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7-04-11 05:48孙桂林长葛市中医院内二科河南许昌46150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偏瘫个性化领域

孙桂林(长葛市中医院 内二科 河南 许昌 461500)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孙桂林
(长葛市中医院 内二科 河南 许昌 461500)

目的 分析研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长葛市中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之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SDS评分及WHOQOL-BREF得分。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领域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抑郁;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由患者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近年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据流行病学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脑卒中,且在幸存者中发生不同程度残疾的占总存活者的70%~80%,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2]。有研究指出,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为探究上述观点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本研究特选取长葛市中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分组护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长葛市中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53~83岁,平均(64.34±4.65)岁;对照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54~82岁,平均(65.51±4.37)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发脑梗死或脑出血者;经CT检测为脑血管意外者;卒中后意识逐渐转清或无意识障碍者;卒中后患者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既往有抑郁、重度焦虑等精神病史;卒中后并发精神异常;随访期间发生严重事件并对其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之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病案及家属沟通掌握患者一般情况及性格特征,包括患者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喜好等,并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②认知干预: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及指导,帮助建立康复信心,并通过改变患者对其自身、他人及周围事物的态度积极干预患者心理问题,使患者对治疗充满希望;③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并为患者营造一个积极温馨的康复环境,鼓励加强主动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3个月。

1.4 测评方法及标准 采用抑郁自量(SDS)表评定抑郁指数:①重度抑郁:≥70分;②中度抑郁:60~70 分;③轻度抑郁:50~60分;④正常:<50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其中主要包括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等4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2 结果

2.1 抑郁情况 观察组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 WHOQOL-BREF得分 两组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领域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抑郁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WHOQOL-BREF得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时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等机体功能障碍,偏瘫为其常见的一种,物理疗法、中医疗法等为当前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上的主要康复方法[4]。有研究指出,患者脑卒中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特别是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病率接近50%,该心理障碍是影响患者后期康复的主要不利因素[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层次的不断追求,心理辅助疗法受到医界广泛关注。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之以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前期与患者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并及早发现其心理问题,并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结合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知识宣传,使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治疗态度,结果显示,观察组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其心理负担,降低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两组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1] 刘云霞,李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7-18.

[2] 邵润,李小林,吴少丹,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12(5):696-698.

[3] 杨永枝,彭秀丽.心理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3(14):119-121.

[4] 李妍芝.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7):57-58.

[5] 牟淑善.身心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2):105-107.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4.119

2016-05-18)

猜你喜欢
偏瘫个性化领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