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2018-01-28 07:25李红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革新导向协同

李红 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近年来,高校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其作为2011计划(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主要内容,除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外,还要有机结合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优秀的人才,提高经济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对协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协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第一,立德树人的原则。现如今,立德树人的回答仍然是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协同创新也要遵循该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准确性。育人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目标,除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外,还要重视育人效果,使德育教育成为自主开展的教学活动,实现立德育人。

第二,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协同创新高校教学改革需要遵循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导向,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从解决现实问题着手,找寻有效的解决策略。教学手段落后,建设投入不足,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紧抓这些问题关键点,分析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创新实践教学,体现协同创新的独特性。

第三,特色高水平原则。2011计划的实施,彰显着我国的创新能力,该计划除要了解协同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外,还要促进高校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满足忠孝两全的需求。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1]。

二、协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若仍使用原本的教学目标,协同创新就相当于一句空话,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设置明确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可从原本的学科目标培养转变为多学科培养目标,从而培养优质、复合型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革新,因此培养目标是一流的,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模式和方法,就无法满足目标要求。按照需求导向,设置多学科的培养规划,实行学分制;重视学生体验,归还课堂地位;重视实践、理论相结合,适当增加实践比重。同时,还要聘请协同单位专家授课,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成绩。在学术委员会的框架下,无需制定教材、限定方法,仅重视新技术的钻研和讲解。完善资源数据库,积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资源,更新课程推送系统,提高协同单位的服务质量。

(三)革新教师评聘机制

在协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评聘机制进行改革,从按需设岗、任务驱动等角度聘用人员,整合协同单位的现有人力资源,全面落实聘用机制,改变用人管理模式,禁止任人唯亲。明确教学和科研任务,及时考核,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借助校内讲座、送出去等方式学习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革新招生制度

协同创新需要遵循实力、实效原则,坚持高起点选拔。在高校未获得自行招生权限时,面向协同单位招录优秀本科生,依托相关高校、产业需求组建协同班级,或交叉融合学科后设置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建立跨校服务政策,解决协同班级存在的问题。按照协同院校签署协议,落实成绩互认、学费补偿、档案管理、组织发展等机制,动态监管相关措施的实施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2]。

(五)革新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

在对主客体进行评价时,改变以往传统的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评模式。结合教学课程,建立学生自评机制,督促其自我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引入其他机构的评价体系,为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将学生作为中心,制定课程评价、反馈机制,根据日常和最终的评价结果修订教学方案;定期公布人才培养报告,及时公开评估结果和绩效考核结果;量化教师教学质量,并纳入考核体系中,使其放心、安心的教学。

三、小结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协同创新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协同性、关联性强,要想实现改革目标,除要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外,还要有着充足的资源、水平高的教师。同时,从教学现状着手,明确教学目标,建立长效机制,改善软硬件设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总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真抓实干,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革新导向协同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偏向”不是好导向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