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读高启

2016-10-08 14:56吴凯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铁锁高启石头城

吴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初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时心中一惊,如事先不知道是高启之作,竟疑出自李白之手。细读之下却也不全然似李白,诗中多是模拟前人风格。高启的诗体制不一,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的痕迹。《独庵集序》有云:“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但高启死于盛年,未能达到自成一家的境界,不过因其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

这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豪放,音韵铿锵有力,文笔纵横随意,有时也能看到模拟前人词句的影子。“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似乎是苏轼“大江东去”这一缩影的展开,写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的壮观景象。而”欲破巨浪乘长风“一句仿佛又看到李白在书写“长风破浪会有时”时的那种豪气、那种胸怀大志的气概。这也是人们在眺望长江时,被那开阔的景象所震慑,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不自觉地就会迸发出的激情。常人尚会有如此之感,而作为诗人的高启,他的感受来得要更为强烈。对于人生目标的选择,高启只愿做一个诗人,一个自由、孤独的诗人,发自己所感,抒胸中之情。他诗中的妙景,可与江山争胜。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一句让我们又见到王维诗的影子,《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模仿苏词“大江东去”不同的是,他把王维诗的两个意境“大漠孤烟”和“落日”浓缩在一起得到了“荒烟落日”这样一个远景,由此引发出“苍茫万古意”这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前句中“郁塞”一词使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苍茫万古意”正是这心绪和感慨凝练出的核心之意。此时正值明王朝开国之初,气象更新之时,诗人何来“郁塞”的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中生出忧患。高启虽然厌倦朝政,但并不代表他淡漠国家兴亡,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爱国忧国之情,不显于表却凝结于心。

唐人刘禹锡写过一首《石头城》,诗中有这样两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个石头城与高启诗中的石头城所指一致,故国指六朝古都南京,而今只有“周遭在”,突显六朝的灭亡,空城则更表现了六朝繁华俱归乌有,国家灭亡的寂寞之感遂深入人心。高启这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的“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和“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则是对六朝由兴到亡这一过程的再现。尤其是一句“草生宫阙何萧萧” 写六朝宫殿杂草丛生,残败破落的景象与刘禹锡《石头城》所表现的境况如出一辙。而且韦庄的《台城》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六朝如梦鸟空啼”,历史恍如梦境,一切归于虚空,此时此景让人心生感叹。所以说,高启的愁思忧患都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也是有很多历史根据的。先人之思引高启之忧,是一种深层次的觉醒。

诗中“铁锁横江未为固”可谓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有“千寻铁锁沉江底”,清人龚鼎孶的《上巳将过金陵》中有“空江铁锁野烟销”与之呼应。一个历史典故,有这么多诗人前后引用,可见那些妄想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最后一无所得。这是一个警醒后世帝王的教训。

最后四句诗人从历史回到了现实,庆幸自己恭逢盛世歌颂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疑是对国家的期望。这四句整体上看是欢快的,但诗人的居安思危,使欢快中又带有一丝忧郁的感情,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这些诗句让人想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慷慨大气,李白《蜀道难》的壮观,甚至还有更早的曹操《苦寒行》的深沉凝重,拥有及其雄浑的汉唐气派。

清朝诗评家赵翼称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但就是这样一位有才气,给开国皇帝的“文治”添了光彩的诗人,却因朱元璋的一道令下被腰斩。一篇《上梁文》引得皇帝不满,更因皇帝先前对其所积的怨怒,最终导致了一位大诗人冤死盛年。

高启虽然孤高耿介,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但爱国情怀却不亚于任何人。归根结底是当时明朝得律法体制,皇帝的专横专制造就了一代文人的不幸。有知有志,为朝廷所用,隐居不得,俨然成为了封建朝廷的工具,这是对文人志士的一种荼毒。

高启的死不亚于屈原和李斯的死。同样是遭人诬陷,不同的是屈原遭诬陷不得志,投江而亡,结局是自己选择的。而高启和李斯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下的牺牲品。高启本不羡功名利禄,不与世争仍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明代诗坛的遗憾,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遗憾。

猜你喜欢
铁锁高启石头城
探秘非洲石头城
石头城的传说
我相信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铁棒和钥匙
探秘史前石头城
我的同桌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
金铁锁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