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考 “知识与积累”部分的复习

2016-12-23 12:17吕东�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名句表现手法中考

吕东�オ�

在中考中,知识与积累部分的分值占基础知识考查部分的1/3左右,既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中考前夕,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回归课本,回归基础知识,重新捧起课本,提取出课本中的重要语句,特别是文言佳句,力争做到化零为整,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认知,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做到字迹工整、书写美观,不出现错字、漏字和随意的加字、减字现象。

笔者从整体感知类、表现手法类、语言学用类和综合运用类4个方面对中考的知识与积累部分的常见题型进行举例归纳,对这些知识,通过分类的方法归纳,力争提高中考语文得分率,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一、 整体感知类

实践证明,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任一体裁的文章,

在阅读时,学生都要从整体上感知,找出重点的、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句和段,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框架。在知识与积累中,与整体感知有关的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旨句——往往见于文章的结尾。例如:在《捕蛇者说》中的“孰知赋敛之毒有甚

是蛇者乎!”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论点句——经常见于文章的首尾。例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韩愈的《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二、 表现手法类

不同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鉴赏价值,还可以使语言生动、

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例如,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视觉来描写景物,可以使所要描写的景物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可以使人产生遐想,使要描写的景物具有神秘感。运用比喻、类比和典故,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富有历史情怀和思想含量。这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在知识与积累中,也是出题者经常关注并情有独钟的。

1.不同角度写景的句子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联想、想象的句子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 语言学用类

这一类型的语言知识多而且分布很广,古诗文中有,现代文中也有。但是在古诗文中,

表现得较为细致;在现代文中,则往往集中在遣词造句上。这方面的知识特别受中考命题者所青睐。

1.巧妙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句子

妙用动词的句子。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

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巧用形容词的句子。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包含或隐含成语的句子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历年的语文中考试题中,这部分的知识在考查时,往往可以互相转换出题。 当然,由于这些语句中闪烁着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光辉思想,所以在历年的语文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考命题者在考查这些名句时,他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名句进行鉴赏,指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或者要求考生说出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四、 综合运用类

这类语句在中考时往往在情感式和拓展式题型中出现,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多,覆盖面

广,对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和综合力的要求比较高。

1.包含同一意象的名句

例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

愁更愁” 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体现同一情感的名句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

思亲。”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此可见,教师在组织中考语文背诵默写题的复习过程中,只要综合运用填空式、理解式、情境式和拓展式复习方法,拉网成片,语文中考复习效率定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步凤中学(224045)

猜你喜欢
名句表现手法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厚重感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