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2017-03-01 20:20马科伟
商情 2016年49期
关键词:实践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马科伟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框架、历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哲学系统,具有本源性与创造性、实践性与哲学性辩证统一的特点,而在其中,实践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在人文学科理论普遍存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际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用事实而非猜测、臆想研究历史,研究认识,运用实践的方法叩问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起点、认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的中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相区别的最显著的标志,一言以蔽之,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以为马克思的实践是人文的实践,同时实践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理应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实践观是与思辨哲学区别的依据

首先,实践与思辨的区别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之前的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觀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不同于思辨哲学构造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现实的。比如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由“绝对理念”的概念出发构造了一个体系,根据这个体系来增删历史事实使人类的整个进程能符合于这个体系。这样的体系,不管是黑格尔的或是其他什么人的,注定只能歪曲地解释过往的事情,对于指导现在的行动或预测将来的事情无能为力。历史趋势在它发展的进程结束之后总结出来是很便当的事情,可在发展过程中就作出判断则很困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试图立足实践,在千头万绪中理出历史前进的脉络。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辨哲学史任意的、不实用的,而马克思主与哲学则是确定性的、实用的。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其他的哲学受统治阶级的影响更深,某种意义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虽然不能说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控制了所有人,至少它影响了所有人,每个人甚至是反叛者都无法脱离他的文化环境,而这个环境中统治阶级的影响显而易见。此时,立足于实践的分析,从实践中生发出来的哲学体系就比从浸淫在统治阶级思想中的头脑里生发出来的哲学体系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甚至更能代表正确的方向。当然,即使从实践出发,也绝不可能完全排除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依循实践的思维认清这其中需要警惕的部分。

二、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理论起点

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那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起点、认识论的基础以及革命的前提。上文已然提及,唯物史观并非由某种假设如“绝对理念”推导而来,而是由实践的观点生发出来,在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天和于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客观世界是活劳动即实践的结果,市民社会是整个历史的基础。总之,不仅实践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实践也是改造现实世界的途径。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马克思认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无涉英雄的历史观,在他那里,人总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的,很多人、一个阶级才能形成一股力量而单独的个人是无法改变历史的;甚至在他的历史发展的蓝图中,单独的梦想和感情的力量也是很难看到的,思想只是实践的附属品,个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实践的,语言或意识只是由于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也就是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不论是多么特别或多么个人的意识,其本质都是社会性的;宗教或政治只是呓语,是需要和生产方式把人们联系起来而创造历史而非宗教或政治。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实践才能担负起影响历史进程的使命,我们才能相信实践理论上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效果,才能为这个世界设计共产主义的蓝图并一步步实现。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的,它不了解实践,单从客体方面理解认识,认为认识只是简单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唯心主义只强调主观意志,抽象发展了能动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实践的,他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理解认识,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强调认识――改造;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强调客观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还发展出一条认识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真理深入人心,在此不做赘述。

三、实践观是革命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创造实践哲学即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则要通过革命。不仅推翻现实物质基础只能通过实践,通过革命;消灭意识也只能通过实践:“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思辨的批判不是不重要,但往往只能影响智者,非常小的一部分人,如果仅仅靠这一小撮人,是无法撼动社会的。

实践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分工尤其是社会分工引起个人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不平等的分工带来不平等的分配。统治者常常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实际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明显是与所谓普遍利益相分裂的。分工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而我们只有消灭分工即消灭私有制才能解除这种不平等。消灭分工必然通过革命。实践的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虽然确实在过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它现在已经没有革新的力量了,是时候通过实践通过革命结束资本主义的使命了。所以说,在实践的世界里,必然也只能靠革命改造世界。

四、实践观是自由价值的前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有着人文色彩的实践。“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虽然马克思总是谈论解放要用实践的、现实的手段而不是用思想的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要求思想的解放,而是他认为现实的解放可以自然而然的带来思想的解放,他的落脚点还是在“解放”上面,现实的改变带来思想的改变,而关注思想则是一件有人文关怀意味的事。

这世界上有两类思想家,一类认为人的本性有难以改变的缺陷,只能通过制度约束,这些思想家大多支持资本主义制度;而另一类思想家则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人性,马克思无疑属于第二类思想家。“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实际上相信,通过有朝一日消灭阶级,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由,拥有美好的人性,换句话说,他相信世人中就能成为自由的人,善的人。“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人對人的剥削一消灭,名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消失。”同样的,马克思坚定不移地怀着世界大同的理想,对于这种和而不同的境界的追求和期待实际上显示出马克思对于人类的命运怀着乐天派的态度,这是一个颇为宏大的愿望,也是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愿望。所以我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颇具人文色彩的,而非像它理论表面表述的那样冰冷客观没有感情的。

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方法在现今应该向更加实证的方向进步,人文学科普遍存在问题在于很难让绝大多数人心悦诚服,总可以提出反面的观点,毕竟比起确定的物理现象,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复杂得多也变幻莫测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际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用事实而非猜测、臆想研究历史,研究认识。如果我们可以让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像方程式的证明一样无可辩驳,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就能跨出重要的新的一步。当然,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或者可以说相当有难度。面对这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要用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钻进故纸堆研究、比较、分析、总结,没完没了。只有运用实践的方法叩问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五、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的人学意义

马克思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揭示货币本质是一种人格化的社会关系,同时指出商品交换从表面上看是货币交换,但实际上却是劳动与劳动交换,这体现了人对他者的尊重和认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内在本质的人学内涵: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是人对象化的产物。它负载着人与人之间经济联系的职能,引导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行为。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货币是一种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负载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人格化的社会关系

(一)人对货币的认同与货币对人的解放

马克思指出:“人们之所以总是信赖货币。那是由于它具有社会的属性,而货币之所以拥有社会的属性,是因为它凝聚了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货币不是人与人认同的原因。而是其外化的结果,即不是因为有了货币才有人对人的认同和信任。而是由于有了人对人的这种认同和信任,才有可能产生对货币的这种‘信用。”

在早期人类社会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还不具有独立性,个人只存在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共同体中,人的存在形态自然也表现为人对人的依赖。随着生产与交换的发展,货币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了固定充当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也就成为一种支撑人独立的物质力量。

(二)货币对人本质的物化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实际上首先不是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在这里“人使这种中介活动本身外化,他在这里只能作为丧失了自身的人、非人化的人而活动、在人之上本质所进行的活动。由于这种异已的中介——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人把自己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不依赖于他和他人的力量。”这就意味着人只有通过货币的形式才能取得社会的权利,实现自己的价值,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致使货币的存在和价值高于人的存在和价值。

六、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发展较之改革开放前有长足的发展,丰富的物质产品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攻击着我们脆弱的抵御能力,瓦解着我们的信仰。理想的丢失、精神的紧张、思想的空白、心理的焦虑、人与人关系的冷淡,都是现实问题,亟需解决。物质文明越是高速繁荣,人们的精神越是出现空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越是质疑。货币,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消除货币,那么就得正确的对待货币。面对日趋一面性的社会,我们应该用心灵感受事物微妙的差别和独特的特征,摆脱货币和理性对人的异化,走出“单向度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陈会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J].2011

[3]黄爱华.货币哲学“中性”概念之研判[J].探索.2012

[4]张义生.马克思货币哲学的人学思考[J].党史文苑.2009

[5]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J].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J].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4

猜你喜欢
实践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