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2017-04-11 05:48张海平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12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造影脑梗死

张海平(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12)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张海平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CT平扫、CT脑灌注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本组48例患者中,常规CT扫描结果显示,早期脑梗死23例,占47.9%,其余患者未见异常;CT脑灌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且梗死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通过时间、对比峰值时间与对侧镜像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5例(占52.1%),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2例(占25.0%),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占14.6%),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占8.3%)。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CT脑灌注成像检查,能准确反映其缺血部位及缺血程度。而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患者病变血管范围。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能提升急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急性脑梗死;CT脑灌注;血管造影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是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病因[1]。临床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CT扫描进行检查,但其不能有效诊断较小梗死灶或处于小脑、脑干处的病变[3]。本研究以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组48例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7.0±3.4)岁;发病到检查间隔时间1~12 h,平均间隔时间(7.0±1.8)h;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3~15 d进行CT平扫复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常规CT平扫、CT脑灌注:所有仪器为Philips Brilliance 64M SCT机,先扫描横断面,排除存在脑出血的患者,以5 mm为层厚,以5 mm为层距。随后以5 ml/s的速度,将300 mg/ml碘必乐以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延迟5 s,进行CT扫描。中心为基底节平面,向上进行8层扫描。以80 KV为电压,以250 mA为管电流,以5 mm为层厚,以40 mm为扫描覆盖范围,持续扫描50 s。将获得的数据传送到工作站,以CT Perfusion软件进行加工。按照灌注参数图显示的异常范围,分析最大层面的病变,以镜面为中心,对病变区及对侧相应区的脑血流参数进行测量。

血管造影检查:自主动脉弓开始扫描,直至颅顶。将60 ml造影剂以5 ml/s的速度注入。以120 kV为管电压,以100 mA为管电流,以0.6 mm为层距。完成对比剂注射后,对充盈程度进行观察,确保达到高峰时,实施造影扫描,分析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中,常规CT扫描结果显示,早期脑梗死23例,占47.9%,其余患者未见异常;CT脑灌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且梗死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通过时间、对比峰值时间与对侧镜像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5例(占52.1%),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2例(占25.0%),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占14.6%),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占8.3%)。

表1 CT脑灌注成像结果分析±s)

3 讨论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会导致其合并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常规CT扫描能对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等进行准确显示,初期对脑出血的诊断效果较好,且能有效排除含脑出血等病变的患者。然而,常规CT扫描检查在诊断病灶较小或发病24 h内病例时的效果不显著。本研究中,常规CT扫描结果显示,早期脑梗死23例,占47.9%,其余患者未见异常。而CT脑灌注检查能通过快速扫描及对比剂团注的方法,测量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通过时间、对比峰值时间等,及时发现形态学改变,从而准确反应血流灌注情况及组织血管化程度等。本研究中,CT脑灌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且梗死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通过时间、对比峰值时间与对侧镜像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3-4]。由此可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CT脑灌注成像检查,能准确反映其缺血部位及缺血程度,应用价值高。

血管造影检查的主要扫描范围是从主动脉弓到颅顶,能有效重建颅内动脉及颈段动脉,准确显示缺血区域内供血动脉的闭塞、狭窄等情况,便于对脑缺血原因进行判断。本研究中,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由此可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血管范围。而且,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联合应用CT脑灌注及血管造影检查,能获得更为全面的病变血管及血流动力学信息,便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5-6]。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CT脑灌注成像检查,能准确反映其缺血部位及缺血程度。而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血管范围。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能提升急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戎倩雯,王嵩,石璐,等.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13-316.

[2] 王富山.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4):140-141.

[3] 慕明堂.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76-77.

[4] 柴东河,曾庆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5):38-39.

[5] 黄瑞,张晓天,毕国荣,等.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中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5):580-583.

[6] 白璇.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29-130.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4.096

2016-08-20)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造影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最严象牙禁售令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