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的运用看新闻传播理念的改变

2015-11-16 21:42□江
声屏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情味时政领导人

□江 红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时政新闻是新闻栏目的“主菜”,体现的是政治性和宣传性,节目形态以程序化、严肃化的面貌呈现。但纵观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的时政新闻,感觉却有些许不同,尤其是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在严肃中多了些柔情和暖意,时政新闻的播出理念似在悄然改变。而体现这一改变的,笔者以为就是“画面细节”的恰当运用。

画面细节体现人情味

电视画面细节构成了电视画面美感的传达,是人们观看电视产生情感认同的关键要素。电视时政新闻如何充分运用电视画面语言达到传播预期?我们从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几则时政新闻中撷取几个细节来作分析。

细节一: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携夫人出访到达俄罗斯机场,当他们手挽手走下舷梯时,给了世界一个惊艳的亮相。

细节二: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访问期间,彭丽媛在参观中伸手抚摸小袋鼠时,习近平在旁笑着小声提醒“它不让摸头的”。

细节三: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参观“雪龙号”科考船时,登上船舱后伸手拉彭丽媛的瞬间。

这些充满着温暖和柔情的画面细节,给严肃的时政新闻增添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而习近平夫妇和睦恩爱的形象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关系的期待,同样也符合西方文明对夫妻关系的认同。这些细节不仅向国人展示了“第一家庭”形象,更给国际社会塑造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我国时政新闻报道多是程式化的活动,比如领导人出访的报道,中规中矩严肃有余,即使是夫妻同行的场合,也不见两人之间的些许互动。因此,时政报道呈现给观众的感觉总是刻板、缺少人情味。而今央视新闻报道中展现的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迅速让人感受到一股新风,在外交场合产生较强的亲和力。

画面细节还原真实性

细节:2014年3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中,李克强来到内蒙古某棚户区居民家中,在与这户人家的大人交谈时,一名躲在衣柜里的小孩爬出柜子,钻进了被窝,并露出了一个光屁股。

这一画面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这个细节画面真实地反映出至少两个事实:一是领导人对棚户区的访问完全是随机的,没有任何事先安排。二是新闻的传播理念在变。按照以往的经验,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时政新闻中出现光屁股小孩这样的“毛边”镜头,编辑完全可以用别的镜头替换。本则新闻播出之后,立即在网上疯狂转载。对于这段不加修饰真实到“光屁股”的画面,广大网民予以热情的肯定。而央视在《新闻联播》时政新闻中将之大胆亮相,广大观众也给予了全面认可。由此可见,这样的细节镜头,不但没有损害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反而体现了中央领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亲民作风;不但没有给新闻报道“减分”,反而给新闻传播效果和领导人形象“加分”。

画面细节增加信息饱和度

画面细节可以传达很多普通画面无法传达的东西,它包含着更丰富的信息,能够传递无穷的蕴含。

2012年12月,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一个月之际,新华社从23日开始连续3 天对外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及相关图片。专稿的形式详细讲述了领导人的学习及从政经历,配发的图片也是生活中点滴瞬间的抓拍,真实、亲切冲击着群众的眼球。这一组特稿一经刊出即成为港澳台多家媒体的头条内容,在国内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之所以这组照片会如此引发关注,是因为它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刊发介绍文章和配发家庭照片的方式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普通民众可以从这些报道中,感受政治家也是常人,他们与自己一样,会牵着母亲散步,载着孩子骑自行车;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我们也曾经历。领导人走下神坛,走到群众之间,他们植根于平民、起源于草根的从政情怀,大大增强了人们对领导人物人格、追求、政治抱负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人们对他们执政的希望和信心。

细节画面广泛应用在时政新闻中,是传播理念改变的风向标,是编辑有意识地“留毛边”,有意识地让领导人形象不那么遥远和高大,使新闻回归原生态,贴近民众,无需做作,也无需“预演”,充分满足了受众的收视情感需求。“把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这一时政新闻传播理念,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的。

猜你喜欢
人情味时政领导人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人情味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