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8 07:25夏榕武汉传媒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电商

夏榕 武汉传媒学院

一、 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日渐成熟,而跨境电子商务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统计,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2011 年至 2016 年的六年间增长数额近 5 万亿。电商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止到 2015 年中,我国电商服务企业直接员工数量超过 255万人次,间接带动的就业超过1835万人次。对于刚刚起步的跨境电商而言,人才供给不足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缺口巨大。

(二)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缺少系统培养方案。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尚未正式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出现,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跨境电商培养方向,人才培养工作严重滞后。一些高校被政府列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育基地,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率先开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以及相关培养课程。

教学技术相对滞后。如今传统课堂教学已十分落后,翻转式课堂、混合学习、大数据技术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完成,面授课程则以解决问题、知识拓展、项目实践等内容代替。

实践训练效果欠佳。与上一节内容提出的学生实践能力素质欠缺相对应的就是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仅通过实训课堂学会了课本讲述的基本操作技能,很少有机会接触企业实际的项目,也很少去进行真正的平台交易,因此离企业岗位胜任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三)政府教育投资与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

1.跨境电商政府教育投资效益低。影响跨境电商人才输出的因素有两个层面,一是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人才输出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教育投资浪费严重,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实现。企业为了获取优秀人才,不仅投入时间成本,还要付出培训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垄断难以突破,产学合作没有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往往只有投资,难以实际参与教学,最终人力资本价值无法达到企业标准。而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创业激励,重实践而轻理论,在课程的研究、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设计等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投资少,效率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2.政策相关主体参与存在制度障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政策的利益主体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学生和其他组织。在人才培养政策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不同的政策期望,难以实现利益均衡。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自身主体地位,不希望企业和其他组织对教育教学过程过度干预。

二、构建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跨境电商专业拥有外贸、电商、外语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且在实际操作运行方面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设计、营销等基本技能。应将培养目标之一定位在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于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来讲,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善于发现和把握行业发展中的机遇,开辟新的市场,创新发展模式。第三,如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公司不仅注重业务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同时也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是一方面,公司还会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轮岗实习等方式考察应届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冰山模型所描述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冰山以下的部分,关注人才的潜能发展。

(二)建设跨境电商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应当匹配最前沿的教学技术,硬件平台以互联网教室和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重点。现代化的互联网教室是以智能硬件为核心,以移动应用为平台,有云和大数据作为支撑,所构建的教与学、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内外,老师、学生、学校、企业多维度的教学应用生态系统。目前互联网教室的开发已经在教学环境管理、教学模式支撑和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具备了成熟的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则需要校企共同出力,同时引进政府投资,将基地打造成集培训课堂、实训室、报告厅等为一体的训练环境,集学生宿舍、餐厅超市、运动健身等为一体的生活环境。

跨境电子商务教学用软件平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是互联网教室配套的智能软件系统,第二是跨文化沟通训练配套软件,第三是跨境电商实务配套的一系列软件平台。互联网教室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公司都在进行开发和推广,教室和软件环境的配套是需要同步购买和建设的阿里巴巴集团开发的Aliexpress平台、职路Technology跨境电商实训教学系统、酷校跨境电商实训平台等。

“跨境电商实战营”是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部分打造成一个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立的品牌项目,是由校企共建,高校大三至大四学生自主报名参与的短期封闭式跨境电商实战特训。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前期经过课程培训,对合作企业、跨境电商模拟实战平台的操作、以及后期要完成的项目选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任务目标和考核方式等。随后开始自行组建团队进行选题,企业为每支或每两支队伍配备一名导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实战场景的模拟运作,同时全程会有视频影像记录。特训最后将进行成果展示和考核,成绩优秀的团队成员将优先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导师将获得企业的嘉奖,同时该团队也可将获奖项目作为未来创业的种子项目。

(三)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学科综合课程体系。跨境电商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课程的构建需要整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分重点进行教学和考察,这类课程除了普通本科必修的基础等课程外,跨境电商专业还应重点开设心理学、艺术与审美等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行业敏感性素质的培养则主要以创新创业类课程和比赛为主,培养学生成为有想法、敢实践、怀揣梦想的新青年。例如可开设跨境电商创业与创新、跨境电商网站设计大赛、网店创业比赛等等。

