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子:“红”出来的百岁老人

2016-07-27 14:50江伟民
饮食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全村人竿子板桥

江伟民

休宁县板桥乡板桥村地处皖赣交接处,这里大山环绕,古木参天,徽饶古道从此经过。1916年4月19日,王达子就出生在板桥村一户普通人家。百岁高龄的王达子依旧目光清澈,吐字清楚,记忆力好。在笔者的问询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拾金不昧等失主

20岁那年,王达子上山干活回家,无意间在徽饶古道上捡到一个包。打开一看,顿时吓了一大跳,包里面竟有金条、玉镯等贵重物品。王达子想,丢包的人一定十分着急,想必还会找回来。于是,她就在古道旁坐下来等。

“这一等,足足等了3个小时。天快黑了,来了一个中年人,瘦瘦高高的,十分着急的样子。”这个中年人一见到王达子就问可捡到一个包。王达子说捡到了,却并不急着还,而是认真地让来人说出包里的东西,然后打开包一一核对,确定无误后,才把包还给对方。“那中年人感激得不行,眼泪都出来了,就从兜里掏出几块大洋要感谢我。我哪能要那东西,扭头就跑了。”王达子说着说着,脸上露出了微笑。

甘冒风险为放哨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浙岭山上来了一群游击队。那时候王达子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秋冬闲暇时节,王达子经常上山砍柴、烧炭,无意间发现了这只红色队伍,并很快取得了队伍上的信任。

“为什么人家那么快就信任你?”王达子对我们有这样的疑问感到疑惑。“游击队是共产党的队伍,和我们老百姓是一条心,这也不懂?”王达子说完就又把眼睛笑成了缝。在与游击队交往的三年中,王达子就是他们的“信使”。王达子给我们描绘起她“送信”的经历:就是在山间一个隐秘的地方插一根竿子,上面挂着一块红布,竿子倒了,就是村里来了敌人,游击队就不能下山,若是竿子没倒,那就表示安全。

这是一个秘密,全村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孩子在内,没有一个外人知道。直到全国解放了,曾在板桥山上打游击的一个同志,不远万里来到板桥,一路打听为他们做出许多贡献的王达子时,秘密才为全村人所知。

借粮救济要饭人

板桥村深处大山,十分偏僻,可有了徽饶古道,这里却是一个外人经常出现的繁华地段,不时就有流浪者上门乞讨。王达子的丈夫身材魁梧,能吃能干,一天能吃3斤粮。许多时候吃不饱,只能用瓜菜来替代。“我家穷,可再穷也还有口吃的,我要是不给,他们就有可能饿死。”王达子是个热心人,凡是到她门上来的,绝不叫人空手而归。

“母亲是个好人,人家是要饭的,按理说给一点吃的也就不错了,可母亲还要把要饭的请到家里来,坐在桌上吃。这一点,就是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今年66岁的三儿子汪家生说:“有一次,家里实在没东西了,可门口站了好几个要吃的,母亲就到村里一大户人家借了一袋玉米,做馃给要饭的吃。”

采访结束了,我们是带着一身温暖离开的。似乎,在王达子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叙述中,没有提到她如何长寿的秘诀,而我们却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要义。

猜你喜欢
全村人竿子板桥
陆海之纵
空军训练营
我目睹的经历
短竿用途知多少
STONE SOUP石头汤
印度奇村:全村人都长一个样儿
板桥善诵
板桥河
两个女孩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