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学生生存教育的探讨

2016-03-12 18:01车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具体策略大学生

车欣

摘 要 大学生生存教育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要使大学生树立生存观念,进行生存环境教育,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实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存教育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高校如何开展生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生存观,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突如其来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是高等教育顺应社会需求不可推卸的责任。

1生存教育内涵的探讨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一个令人震撼的口号—“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句话揭示了“学会生存”的含义。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这样作定义: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与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掌握生存知识,培养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使得受教育者能在繁杂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认为:“‘学会生存讲的是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他认为“美国社会对孩子的初级生存教育,实际上就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条件的日益完备和现代化,国际社会却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于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现在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终于认识到,抓住生存教育才真正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

2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内容

2.1生存观念教育

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要尊重生命,建立平等的人格观念;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和谐,尊重人间的真、善、美,为人生发展创造轻松的生存空间。

2.2生存环境教育

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的发展进步,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生存的条件,如: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时代的应掌握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格局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迁等;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努力培养环境意识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2.3生存知识教育

教育学生掌握自救知识、与人相处知识、健康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社会危害知识、自然规律知识等,及时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存困境,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2.4生存能力教育

教育学生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自我保护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水、火、电以及洪水、地震、疾病可能对身心造成的威胁,加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2.5生存价值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生存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我们的教育重心应放在未来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的进步上,培养人才应认识到人生存的价值不仅为国家、民族、社会作贡献,更是为人类世界作贡献。

2.6生存精神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是人存活和奋斗不息的关键,只有敢于迎接挑战、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人,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把挑战变机遇,把劣势变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谁敢于创新,谁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生存”权。

3实施生存教育的具体策略

3.1建立生存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薛澜教授指出应当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以及公务员队伍中开展系统化的危机应对素质教育课程,适时进行危机应对情景训练,增强他们的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高校将生存教育载入课程目标之中。进行生存教育时,要将公民、健康、安全、环境教育等与生存教育结合,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开展有关生存的研究性学习,以生存教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高校还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灾害科学和危机处理等相关知识,将生存教育纳入校园文化体系,营造一个健康向上、规范和谐的校园氛围。

3.2培养危机意识和危机心理 (下转第32页)(上接第30页)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社会中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是客观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危机心理素质,是指在危机过程中短暂的恐惧、惊慌、忙乱等正常反映过后,迅速表现为临危的镇定、勇敢、果断。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3.3严把大学生军训关,增强身体素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军训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在大学校园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身体素质,这些对于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危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目前中学生和大学生必经的军训过于形式化。他认为仅仅是队列训练将无法教给学生在遇到危难时如何处置,更不用说提高应急能力了。因此应增设恐惧教育,将消防逃生等灾难性事件的最基本能力教给他们,还将公共危机(地震、食物中毒、犯罪等)也可以列入新生军训当中去,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明确在这些危机事件面前如何处置,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危机应对意识。

3.4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健心”,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的德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重要的素质教育来抓,配备专门的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开展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训练。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努力养成百折不挠、意志坚强、困难面前不泄气的的积极心理品质。

3.5高校与社区合作,实现生存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发达国家城市的安全减灾建设中,社区和校园是两个重点。因为通过社区可最大限度地把安全带入家庭,而通过校园可以最快有效地把安全技能变成文化与知识教授给孩子。当今社会加强高校和社区的合作,对于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现有物质资源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向广大社区居民和学生展示危机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升他们的危机应对意识;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利用校园丰富的人力、图书、课堂资源等更好地学习公共危机应对的相关理论知识,巩固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2]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谢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生存教育在美国》作者访谈[N].文汇报(上海),2003-01-03.

[4] 黄全愈.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

[5] 专家.危机教育应列入学校课程[EB/OL]http://www.nen.com.cn/73470470774587392 /20030916/1217877.shtml[EB/OL].

猜你喜欢
具体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电力设计行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