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瓷器中龙纹的传承与发展

2018-01-28 07:25孙乙丹赵君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龙纹官窑瓷器

孙乙丹 赵君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广义上的龙纹包括龙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而狭义上的龙纹单指纯粹的龙纹。明清时期,各类瓷器龙纹样盛行,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制造生产了许多绘饰着的龙纹优秀瓷品。龙纹以及其他吉祥图案盛行于明清的发展趋向不仅是远古图腾的崇拜的传递,更体现着时代审美特色,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帝制下高度中央集权的侧面写照。

一、明清时期的龙纹盛行原因

明清时期是龙纹的成熟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工艺的进步。青花瓷在元代烧制成功为明清时期以纹样装饰取胜奠定了基调,继承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成果,更把西汉以来低温彩釉陶瓷艺术发扬光大。因此明清彩绘艺术瓷达到了空前精妙的程度,为龙纹类细致精巧的吉祥图案的绘饰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清代瓷器上的龙纹较之明代,龙鳞片更为细致饱满,刻画更为生动形象中可窥见。

统治阶级彰显地位的需要。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祥瑞动物,它是统治阶级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方面,龙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龙的形象不得随意使用;另一方面各种民间器物上的装饰也需要多种龙形图案,因此历代的工匠们创造了众多被称为“龙子”的龙族动物。直至清代,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等级制度愈加严苛,这一时期的宫廷与民间两种风格分化愈加明显,宫廷纹样精巧工丽,但工巧有余,生气欠佳,追求仿古、仿旧,形成繁冗谣巧倾向;民间纹样质朴,健康清新生动。吉祥图案相较于明代更加盛行。[1]皇家瓷器多绘饰龙纹装饰作为主纹,辅以祥云、花卉等。明清时期,龙纹又分为五爪、四爪、三爪,五爪龙纹为皇帝专属,他人不可擅用,以此彰显“天命神权”、“君权神授”之威严。

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明代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对外输出了大量精美的瓷器,促进各国人民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的同时对外贸不断扩大,带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故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愈加强烈,许多传统节日与民族习俗都与龙相关。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有记载:“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以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而下,日已暮而未散......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可得在明清时期的龙纹样,其自身形象不断饱满丰富,跳脱传统服饰纹样与器物纹样,从平面衍生至立体,成为百姓祭祀庆典时吉祥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与未来的追求与期望,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远古图腾崇拜的传递。龙文化早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此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人们对龙文化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图腾阶段,这一阶段热衷视龙为祖先,把龙看作是自己的亲属和祖先;二是神的阶段,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人们有把龙视为自己民族的神,但神灵观念中依然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图腾中的部分文化元素被保留了下来。[2]

二、明清瓷器龙纹的异同与发展

明清时期吉祥图案盛行,龙纹是当时常见的装饰吉祥纹样之一。与历代相比,这一时期的龙纹样的变化特点可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种类愈加繁多。明清时期瓷器的龙纹样相比于以往各时期种类更为繁多,既包括龙,又有龙生九子之中的龙子等象征祥瑞的异兽。实为民间为避讳皇家而衍生的产物。尽管统治阶级垄断了龙了应用,但人们日常生活又离不开它,毕竟龙纹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于是,产生了“龙生九子”的说法,人们巧妙地绕过了皇家的禁令,反而使龙的形象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3]不仅象征至上皇权的龙凤纹更是得到了皇室贵族的青睐,民间百姓对其的喜爱之情同样溢于民窑所产的各种衍生龙纹器物中。其二:纹样造型更为夸张,更具装饰性。明清纹样不再像元代一样追求写实和形象,更倾向于采用夸张抽象的造型手法刻画神韵。明代龙纹第一次出现了张口龙纹,怒目圆睁,作驾雾腾云状,或在云间起舞,形象灵动夸张,令人目之不忘。清代瓷器延用此种张口龙纹类型。

明洪武时期,瓷器既有元代风格,又开拓新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明代官窑龙纹的最大特点是龙爪呈五爪轮形,早期五爪分得较开。该时期社会文化相结合,当时社会人们审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纹饰上采用了多彩的装饰和图案,且“色多不繁,色少不散”,配色考究,民族风格鲜明。相对于历代而言,这是不仅是工艺上的极大突破,也是审美情趣的巨大转变。龙的形状,至明永乐前期,仍有元代风格。从明宣德开始,龙嘴上翘如猪嘴,龙须上翻,龙身变粗。一般认为宣德官窑的此类纹样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有关,如果将明永乐、宣德官窑典型的“猪嘴龙”印度神话相联系,就会发现猪嘴龙纹与佛教纹样有关这另一联系。[4]

