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研究

2017-01-12 17:41宋洁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重塑新媒体个体

【摘 要】随着传媒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政治道德,甚至是个人的价值观,身处在泛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已逐渐被改变,尊严、自由、权利乃至生命得不到保护,人文精神缺失早已不单单是文学精神的丧失,它威胁了整个社会。为了重塑人文精神,不仅仅需要对新媒体的推动监管、制度完善、教育引导、更要从个体出发,重视个体生命。

【关键词】新媒体;人文精神缺失;个体;重塑

一、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由来已久

从古至今,人文精神一直是人文学者研究的不可或缺的话题, 从热门资讯的跟帖区到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从无所不在的弹窗到满屏飞舞的弹幕,甚至连网游、输入法、电子红包等都能传播信息、触发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虽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却没有让人们变得和谐亲密,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自由发展,不是“野蛮生长”。对于新媒体,注重规范、进行规制是必要的。

二、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日益突出

(一)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良莠不齐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带着她不可抗拒的力量,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信息获取、信息传播的模式都实现了“坐看云卷云舒”的洒脱。接收信息不再被动,同时每个信息接收者都可能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原创信息通过转发、评论不断得到扩散和充实。不好的事经过曝光,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可以大声喊出要看清事实真相。但是,一条条激情澎湃的批判,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解释,这些又有多少是真伪难辨的,多少真相是在推波助澜的评论中掩盖的。如今的事实已然变成传播者想让你看到什么你才看到什么,信息传播毫无责任可言,混杂不堪,很多媒体人更是为博眼球,只顾“认真”做一个标题党,进行着没有实质的报道!

(二)网络暴力肆意妄行

前不久某明星因抑郁症去世,相信不少人都为此惋惜。然而将他推上死亡的正是“网络暴力”,不知从什么时刻起,网友骂人成了一种特权,不因此为耻还引以为荣,各种不堪的言语,污秽的言辞,甚至是诅咒,杀人于无形。仿佛这是一个宣泄场所,可以肆无忌惮的用重伤别人来换取自我的快感。更可笑者在此事件后非但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更加肆虐的情况更加让人感到悲哀。究竟那些网络暴民以及水军的做法是“抱不平”还是“不道德”?

三、新媒体下人文精神缺失的成因

(一)民众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以及缺乏理性判断

1.手机依赖性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得我们正逐步地活在虚拟世界当中。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被动的接收所谓的热门、头条,许多人因此失去了价值的评判标准,成为信息爆炸的俘虏,丧失了反思、追问、质疑和批判的能力。过度依赖导致盲目跟从,毫无理性判断,对于看到的信息妄下结论,只是寻求打发时间的娱乐途径。

2. 一味主观

对于网络上散发的毫无依据的事情, 更多的网民则是跟着自己的判断确认虚实,大都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评判别人,自己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去控诉,看见不顺眼的人或事就进行鞭笞,仿佛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若真是为了对方好倒也可以理解,但显然不是那么回事。有的人觉得自己是“行侠仗义”,很能从骂人这件事上得到自我满足,其实只是“为了骂而骂”。以吸引眼球为乐,自以为激情却加深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屡见不鲜,使得个体生命得不到尊重。

(二)媒体人不负责任的报道

媒体人的责任也不可忽视。现代社会,媒体人报道的多元化使得业余生活多姿多彩,但在名利欲望的催化下,隐瞒事实,转移焦点,报道虚假事实,只关注事件,忽略人性,试问?长久这样欲盖弥彰的糊弄,怎能让民众信任。媒体人不止是媒体,最基本的还是作为人的良知。

四、 如何重塑人文精神

(一)社会整体出发应该有的作为

首先,应确立以建立让人文精神成为媒体的根本精神为目标。媒体报道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不应单单狭隘于自身利益,而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责任心,披露现实,还原真相,同时加强自律,为社会进步起到推动力。其次,应加强对网民的引导。要培养公众把握新媒体的能力,端正公众对待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产品的态度、心理和行为。注重正确的引导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提高监管力度,完善体制。网络乱象单靠自觉难以整顿,必须确立完善的制度,高素质的网络监管人员和高科技设备武装起来的网络监管队伍是规范新媒体运行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从个体着手,倡导个人价值观

重塑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不能缺少自己的基本道德底线, 身为网络世界的一员,我们应该不做造谣者,不做围观者。拥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尊重个体生命,特别是弱势群体,抵制网络暴力。只有思想上的改变才能让人自身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产生对道德强烈的归属感,让更具内涵的新媒体丰富我们的生活。

五、结语

新媒体推动着时代的进步,给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能在网络公共领域保持理性和人性,不仅使新媒体的发展得到提高,更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建设,国民素质才能进一步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下人文精神缺失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15C16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洁(1995.7-),女,江苏淮安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书亮,黄心渊.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文精神危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报),2016(01).

[2]王艳玲,梁明.自媒体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3).

[3]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谢耕耘,陈虹.新媒体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重塑新媒体个体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