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预习问题设计之“六境”

2016-12-23 12:08周顺霞�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语文

周顺霞�オ�

不久前听了上海特级教师朱振国老师的一次讲座,对其中“人的一生大部分学到的东西,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学来的,所以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学。教育要使每个孩子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一句至今记忆犹新。回归本位语文成为近年来语文教育的呼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急功近利地应付考试,而是教会学生读书。雨果曾说过“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的观点,今天我拿来作为本文的核心来论述并没有新颖之处,而是认为它触及了语文教学的实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效率达不到预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所教文本又比较长,学生在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要读懂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教者往往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不免会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这就带来了一部分还没有熟悉文本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也就造成了知识“的消化不良”,再加上课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反雏”。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畏惧。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也就是说预习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锤炼语文能力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对自己认可和成功感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在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就犹如战斗中的粮草,它是取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所以教者要力求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高效性。

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因此课前预习问题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课堂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借此三境界,来论述关于预习问题设计的策略,也是颇为适用的。

一、预习问题设计要体现目标要求

晏殊《蝶恋花》中的此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先生引来想告诉我们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就是说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追求的方向。这个道理用在这里是恰如其分的。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让学生花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因此老师的备课就不仅仅是在上课前的准备,而是学生在学习之前的预设。很多老师采用的导学案是不错的做法。对语文学习中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提出要求。如疏通文字障碍,会准确地读出字词的读音,正确地书写字形,这种基本的语文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掌握。

在教育部制定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据此预习作业中也要有这样的阅读要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初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有的为孔乙己的遭遇扼腕痛惜,有的慨叹周遭人情冷暖,还有的不禁猜测人物最终的走向……总之,预习要讲究实效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二、预习问题设计要呈现思考过程

北宋柳永的这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道尽了人间痴情真爱,执着无悔。我们今天来看则可以把此“伊”幻化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王国维就是如此新颖独到的比喻成大业者并非朝夕可就,都要经过上下求索的漫长磨砺。我想思考的过程可能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在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教者要充分考虑,所提问题必须能带给学生思考的价值。

我还是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来谈。这一文的深度并不是几遍浅层的阅读所能企及的。让初中生读懂孔乙己,读懂鲁迅先生,真的是件不易的事情。预习问题要能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走进人物。我抓住了文中的“笑”字,让学生去思考,要想弄清楚,首先找出文中出现了几次笑,分别是什么人的笑,其次知道这是怎样的笑,有没有异同,最后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笑声。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前一个答案都可能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钥匙。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螺旋式的思维模式,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文本探求知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就认为“要把所教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所求的东西,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所教的知识转换成与学生的思想规律有关联的知识,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前的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所以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师生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的一部分。我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善于思考是预习环节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三、预习问题设计要有丰硕的学习成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它作为成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奋斗之后的所得。真是别有一番景致。我用此境来作比预习成果不知是否恰当。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学生作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前面已经说过预习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之一就是能让学生在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时获得一种满足感,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新的启发。

所以预习作业中的问题设计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都有话可说,要让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有挑战。要实现上述目的要求预习提问应该有层次性。比如归纳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写出你对文本的第一印象,你所了解的作者等。又如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成因之类的问题就应有解读剖析人物和文本,触摸作者心灵的敏感度了。总而言之,预习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可能。

由以上论述生发开去,还想从以下角度补充预习问题设计这一话题,是为另三种境界。

四、预习问题设计要引发学生质疑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所谓“学问”就是由“学”和“问”两者组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必不可少的就是“问”。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产生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最大的收获就应该是有新的疑惑。众所周知,犹太民族的家庭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每天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都是“你今天提问了吗?”正是这样的教育让这个民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杰出人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精神也是老师要承担的责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让每个老师都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去探索真相。基于这点考虑,我认为在预习作业的问题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我尝试要求学生在每次预习课文之后把自己在阅读时留有疑惑的地方记下来,写出自己须要解决的问题。如在预习了《孔乙己》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十九个钱?孔乙己为什么那么引人发笑?孔乙己会死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还是围绕着文本所提出的,但是我想能提出问题,就表明他们用心地在阅读。当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点拨之后得到了解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切。如果能通过长期的训练养成提问的习惯,我想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为有利,正可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五、预习问题设计要有创造性的解读

新课标中说“语文学习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其中“创新”一词则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的个性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读和思维。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没有他人的重要参与,是相对独立的思考时机。对预习问题的解答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反映学生当时学习思维的状态。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尽量设计出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

如在设计名著《水浒传》的预习作业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智取生辰纲》中你认为是杨志聪明还是吴用智慧?学生在解答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并且都充分摆出了理由,表述得有理有据。再如学《叫三声夸克》时在预习作业中我提出了“你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夸克吗?”这个问题。像续写、仿写练习等题目都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在教给学生某些规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会发展。

六、预习问题设计要拓宽学习渠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有丰厚的知识积淀。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建议”中,先后提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来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的渠道。语文教学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即查、读、品、悟。例如在教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去了解作者。在课前学生做好“查”的功课,可以查字典,可以查文献,可以查网络……也就是说通过多种手段来搜集丰富的资料,如关于作者生平的、作品风格的、写作背景等的资料。学生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也就学到了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再如学《狼》专题时,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狼的信息。学生既知道了狼的生理特性,也了解到了狼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还读到了关于狼的文学作品,领略到狼的精神图腾等。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并积累了知识。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其实我们可以借助预习来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当然预习问题的设计就要得当而巧妙。

叶圣陶先生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阅读,而“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 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