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营造林机制 提高造林积极性

2016-10-08 18:39陈科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

陈科

摘 要: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属“中国凉都”六盘水市辖区域,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毕水兴资源富集区与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国家统筹规划建设的攀枝花—六盘水经济区和南贵昆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该区 地处珠江水系的北盘江和长江水系的三岔河分水岭地带, 最高海拔2126.9米,最低海拔609.5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构造,其特点是地势起伏,地形破碎,高差悬殊,切割剧烈,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83%左右,生态条件薄弱,立地条件复杂,林业生态发展难度大。

关键词:林业;绿化;造林

近几年,六枝特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我区整体发展的工作部署之中,依托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贵州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结合市委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着力发展林业优势产业,打造多项精品林业产业工程项目,在巩固好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种植多样化生态体系。据2015年森林覆盖率指标统计监测资料,我区现有森林面积82445.1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7%。

一、近年来造林工作成效

自2014年以来,六枝林业着重经济林木的发展,已在新场乡实施4000余亩红豆杉种植;在牂牁镇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油桐、柑桔等经济林树种,已实施油桐6000余亩,柑桔2000亩;在龙河、新场两乡镇大力发展地方优势树种,种植核桃、杨梅等12000余亩;在落别乡落别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刺梨3000亩。依照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批复,在牛场乡,落别乡及九龙社区大力发展核桃、枇杷、樱桃等经济林树种6960亩;省级造林补贴项目批复,在新华、岩脚、关寨、新窑、大用、月亮河、落别等乡镇大力发展优质刺梨10000亩。

按照《贵州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3155”工程的各项要求,按项目分,去年已完成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0000亩;完成2015年国家级退耕还林工程28800亩;完成2015年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5000亩;完成省级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人工造林5000亩;完成2014年省级森林植被恢复项目人工造林10000亩及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2591亩;完成2015年县级植被恢复费人工造林规划6893亩;完成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6960亩;完成2015年省级造林补贴项目10000亩;完成2015年市县财政配套县乡村造林绿化建设资金项目人工造林14287亩;完成2015年市级植被恢复费项目2000亩;完成2015年石漠化治理工程22574亩。在造林期间,各实施点派技术人员专人指导造林,严格打坑标准、苗木质量、栽植密度、栽植方式,按要求浇定根水、回填表土,确保造林成活率。

按照区委政府的指示,去年实施了一系列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建设六枝特区绿色通道,在“都香高速”“六郎路”、“水黄路”六枝过境段沿线两侧,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既美化交通,又发展产业,以产业护生态、生态促产业,大力调整农经比,打造主要公路沿线特色林业产业带,提升六枝整体形象,亮化窗口。在公路绿化建设中采取大坑整地、大苗造林、大水浇灌,确保实施成果,已基本完成了“都香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六枝过境段沿线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接点成线、连线成面。

截止目前,都香高速六枝过境段已实现全线可视范围内生态产业全覆盖,同时向沿线各乡镇、社区纵深推进,沿线各乡镇、社区共完成各类林业产业77701亩。中寨乡、郎岱镇在“水黄”公路六枝过境段沿线共完成各类产业24040亩。

在新场至牛场公路沿线,打造精品水果产业带,种植枇杷、核桃10000亩,作好成片成规模,种好农民的“摇钱树”,打好特色牌,提高农民种树的积极性,维护生态环境,有效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进一步推动加快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今年已向省林业厅申请12万亩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规划方案已编写核定,在实施方面,将总结以往造林经验,查找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加予完善,作好实施前期各项工作。

去冬今春,共实施各类造林185512.6亩。

二、造林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为创我区青山绿水、美好生态,近两年特区党委政府加快了高效生态发展的步伐,更加重视造林工作,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矛盾与问题:

1.资金缺乏

我区土地资源现状,石漠化比较严重,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以现在的造林成本需要1000元/亩以上,而现在中央及省市的造林投入为300—500元/亩,资金缺口较大,要保证更高质量的造林,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后盾,近几年,中央、省、市、特也在逐步加大林业投资,但造林工程量也在逐年加大,但落实到各项工程中时,难免会降低某些工程的造林标准,影响造林质量。

2.技术力量、立地条件制约造林

以我区土地现状,石漠化严重,坡陡路险,有的地方仍只能采取背苗上山,见缝插针的造林方式,难保造林成活率,全区现有林业从业人员177人,专业技术人员83人,面对大量的造林任务,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不够调剂,不能面面具到,很大程度上影响造林质量。

3.乡镇重视程度还不够大、积极性不够很强

近几年,造林工作已经全区全面化铺开,但有的乡镇仍然只以造林争取到位,任务完成落实为重心,疏忽后期管理,管护力度不够,导致年年造林,仍不见效的情况。加上农户现在对造林政策存在一定的偏见,有的认为现在的造林是政府的事,所有投工投苗都会有政府出资,政府种植,而自己坐享其成,导致主观上缺乏主动、积极性,明知是自己受益,却不见钱,不动工,即使种上,也不用心管理,有的经济林即使种植上三五年,仍然不见效益,很大因素也是因为管理不当。

三、加快绿化步伐,创新营造林机制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效林业,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工作方法,找准问题,分析解决,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营造林机制

1.依托政策,创新营造林增收机制

以《贵州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等利好政策为依托抓好营造林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方案,刺激农民的造林积极性,鼓励农户利用发展山地特色高林优势,以每户(村组)都发展一片“三变”林,以资源变股权的形式,积极参与到“三变”改革中来,形成资源的良好循环利用。

2.加强管护,创新营造林长效机制

发展营造林,不止是种上去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管理经营;不止是造林任务的完成与否,更需要落实后续的管护措施。造林重要,营林更重要,造林只是平台,而营林才是使林业逐步长效发展的重点。营林有成效,见增收,老百姓看得见,积极性就会提高。各级政府应转变只抓造林,忽略管护的思想,把营林工作纳入乡镇工作的日程,促进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3.加大投资,创新营造林扶持机制

针对造林积极性高的造林大户以及思路清晰、热爱造林的农村知识青年,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提供良好的营造林平台。对造林质量高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热爱林业事业的农村青年,主动提供技术服务,出谋划策,鼓励创业,发展好的,设立林业科技带头示范青年,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推动营造林积极性。

4.搭建平台,创新营造林学习机制

采取与省市县同行交流学习的形式,借鉴其它地方优秀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观念新颖、可行性高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邀请省市各级林业科研专家,到本区实地,进行营造林科技方面的传授示范,学习新型、先进的营造林方法。积极探索林木新品种的引入,以新品种培育试验的形式,促进技术创新,开拓思路。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造林地,手把手指导农户,讲解营造林的技术标准,演示营造林的技术规程,示范经果林的修枝整形,传授经果林的后期管护经营方法,给造林积极户和热爱造林的农村青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5.积极探索,创新营造林管理机制

结合现今形势,仅凭林业部门单一的规划指导营造林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营造林工作的发展,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拓宽林业空间,探索能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渠道,确立发展方向与目标,搭建适合新型林业发展、综合性、市场化的企业平台,组建投融公司,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将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吸收,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大力引入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打造高效特色林业产业链,绿色生态多样化,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区营造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构建新型林业生态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造林绿化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