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控分析—以基层支行为视角

2018-01-28 07:25计超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分行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贷后客户经理信贷

计超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分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代表民营经济的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截至2017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约有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可以说,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日益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人行、银保监会不断强化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监管力度,近期各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特别要求商业银行落实好已确定的政策,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但是,从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的视角看,尤其是专营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支行,小微企业经营劣化快、信贷风险高的现状成为基层支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加之银行内部考核与审计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信贷客户经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动力不足。

一、小微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本文所称的小微信贷,其本质是商业银行以让渡资金使用权给小微企业,同时承担相应风险来获取合理收益的行为。换言之,小微信贷经营的就是风险,因此对于小微信贷的风险就不能回避。既然小微信贷的风险无处不在,那么就有必要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分析。

(一)小微企业风险

从微型企业发展到小型企业,在某一行业已形成稳定的订单来源、成熟的盈利模式和一定的家底积累,成为触发小企业主多元化投资的基础,而多元化投资造成资产期限结构与资金期限结构的矛盾与错配,成为“拉爆”小企业主资金链的主要原因。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多为流动性资金,而流动性资金又分为铺底性流动资金与临时性流动资金。铺底性流动资金是在经营规模既定条件下的不可或缺的底线规模,表现为长期资金占用;临时性流动资金是在经营规模既定条件下可伸缩的弹性部分。

小微企业的资金管理不规范,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调剂,在多元化的投资中则表现为拆东墙补西墙,为小微信贷过程中用途不真实埋下“伏笔”,即授信多以临时性流动资金周转为用途进行包装,实际却用于补缺铺底性流动资金的缺口而被长期占用,就是常说的“短贷长用”。在具体信贷实践中,授信额度看抵押物价值、看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额度,倒推、包装成企业的临时性流动资金周转,年年倒贷、续贷,直到转不动为止。

因企业的短期负债被长期占用,临时性流动资金的回流规模与短期流动负债的差额决定了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小微企业多处于产业链末端或产业链中的配套地位,技术水平、议价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市场需求下降、下游汇款不畅、银行收贷缩贷或其他投资资金套牢等流动性恶化情况,造成临时性流动资金的减少,极易爆发短期的信用危机。

(二)信贷操作风险

小微企业信贷风控体系的有效性看两点:一是如何授信(授信依据和逻辑);二是如何收贷(贷后管理的有效性)。而高笋塘支行在这两方面均有短板和不足,从而使风控漏洞百出:

1.授信决策的逻辑不清。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规范、不健全,需要通过实地检验核对才能重构财务报表,加之借款用途的不真实,导致授信决策在推导过程中出现严重失真,如企业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等决策依据与授信额度、期限、利率、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决策结论之间缺乏标准化的、逻辑严谨的推导流程。我们常看到,客户经理尽调后,按照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和提供的财务报表设计授信方案,在描绘企业的经营如何之后却没有严谨的逻辑推导出授信结论,致使最后只能通过担保物价值倒推“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调整财务数据,进而确定授信额度。授信决策的逻辑不清、财务数据失真,使贷后管理过程中无法根据授信依据的变化及时调整授信决策,致使贷后补救机制严重滞后。

2.重贷轻管的“顽疾”。2008年“四万亿”政策启动了国内新一轮的经济上行周期,随后的2009年,国务院、财政部和银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多项法规和政策①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涉及小微信贷业务的机构开足马力追求规模和业绩,过程中整体性淡化贷后管理机制。因为此轮经济上行周期依靠货币拉动,小微企业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韧性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在经济下行期和去杠杆、去产能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机构均未能独善其身。

小微企业自身成长的问题内生了小微信贷的高风险性,小微企业的经营劣化快,决定了小微信贷安全性是在短期的前提条件下成立的,置于长期视角都是不安全的。因此,收贷问题是小微贷后管理的核心问题,直接决定了信贷的风险损失,而贷后管理是银行提得最多、做得最少的活。

风控的关注点和内部考核机制主要集中于贷前营销和审查阶段,前中后台相互配合,严格执行授信准入制度。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只关注贷款的风险暴露,而忽视了贷后管理“管什么”“怎么管”的指导,将贷后的工作和责任都下压至客户经理。繁杂的营销授信工作和目标不清、考核不明的贷后管理工作,使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定时完成填鸭式的贷后报告成为“水到渠成之事”,缺乏有效的实地检查、财务数据核实以及勾稽关系分析。