专业类课程体系的建立则主要参考的是专业能力素质。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必然要与世界各地的买家、卖家、商家等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产品营销。因此,在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礼仪是必修的几门基础课程。专业技能维度涵盖的专业课程比较多,融合了传统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知识。从传统电子商务专业中筛选的课程有电商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等。

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的原则就是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环境,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关注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发展。

首先,教学的人。混合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能力素质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学习行为态度,结合学生在线学习的大量过程数据中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结构,匹配各项胜任力特征实施教学。例如有些学生自觉性差,时常出现迟到、缺勤或在线课程不能及时完成等状况,那教师可着重培养其计划推行能力和进取心等素质;若学生专业技能出色、成绩突出,但存在与师生互动少、不善于在群体中发言等问题,则需要着重培养其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素质。

第二,教学环境。混合学习是线上与线下两种学习环境的混合,跨境电商教学的线下环境可以分为理论授课环境和实践教学环境两部分。其中理论授课环境可以引入前沿的教学环境设计,以互联网教室为主,课上课下全程数字化管理,精准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对应胜任力素质评判,实施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学环境以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建设为主,以满足跨文化沟通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能力素质训练为主的软件平台,以及实训基地硬件环境设施的配置等。

第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连结各教学要素的纽带,是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群组互动的分享式学习特征。跨境电商是新兴领域,且知识结构多元化,更新速度很快,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好的策略。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升其信息分析、学习发展等能力,还能够在群组互动和分享式学习中培养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之能力。

第四,教学方法。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系统中的人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使用教学技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方法论。跨境电商专业的特点是学科交叉、知识更新快、重实践、鼓励创业,因此为培养学生多维的胜任素质,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导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体验式教学是当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较多的运用于创新创业教学当中,有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模拟训练等几种形式,可运用与跨境电商创业课堂。最后,教学方法中如线上线下课时数的分配,企业教师参与教学的比例,以及在理论或实践课程中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的时机把握等等。

(四)促进跨境电商实战团队创业孵化

“跨境电商实战营”以其短期、高效的特点,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校企师生的参与度,企业无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成本,且品牌项目的模式也更加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对学生而言,这种短期、集中的训练和团队作业的方式能更加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其技能水平,激发学生潜能。第三,竞争之下出人才。每一期实战营的优秀团队能够优先实习和录用,这对每个团队的学生来讲必将精炼技能,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参与竞争。同时,在竞争的压力和成就导向的驱使之下往往能够出现非常优秀的作品,甚至成为未来学生创业的种子项目,更使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追赶前沿,积极创新,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

学校提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孵化体验场地及创业孵化区,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进入孵化体验区进行模拟体验,在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创业孵化。学生团队承接代运营或自主创业,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创业学员获得厂家提供的一手货源,经营产品并获利。

三、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一)高校跨境电商教学队伍建设

引进优秀的跨境电商人才,设置相关专业,储备优质的电子商务教师资源。针对高校跨境电商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安排高校教师参与跨境电商工作中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跨境电商产业链,并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当中详尽分析。鼓励高校跨境电商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了解跨境电商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拓宽跨境电商领域思维。加强战略合作,通过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建设跨境电商教师队伍。通过组织教师与国内优秀跨境电商企业一线员工交流,确保高校教师跨境电商调研的全面性。

(二)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主体,是教育教学政策的践行者。因此高校主体的作用为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整合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学软硬件环境的搭建、教材选用、师资培养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三,推进产学合作。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实现校企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企业也是主要践行者。企业不仅要主动联合高校开展合作教学,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因此企业主体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推进产学合作。一方面要参与到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提供实践训练的指导;另一方面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完整的实习工作安排。第二,增加就业岗位供给。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会带来更多的岗位空缺,因而能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政府掌握着最主要的资源,与其他所有主体均存在关系较强的双向互动关系。各主体也会根据自身的政策期望和利益诉求而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影响政策过程。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资金,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也是人才培养政策的主要落实单位。跨境电商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在产学合作政策指导下与高校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特别是在企业实习和就业期间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高校,因此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学生和政府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互动。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电子商务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