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般本科院校科研促进教学

2017-03-01 20:15熊健益熊勤
商情 2016年49期
关键词:研究型选题院校

熊健益++熊勤

【摘要】所谓一般本科院校,其主体是地方所属的教学研究型高校或教学型高校。在一般本科院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确实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高校中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文章不算少,其主流观点是: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科研会促进教学进步。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科研促进教学

一、研究概述

高校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科学研究贯穿于其他三大职能之中。根据完成使命不同,一般把高校划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學、教学型大学。所谓一般本科院校,其主体是地方所属的教学研究型高校或教学型高校。在一般本科院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确实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高校中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文章不算少,其主流观点是: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科研会促进教学进步。

在众多研究者中,有三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①一般本科院校真的需要科研去促进教学吗?有不少没有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也很受学生欢迎吗?②现实中科研促进教学为什么不理想?不少人认为科研做得好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只要去努力做科研那教学水平就会提高。③到底如何让科研去促进教学?过去研究的对策建议大多过大过泛,缺乏可操作性。

本文通过研究,主要想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毫无疑问,一般本科院校中科研真的促进了教学进步,那完成学校的使命也成功了多半。

二、一般本科院校需要科研促进教学

(一)学校的发展需要科研

一般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人才。教学整体水平要提高,要上档次,需要学科建设,需要优势特色专业的创建、保持与等级晋升,需要师资队伍水平提高,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必要的研究生教育,要满足这些“需要”,最终还需要科研的支撑与促进。

(二)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

科研(包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是造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教师参加教研(特殊的科研)和科研活动,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有利于教师重新发现自我(从普通教师到科学家);有利于满足教师成就欲望发展的需求(从一般教师到著名教授);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从知识仓库到创新人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巩固教师的指导地位(从长者到尊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教师传授“渔鱼”技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需要科研

一般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当然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成、教学艺术性的要求都需要科研。

从教学目的看,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绝不只是重复已知的知识,否则培养的“人才”只能一代不如一代。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学生去掌握正确的知识或获取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如何鉴别过去的书本知识是真理还是谬误,在哪些方面有用,如何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实践,才能胜任这种教学。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一般本科院校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也包括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等需要科研的实践与科研的灵感。备课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过程,要阅读相关的科研资料(包括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从而促使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授课的过程和批改作业的过程是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科研灵感,当然更需要教师用科研的方法去纠正、去引导、去解决学生提出或出现新的问题。

从教学的艺术性来看,教学需要科研。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对教学内容理解深刻透彻,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讲解问题深入浅出,容易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用科研的体会与思维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三、一般本科院校科研促进教学不够理想

(一)部分教师没有科研

没有科研,当然谈不上对教学的促进,这也正是以往的研究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XX学院(省属工科高校),学校拟对职工的绩效工资进行改革,对近两年(2014与2015两个日历年度)全校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岗工作人员)科研情况有一个权威统计(具体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进行科研。

科研工作量含科研成果与科研服务。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获奖、科研项目与经费(包括横向、纵向)、技术创新成果、论文著作;科研服务包括项目评审与申请、学科建设、学术交流、服务地方。

2015下学年2016上学年共20个教学单位,882人参与了授课(不包括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授课),平均每人授课约306当量学时,平均每周自然授课学时大致910个学时。其实,除了计算中心、外语学院、政治学院、体育部、数学学院等5个有大量公共课的教学单位(260人,占总人数29.48%,平均每周授课大致15个自然学时)外,其余15个专业教学单位(622人,占总人数70.52%)的教师平均每周授课大致7个自然学时。

作为大学教师,为什么没有科研呢?通过调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没有科研观念

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和教学没有多大关系,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一名好教师未必要科研。有人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上课(教学),在科研上花太多的时间真是“不务正业”,科研是科研院所工作者的事。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科研是985、211高校的事,科研是知名学者的事,一般本科院校的一般教师搞好教学已经够了。

2.没有科研动力

通过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现象,颠覆人们的想象,那就是只有很少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也不想去搞科研。主要原因是去搞第二职业、第三职业,这些能赚更多的钱;享乐、玩耍,才是生活的王道,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还有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认为,从多次申报科研课题的结果来看,大多数被“有门路”的人(主要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掌握或接近科研资源分配者)中标了,自己没有本钱,想搞科研也没有办法。有部分年龄稍长的教师(特别是人文社科教师)认为,科研的成果差不多就是垃圾,科研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浪费资源。

3.没有科研时间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会、辅导学生,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了,剩下的时间是必要的休息和做家务、社交,哪有时间去科研?

