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活化的作用—以衢州立春祭为例

2018-01-28 07:25何佳宁浙江理工大学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春牛立春衢州

何佳宁 浙江理工大学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乡村优势资源逐渐流失,开始面临日渐凋敝和空心化的困境。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环境背景的农业文明色彩比较浓重,而这些多元的文化景观大多保留在乡村。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并加以整合、利用最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回流和文化振兴,最终达到乡村活化的目的,将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新思路。因此,笔者将以衢州立春祭为例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活化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自推进城市化建设以来,乡村缺乏经济动力,青壮年人口纷纷进城务工,乡村逐渐走向衰败和边缘化。且2005年习主席在安吉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浙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羊”,乡村振兴与活化势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至今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在不断的发展。我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在《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一文中写到“每个村落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库,储藏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们才是一个个乡镇的灵魂”。[1]因此,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活化最强有力的推动剂,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对象

(一)立春祭的形象符号

1.春神。在民俗学者曾涛的书中,曾这样描写句芒;他“身为春神、木神、东方之神,又为青帝的助手,它作为一个理想的媒介把季节中的春天、无行中的木、方位中的东方和五帝中的青帝联接了起来,构成了立春迎气礼仪中的完整象征系统”。[2]但文字描述很难让人产生形象思维。于是在衢州九华乡梧桐祖殿中,村民将句芒塑像供奉于梧桐祖殿上堂中部的神坛上,对春神的形象进行具像的展示。是人们一看到春神,便容易联想到立春祭。

2.春牛。在立春日这一天,“报春人”要挨家挨户上门送《春牛图》,用以预卜一年的农业丰歉以及年中的生产节气和潮水涨落时辰。[3]旧时在立春日衢州府城还要由地方官率僚属迎春于东部,“出土牛”行“鞭春礼”,称“打春”。春牛这一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立春祭的庆典中,象征着来年的丰收与喜悦。将春牛与立春祭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看到牛的形象时便容易联想到立春祭。

(二)立春祭的庆典形式

衢州立春祭的庆典以迎春、探春、插春、带春、常春、迎春牛、鞭春牛和抢春这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庆典活动中还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如祭祀文化、农耕文化等。以祭祀文化为例,立春祭拥有一套完整的祭祀流程,首先是祭祀献礼再是祭词和歌谣的颂唱,随后便是迎春仪式,最后以祭祀神灵的戏曲收尾。传递着村民对土地与神灵的敬畏和村民对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景。仪式和庆典通过把扩张的情境制度化而保证了文化的意义的传播[4],保证了乡村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又增强了参与度,唤醒了村民的乡土记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活化的影响

(一)形象符号对乡村经济的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曾强调, 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概念体系, 人们以此进行沟通, 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5]春神、春牛等便是衢州立春祭文化的象征符号,在这一符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一文化符号在不断构建的过程中,日渐变的更富有当地文化特色,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春神是各地立春祭的祭祀主体,而衢州当地将其与外陈村拥有众多梧桐树的自然条件相结合。根据古书记载中春神巨芒的形象为“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是凤鸟氏族,凤鸟非梧桐不歇。将春神殿依据古谚“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取名为梧桐祖殿。使得衢州立春祭的形象符号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更具地域特色。

(二)庆典仪式对乡村文化的作用。衢州立春祭一般于每年的二月进行,2012年立春祭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第一年“衢州新闻网”也对祭祀的全过程进行了网络直播。在祭祀开始前一天村民们就开始热热闹闹的进行准备与彩排了,在门楣上贴上春联、挂上灯笼,准备好第二天招待的食材。并对明天要进行的仪式进行彩排。祭祀开始前,先在户外放鞭炮、奏乐,再向春神进行献礼。之后主祭宣读《迎春接福祭词》,最后陪祭唱《祭春唱彩谣》。

庆典仪式将传统的文字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对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相较传统的书籍文字而言具有了更好的效果。并且村民参与到了仪式的筹备与展示的过程中,加深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并且仪式通过新媒体的转播方式,使得更多不在现场的人们也能了解到这一文化。

四、经验总结

(一)非遗形象符号特色化助力乡村经济增长。通过与当地文化结合再构建后的特色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具有很强的辨识性与竞争力。衢州立春祭便通过这一特色脱颖而出,使得原本岌岌无名的衢州九华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旅游产业开始发展,并逐步形成规模,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工作机会、经济效益。村落人才开始回流,促进乡村活化。

(二)非遗庆典仪式遗产化助力乡村文化传播。通过衢州立春祭的申遗成功,立春祭这一仪式广获关注。从民间信仰成长为非遗文化,衢州立春祭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也丰富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这一乡土文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村落的知名度,社会资源开始流入乡村,促进了乡村活化。

猜你喜欢
春牛立春衢州
立春之日“打春牛”
农事 立春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农事 立春
春牛图(年画)
立春摆饰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