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外语,后母语

2016-10-08 16:40朱玉洁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摘 要:国家语言能力包括公民语言能力,外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是构成公民语言能力的两大要素。外语能力直接关系国家语言能力,而母语能力则更多关系国家实力,外语能力提高了才能实现母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国家语言能力;外语能力;母语能力

自2014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社会公民的视野当中。其中,英语学科的调整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一大特点。笔者深入探讨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发现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是组成公民语言能力的两大要素,并依照国家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实力的含义,认为外语跟母语分置于天平的两端,没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是有发展的优先性。

一、国家语言能力

根据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指出“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处理海内外各种事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其中也包括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具体外延的五个方面分别是:一、语种能力;二、国家主要语言的国内外地位;三、公民语言能力;四、拥有现代语言技术的能力;五、国家语言生活管理水平。则从语言资源观出发,借用企业战略管理资源学派理论,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是指国家分配和管理国家语言资源的效率且构成复杂,包括以下八个最基本的方面: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及水平;二、国民掌握语种的数量及水平;三、各语种人才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分布;四、翻译能力;五、语言资源库的可开发性及开发效率;六、语言学习资源的可利用性及利用效率;七、语言信息处理能力;八、管理社会语言生活的能力。综合得出,国家语言能力的两个重要要素就是公民整体的母语素养以及外语能力。

二、公民语言能力

与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语言能力还比较弱,主要的依据有语种能力不足、国家主要语言的国际影响力小、国内语言状况的不足和现代语言技术方面的欠缺。语种能力不足和国家主要语言影响力小主要在于:公民语言能力的两个维度——外语能力和母语能力关系的失调。

1.外语能力的现状

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迅速崛起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进程中,外语已成为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我国国家外语能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不相称。

当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时,它就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就是国家外语能力。衡量国家外语能力的强弱在于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的能力,而语言资源的拥有能力首先体现为拥有量。一个国家拥有的语言拥有量尤其是外语量与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资源的储备和利用能力、国际空间的开拓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呈正相关。所以,国家外语能力的提高必将推动国家整体语言能力的上升,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效益。

明确了国家外语能力在传统政治、经济领域中的角色,外语能力对国家文化安全也意义非凡。外语能力的提高可以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把国外的先进文化介绍到国内,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因此在提高外语能力的这一过程中,公民个人不仅可以学习目标语和了解目标语文化,也能借助外来语帮助表达中国文化,扩大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个人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公民的外语能力并不理想,我国仍旧是外语资源开发利用的小国。外语资源的种类不多、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外语资源的利用也远远落后于欧美大国,都造成了我国国家的外语能力不强,进而对语言、文化“走出去”产生负面影响。

2.外语能力与母语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提高公民母语能力的呼吁得到很热烈的响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汉语受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全民学外语(主要是英语)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减少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随,导致民族身份的缺失甚至丧失。面对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英语霸权,许多国家和国家集团为了各自民族文化利益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制、维护母语文化安全。我国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意识到保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高考语文、英语学科分值的调整,折射出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外语政策规划中将努力协调国家政治文化利益和个人需求两者的关系,加强对外语的管理和干预。这样的做法难免厚此薄彼,把外语能力的提升放在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位置。

所以,有必要厘清母语跟外语的关系,区分国家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实力这两个概念。国家语言能力突出内部语言资源的分配、管理,是一种内生性的能力;国家语言实力则更强调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实力的重要基础。从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性和国家语言实力的外延性,推断出前者的影响力越大,后者才会更强。具体来讲,我国主要语言或者说我国国家的通用语——汉语在国内外的地位或者普及程度及水平更侧重国家语言实力的范畴,而上述的国家外语能力则更接近国家语言能力的范畴。因此,要实现汉语在国内外的大放异彩,必然是以外语能力的提高为基础。

三、结语

赵世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到“全球化和信息化使语言的功能空前拓展,语言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国家安全、外交等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语言不仅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转化为硬实力。”然而,我国国家语言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母语跟外语的辩证关系也鲜有提及。国家外语能力的建设至今还未得到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缺少统一机构负责;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母语还远远没有达到英语的国际普及度与影响力。

21世纪的中国,提高外语能力和母语能力已迫在眉睫。母语能力的提升更加依靠国家语言实力,外语能力则更关乎国家的语言能力,再加上国家语言实力的增强必定是以国家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所以两者的发展重点应当是:先外语,再母语。

参考文献:

[1] 程京艳.我国外语政策与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 2015, 36(5):69-72.

[2] 李宇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J].南开语言学刊, 2011, (1):1-8.

[3] 王英杰.语言规划与国家文化安全[J].武陵学刊, 2013, 38(4):130-133.

作者简介:朱玉洁(1993-),女,浙江桐乡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