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

2017-11-24 15:35赵秀月李秀绒
科技资讯 2017年2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

赵秀月++李秀绒

摘 要: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职业教育也应该紧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专业改革力度,从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从社会现状来看,我国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出现了一种“有工作没人干”与“有人没工作干”的现象。基于此,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供需矛盾出现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以上几点疑问构成了本文想要对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c)-0158-02

1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1.1 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色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紧密结合劳动市场的的需求变化,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调整专业结构。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1.2 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教育的矛盾,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结构调整,加快了教育领域改革的步伐,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应用型人才。

2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各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不同行业高新技术的融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手段还相对落后,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工作能力还远远不能胜任岗位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功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贯彻落实不到位,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过度的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忽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环节上,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缺乏对学生的行业教育和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引导,导致高职生普遍缺乏职业感知能力,对自身事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高职生较少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导致高职生在行业认知、集体协作、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

3 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管理体制的障碍

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教育涉及教育、经济、劳动、人事、商业、服务业、工农业等行业系统,管理体制的问题超出了教育自身所辖的范围,而相关的管理、评价、责任、监督等却压在教育上,使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日益复杂。

3.2 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重心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加上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我国不少公民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上等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扩大教育市场,盲目追求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失去了就业竞争力。

3.3 人才培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行业参与

学生评价主体单一,缺乏相关行业的参与,一些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多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但是其实际的操作已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忽视了企业所关心的利益问题,这就使得企业方面不愿意合作、不肯合作,造成了企业无法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很好地评价,阻碍了学生培养的进程。

3.4 專业设置缺乏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脱节

部分院校眼光短浅,盲目扩招,教学方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许多专业的开设,教学的手段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实训的场地不足,设施设备更新速度慢,不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与企业通力合作,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企业的需要,缺乏应有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学校和学生都缺乏应变、创新思维。

3.5 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经验不足,办学理论不成熟,办学思维不灵活,市场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一些高职院校自身不具备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的眼光,也不具备及时调整自身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办事效率跟不上外面的变化和节奏,开设的专业与外界的需求不适应,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

4 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

4.1 加强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十三五”的到来,我国的“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以及互联网+等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必然使我国出现许多新兴产业,产生更多的新型职业和就业岗位,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必须精准建设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淘汰招生情况不好、就业市场不佳、企业不需要的专业,优化组合专业,积极推进专业群建设。

4.2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结合

职业院校应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跨界思考的基础上,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实训基地等都需要企业、行业指导,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考,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商讨课程开发、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4.3 改革办学模式

打破原先有的传统的办学模式,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利用现代设备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常规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改变办学模式,逐步开放入学年龄,使任何人在有需要的时候都可以获得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盖虎,杨桂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M].北京: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2011.

[3] 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5]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6] 郑若玲,朱贺玲.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

[7] 陈尚,唐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8] 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分层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