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如何体现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

2018-01-28 07:25兰云云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通识语文课程院校

兰云云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一、引言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出现,也愈来愈热,在国内很多高等院校中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出现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识教育”没有确切概念,各种研究成果也定义不一,可理解为:是一种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培养独立高尚的人格、具有深厚素养底蕴的教育,是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通识教育在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一直成效不大,高职通识教育观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施通识教育还在一路探索。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既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又拓展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培养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是教学功能之重。

二、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职业教育逐渐定位为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以专业教育为重,重技能,强实训,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工作局限于所学专业,难以适应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要求比较高的工作。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培养。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习得价值、获得素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全方位均衡发展,既能富有责任感地“做事”又能富有责任感地“做人”,目的就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知识复合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以人为本做整体规划,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因而通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有力推进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创业型大学”目标。

(三)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适应严峻的社会形势,选择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宽和深化,以通识教育为底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形成过硬的素质,不畏惧形势的严峻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既能高质量就业又能潜力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三、通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目前,各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是以基础课的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的,《国学》《中华诗词》《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语文,知识之根本,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任何理论和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的重要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育,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因此,如何将通识教育体现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完成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成新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经典阅读、沟通与表达、应用文写作三大部分。学生文化系统的认知、文学素养的成就、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形成,都离不开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是体现通识教育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阅读的范围应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经过深入调研和实例分析,形成有影响力的阅读书单,分学期贯穿到专业教学中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保持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性。

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交往关系。语文课程,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恰恰是沟通与表达的主要方式。因而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是语文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增强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文写作主要增强学生党政机关公文、传播文书、礼仪文书等文件的阅读、起草、处理能力,增加事物文书、经济文书、科技文书、司法文书等方面的知识,便于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日后工作能力。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主要开设应用文写作或者大学语文等课程,两门课程各有优劣,大学语文以文学素养的养成为主,应用文写作工具性特点比较强。建议在课程体系中能够分学段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这两门课程,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化素养,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其他涉及到人文科学的课程可以以选修课和每日阅读的形式开设。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启发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师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通识内涵,正确引导,提出主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动探索相关内容,运用语文课程蕴含的人文精神、艺术灵感形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回归课堂分享给师生。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辐射到多个层面,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课堂上人文素养的展现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三)课外延伸

1.每日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值得坚持的好习惯。课堂上的经典阅读时间和内容都有限,因此,需要将阅读变成学生的每日必修课,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不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语文课程教师,结合本学期本专业开设课程,列出书单,涉及到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好书。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推荐给学生知名的读书公众号,鼓励学生写书评、做阅读类公众号主播,将更多好书推荐给大家,为更多的人朗读好书。

2.选修课精选。选修课的开设,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够提高学生在人文科学上的深度和广度。选修课应该涉及古今中外各类经典,帮助学生上升到一个新的文化层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钻研能力、辨析能力、思维深度,从而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通识性人才。

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离不开人文底蕴。校园生活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影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图书馆寻宝大赛、读书达人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辨析、评价欣赏等能力,培养了气质,成就了人才。

四、结语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院通过语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外教学的延伸,统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贯穿,相互结合,进而培养学生坚持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以通识知识为底蕴,不断完善学生整体结构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通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能顺利实施的,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逐渐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自上而下重视通识教育,成立组织,制定政策,组织师资,研究课程。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出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通专结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侧重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与教育历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语文课程院校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