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前线,救助伤员,无私奉献,最终在1939年逝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赞扬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1941年10月,来自犹太、印度、泰国等18个民族的130余位代表齐集延安,与延安党政军代表共同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成立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同盟,凝聚了东方各民族的力量以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作为重要盟国之一的苏联,不仅派遣空军志愿队到中国作战,而且最终对日本宣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得到了朝鲜、印度、越南、老挝等国的支持和参与。在华日本人也开展了反战运动,成立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反战宣传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

2012年11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而伟大的民族复兴是要有前提和基础的,那就是民族的独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则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前提。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凝成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汇聚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也由此真正起步了。因此,笔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持久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2] 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

[3]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同志[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

[责任编辑:夏畅兰]

AntiJapanese War Is the Histor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Rejuvenation

LI Hailin1, LIU Yongan2

(1.Party Committe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Organs,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

Abstract: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iped out the ignominiou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Opium War, enhanced the national cohesion and selfconfidenc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which is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Victory of the war, found the correct roa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verged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 brought together the majestic strength of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the Chinese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historic starting point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