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文本细读

2016-12-23 12:12刘小琴�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酒客还原法孔乙己

刘小琴�オ�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通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同时,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式。譬如小说文体,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通过描写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意蕴非常丰富。本文笔者以经典篇目《孔乙己》一文为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文本细读的一些思考。

一、巧用还原法

孙绍振先生提出还原法,我们可以将其活学活用。所谓还原法,就是找出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表达之间隐藏着的矛盾,根据作品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还原出来,从而领悟作品内在的独特情感和意蕴。

《孔乙己》结尾“大约”和“的确”明显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呢?根据小说提供的线索,可以猜测他死了。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呢?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推断,还原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孔乙己生活在封建时代,封建科举制度盛行,旧式文人一旦金榜题名则平步青云,科举失意则穷困落魄。孔乙己也不例外,他一生追求功名,深信“唯有读书高”,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沦落到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看客们”无情嘲笑。身心备受打击,再加上自己又好喝懒做,无法生计,在那样的时代,他必死无疑,毋庸置疑。所以此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恰恰从作者这一反常理的表述中,我们读出了作品蕴含的丰富意蕴,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控诉了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以及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巧用还原法,思考作者为什么明知矛盾不合常理却还要如此表述,并尝试以作者个人情感的逻辑去解释,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品潜藏着的丰富内涵。

二、注意叙述视角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表层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 一位没有完全浸染社会世故却也略知世事的“少年”(小伙计),他为我们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作者在《孔乙己》一文中有意这样安排文本的叙述模式是非常高明的。

叙述者“我”(小伙计)老实憨厚,极易给读者营造一种信得过的阅读心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一个12岁的小伙计初涉社会,他看待周边的人和事,还没有产生偏见,没有顾忌,更容易写出以喜写悲,使悲更悲的效果。因“我”的性格憨厚老实,掌柜嫌样子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觉得羼水也很为难,但又“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最终把“我”从酒店的最高位置降到最低位置,从伙计变成了温酒工。从“我”职位的降级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就连“我”这种身份低微、老实地道、涉世未深的小孩都不愿与孔乙己为伍,甚或看不起孔乙己,足见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者巧借第一人称“我”,恰到好处、妙笔生花似地传达出了对当时世风每况愈下的病态社会的深刻解剖,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对麻木愚昧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对被吞噬的孔乙己的深切同情。

三、探究对话艺术

笔者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口语交流。“言为心声”,对话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袒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有很大比重,共7个对话段,细读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你会发现鲁迅在这篇作品的对话描写极具表现张力与魅力。细读文中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比如文章第4段写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共3组对话,每组对话都形成一个情节,造成一个悬念。“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酒客故意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一个“又”字刻画出了酒客们用心险恶、故意捉弄的心理特点。当孔乙己避而不谈,不予回答时,酒客们却仍不依不饶,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先含蓄,到逐渐挑明,让孔乙己在不知说话人用意中做着各种表演,最后落入圈套,受尽嘲笑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作者在人物对话中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酒客们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达到了让人起恨的地步。精妙的对话描写,既达到了作者借酒客嘲弄来批判孔乙己迂腐性格的目的,又达到了批判酒客民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的目的。

四、巧选细节切入

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细节的妙处,并把它作为组织教学的一个抓手,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会让人眼前一亮。

细读《孔乙己》,可选细节很多,诸如“笑”“手”等细节。教学时,我选取了“半”字这个细节切入,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接着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或暗含有“半”字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起,纷纷找出了孔乙己“之乎者也”“让人半懂不懂”的语言方式,替人家抄书,结果人和笔墨纸砚一起失踪的“半吊子”行事方式,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的可悲下场……最后经过梳理、总结,学生们深刻理解到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

五、课中选点比读

所谓“课中选点比读”,就是在课文中选择适当的部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挖掘深度。

《孔乙己》第4段出场和第11段退场,两段的对比点非常丰富。孔乙己出场时脸色“青白”,退场时变成“黑而且瘦”,可见孔乙己饮食的变化,透露出他的落魄贫困。付酒钱时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写出了孔乙己由穷酸变为穷困的生活,由炫耀变为窘迫的心理。前者“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者只是“温一碗酒”,并特别提出“酒要好”,数量上、酒菜上形成对比,甚至连酒的质量也有了要求。为什么这次要特别提出“酒要好”?也许正预示着这是他生命旅程中最后一次喝酒了。前者“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后面却不十分分辨,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写出了孔乙己至死不悟,自欺欺人。

由“争辩”到“不十分争辩”,表现人物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者说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后者写他的腿被打断了,说明孔乙己已经成了一个残废人。前者还穿着一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后面变成“穿一件破夹袄”,长衫的消失意味着孔乙己读书人身份也消失,预示着其命运要发生重要的转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点”的比读领会孔乙己命运的变化,并引起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小说文本细读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提高自身文本细读的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拓宽阅读的视野,提高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胡庄初级中学(225329)

猜你喜欢
酒客还原法孔乙己
《伤寒论》“酒客病”探微*
电化学氧化还原法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还原法:文本分析的有效抓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梅信
酒客病辨析
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300MW火电机组尿素制氨还原法脱硝热工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