明代龙纹青花以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最为经典。不同于之前身细、头小的龙纹造型,该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变得形体粗壮,神情威武凶猛,肃穆威严。龙首硕大,其上下颚较长,上颚长于下颚且突起。有张口和闭嘴的不同。张口的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为两束或三束的疏须;毛发卷曲向上冲,看似有怒发冲冠之势,极具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数目不同,所代表的级别不同,五爪代表帝王,四爪为蟒,代表其他皇室成员。龙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向内弯曲,锋利刚劲,形似鹰爪,故人常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辅助装饰纹样。永乐年间,五龙纹玉壶春瓶为其典型器。瓶身绘五爪云龙五条,一大四小,下腹绘海涛,足圈饰朵云一周。明宣德器物中出现了带藏文的青花藏文云龙纹斗彩莲池鸳鸯纹碗,为皇帝特命为法王来京举行法会而制的宗教法器,反映了宣德年间朝廷与西藏的关系。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居多。至隆庆年间,此朝题材大多呈旧制,但画意较前朝的潇洒。纹饰特点是常以蟠螭龙做主题纹饰,常见团龙。隆庆年间的黄釉青花龙纹卧足碗采用少见的黄地,龙纹青花由于此朝烧瓷时间比较久,青料发色不一,故色深微微泛紫,有嘉靖青花之遗风。清代云龙纹由此在该基础上进行发展。

作为历史上瓷器的繁荣时代,明代得益于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瓷器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装饰纹样随着日渐发达的烧制技术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大量精美瓷器被制造生产。社会生产使得各类工艺日趋完善,造型多样化的同时,款式也变得灵活起来。龙纹样一方面吸收传统中优秀有代表性的元素,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大众的审美情趣将装饰纹样进行升级完善,色彩浓丽,造型夸张,向着精纯、繁巧的方向不断发展。

清代龙纹瓷器的图案造型继承明代龙纹基础,形象较之于明代更富沧桑感,可谓之苍龙,胜在刻画细腻如微。在纹饰造型结构上不断推敲提炼升华,可以说是进一步民族化的过程。

在清代官窑的纹样中,龙纹最多见,其次是花卉纹。[5]该时期龙纹被严格规定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与,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龙纹特点为发多而蓬乱,向后飘扬,更甚至下颚皆布满胡须。龙角粗壮如松枝,一双眼向外凸出,眉毛呈锯齿状,龙须下垂。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尾端分出许多尖叉。盘中心绘着一条盘踞着的青龙,身形灵动、壮美威严,画面极富动态美感。故宫博物馆所藏的清代龙纹青花盘,盘上绘饰的青龙线条带有写意绘画的挥洒恣意,身躯线条细长如蛇,上下唇较长,青龙作张嘴鼓目、扬鳍奋趾之状,腾跃于云雾之中,龙首面部表情更夸张,在四周造型规则的五彩祥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灵动传神。在该时期,由于官搭民窑的烧造体质,民窑也有僭越绘制龙纹的器物出现。虽然构图与官窑器上的基本一致,但是其画笔相对潦草。总而言之,清代龙纹整体呈多富遒劲,雄壮矫健有的呈腾空翱翔之势,常与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若影若现,翻腾转侧,营造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境。

三、总结

明、清两朝官窑的龙纹在装饰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明代官窑将龙纹绘与青花等比较庄重的品种之上,五彩、斗彩等色彩艳丽的彩瓷上相对少描绘龙纹;而清代官窑的龙纹除了晚清出现的浅绛彩彩瓷中未见以外,在其他的品种上都可以看到,它们不仅色彩斑斓,而且还可以退为衬托纹样。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清代官窑的品种较明代官窑多以外,清思想观念中龙纹的神圣感不及明代朝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6]总体来说,两代龙纹中,龙的上颚部位都出现了双须,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7]而清代龙纹相对于明代的面相和善,有柔和感,民窑也绘有龙纹。

明清两代作为龙纹样发展的高峰,瓷器都偏爱以龙为纹。该时期传统纹样发展迅速,讲究凡纹必有意,其意必吉祥,因此代表着最高吉祥的龙纹被最大限度地使用放大,造就了丰富的形式与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种类最多的传统纹样。瓷器制造生产及绘饰工艺的发展成熟成为其最佳载体及催化剂,器形结合,为纹样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而不可。共同构成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龙纹官窑瓷器
铜官窑陶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官窑瓷器
此“官窑”非彼官窑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元代纺织品中龙纹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