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倾听表达

2016-12-23 12:23傅云云�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真学论点公式

傅云云�オ�

一、案例

教季羡林的《成功》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各自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巡视中,有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尤为激烈。我没有忍心去打扰,而是站在一旁听个究竟。原来,一组4人,竟有4种不同的答案。

甲: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乙:这是个公式,应该不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吧。我认为是“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丙:也不对吧,课文最后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应该是作者总结出的一个观点。

丁:我也这么认为,可以概括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小组合作经常有,但如此精彩倒不多。我倒要看看他们会探究出什么结果来!

乙:老师说过,中心论点必须是个明确的判断,需要简洁一些。你的这句话不够精练。

甲:我认为,课文中的公式就是中心论点,作者提出这个公式以后,分层进行了论证。

丙:作者是对成功的3个条件进行了论述,可是你们看看,课文第9、第10节又在讲什么呢?

丁:后文显然是说勤奋很重要。所以,甲同学你把公式作为中心论点是不全面的。

丙:看来,我们必须整合一下我们的观点。3个条件是必须的,还得突出勤奋。大家再读读课文,好不好?

甲:这样说可不可以,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勤奋最重要。

乙:用公式作为论点不太好,我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丁:第9小节,作者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王国维引用的三境界,也是为了突出勤奋吧。最后的希望中,“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就是勤奋,并且说,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甲:那就改成“做学问或干事业需要天资和机遇,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听到这里,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如此的合作探究,让我极为震撼!4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认真倾听,主动表达。如果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能做到真合作、真倾听、真表达,我们的课堂何等精彩!

二、案例反思

教完了季羡林的《成功》,我也很有成就感。猛然发现,我们苦苦追求的“真学”课堂便是那 “昨夜西风凋碧树,月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我们从当初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到如今的“真学课堂”的逐步改革提升,便是那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第二境;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实现的“真合作、真倾听、真表达”便是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我想,一旦同学们有了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那么,他们在每一次课上的合作都是真合作,每一次的探讨中都是真倾听与真表达。如何实现真学合作中的真倾听与真表达呢?

1.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

由于真学课堂是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提供学生合作的平台。但是,合作并非多多益善,我们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精而不滥的合作,一课一次合作即可。《成功》一文的中心论点向来为人所争论,我把教学重点之一定为“合作探究找论点”,让学生自己先找,再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解决了问题。

2.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近几年多次参加校内校外的语文教研课,几乎每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但有些课堂的合作时间太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明显不足,制约了小组合作的深入开展,合作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成功》时,我大约给了9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看似时间较长,但我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得足够充分、透彻后,就节省了课堂上全班交流的时间,而且我也轻松,因为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我去解决,基本交给了那一组同学了,我只是适时点拨。这样省时省力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3.引导学生真正的合作

课上组织一次合作比较简单,可是要实现一次真合作却比较难。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那么小组合作便多是“伪”合作。强者话语霸权,弱者退缩观望,更有甚者 “隔岸观火”——趁机做小动作。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成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倾听别人,然后经过思考,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事实证明,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真正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226400)

猜你喜欢
真学论点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