4.没有科研能力

一般本科院校中,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老中青”中都有,有的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努力不够,有的长期不去搞科研造成能力退化了、对科研方向也模糊了,有部分老讲师等着退休从来也不想去科研。

(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普遍

笔者对某一般本科学校的116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46.7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对自己的教学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有63.38%的人承认自己搞科研主要是为了晋升职称或绩效考核需要;只有39.58%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出现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为职称而科研

我国高校教师晋升职称的评价体系中,大多数地方在事实上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评价强调学时,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所以主要看科研成果。很多人为了多出文章、多上项目而早日拿下高一级职称,不管科研与教学有无关系,特别是一些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

2.为名利而科研

想上职称,想跳槽到更好的学校,想成学界名师,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才是硬道理;科研实惠,名利的回报率都高;教学需要长期任劳任怨,总体上的回报率较低。主要精力都用在科研上了,客观上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想科研与教学结合的问题。

3.盲目跟从科研

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缺少科研经验,缺少申报成功的课题,跟着团队负责人做科研,跟着流行的选题搞科研,从自身结合、从教学结合远远不够,最后教学与科研在内容上“渐行渐远”,更不能相得益彰。

4.科研选题时没有考虑对教学的促进

科研选题主要考虑为赚钱、为时髦(跟风)、为个人或单位名气(排名晋升需要),对于是否促进教学考虑很少。

5.科研结题(包括教研结题)就算完事

科研完成了,结题了,该得到的名利有了,就算完事,没有想到去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问题。一些教研,选题搞假大空,本来就没有实际意义,结题就结束了,谈不上去促进教学。

6.没有能力或不想去用科研促教学进步

没有能力结合。由于选题的目的性不在教学上,科研教学结合的难度较大,一些人缺乏相应的能力。

不想去结合。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认为科研让有本事的人搞,教学让没本事的人搞,没有去想把这些科研成果用于教学中。

四、科研促进教学的对策

(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一般本科院校的办学目的、办学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决定了学校必须走人才培养为主、适度科研的路子。所谓适度科研,就是要在科研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学校对科研的选题要量力而行,要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要有科学合理的奖惩政策

首先要鼓励教师科研,前面讲了,没有科研,当然谈不上科研促进教学进步。要给教师科研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与物质条件。要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很好结合起来,因为科研不会自动促进教学进步。科研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当、科研与教学内容无关、激励与考评方法不科学,科研不会促进教学进步,还可能会阻碍教学进步,使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能很好完成。

(三)树立“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观念

钱伟长先生讲: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大学中的“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大师,老师要自觉成为“研究型教师”。学校要引导、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选择科研为主型的教师,要根据学校特长、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做科研;选择教学为主型的教师,要围绕教学选择科研;选择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要兼顾教学与科研。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要進行一种特殊的科研——“教研”,只有这样教学与科研才可能很好地结合,科研才能促进教学进步。

(四)科研进课堂

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写进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类型与层次把科研前沿的东西讲授给学生,把必要的科研方法介绍给学生。

(五)学生参与科研

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是就远离了科研(研究生不必说了,老师会给较多机会),而是有不少机会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第二课堂,要有科研意识,要学习老师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方法,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进行科研锻炼的最好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最好和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结合,或认定了特定的选题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完成,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样,实验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都有科研机会。教师进行科研时,可邀请学生做部分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张建伟.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非线性思维的角度[J].南京师大学报,2012(2):8388

[2]赵婀娜,葛亮亮,邓睿.教学与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教学科研之辩)[J].人民日报,20150427(12)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改立项资助(Y2013083,一般本科院校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型选题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新年刊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选题有误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