3.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企业经营的专业知识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社交能力是做好小微信贷业务的基础。小微信贷业务兴起于近十年,小微业务的信贷人员多来自于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不同条线的客户经理对小微信贷的风险偏好与营销思路亦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零售业务的客户经理起步于个人抵押贷款(含房屋按揭贷款),更重视企业主历史经营的累积。同时,因没有行业经验,不懂企业运营规律,甚至不会看财务报表,其风险控制简单地建构在第二还款来源基础上,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而公司类贷款的担保多为保证担保,训练出公司业务客户经理专业的行业判断、政策解读、企业运营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更注重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第一还款来源),而习惯了大中型企业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客户经理,面对小微企业的复杂的“机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更高,营销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第三方机构风险

第三方机构的终极风险表现为地方国有担保公司集中代偿的风险,即代偿赔付金额超过风险准备金,导致其失去履行担保责任的能力。对于与之合作的商业银行,其风险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担保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1)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风险识别能力及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能力不足;(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审、保、偿未严格分离;(3)反担保物价值较低或抵押手续不齐全,潜在操作风险大;(4)单一客户担保、单一行业担保的集中度高,缺乏风险分散机制;(5)未提取或未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缺乏必要的风险准备。

2.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1)对担保公司代偿“兜底”存在严重依赖心理,从而放松贷前准入和贷后管理;(2)对担保公司对外担保规模和风险状况缺乏整体把握和跟踪,后续合作方式、合作金额的调整机制僵化;(3)对不同资信等级、业务水准的担保公司采用同一担保放大倍数,有可能夸大部分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二、小微信贷风险的防控分析

就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而言,没有绝对安全的业务。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灭风险,而是在有效识别、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预防和控制,将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因为小微企业的经营劣化快、生命周期短,加之公司和个人不分,财务信息混乱且失真,所以小微信贷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风控,其次才是规模和收益。

(一)纠偏扶正:强化合规理念,企业经营看得见摸得着

1.不论授信方案如何包装,发放出去的贷款务必要有正常的经营实体承接,符合特定区域的经济行情、特定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且主体要在“眼皮底下”,防止授信主体不实,空壳授信。

2.客户经理务必要清楚企业借贷的真实用途,强化资金监管,跟踪资金的去向和回笼,防止资金用途不实,违规流入限制性行业。

3.企业提供的财报可以是虚的,但客户经理心中要有笔账,通过实地核对、重构财报和勾稽分析,心中知道企业有几斤几两,比如资产负债、应收应付、成本利润和现金流等,防止多头授信。

(二)强筋健骨:提升业务素能,企业负债心知肚明

因为小微企业的法人人格未与实控人分隔,企业负债与个人负债混同。所以,小微企业的债务除了人行征信中查得到的银行借款、信用卡透支外,通常还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的贷款、民间借贷(高利贷)、亲戚朋友间的借款以及其他无法在征信报告中体现出来的负债,具有隐蔽性强、利息高等特点,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也主要体现于此。在小微信贷的实践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往往就是被这些高额利息的隐性负债所拉断,银行贷款的风险暴露时间也滞后于这些隐性负债。有效识别和摸清小微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是小微信贷工作的核心难点,也是小微信贷风险防控的基础,贯穿于小微信贷的全流程。

有效识别小微企业负债,需要广泛搜集信息和解读信息,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五表”(水表、电表、工资表、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三单”(银行对账单、出货单、收货单)“三品”(人品、产品、抵押品)“纵横”(上下游、同业)是基础,繁杂的信息搜集与分析,不仅增加了小微信贷工作的难度,也不断抬高了“尽职免责”的评判标准。同样要做到“尽职免责”,一笔500万元的小微贷款与一笔5000万元的公司类贷款相比,小微信贷客户经理的工作量、难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小微信贷的人均管户量较大,容易造成客户经理的许多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优化小微信贷工作流程,实行工作清单制,抓重点工作、重点环节,保障客户经理主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大专业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案例分析、经验小结等形式开展信贷产品、风控技能、财务分析、法律运用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小微信贷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能,同时储备一批后备队伍。

(三)消化风险:拓展新兴客群,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

1.小微信贷的系统性风险

小微信贷的风险并非某一机构所独有,曾经以小微信贷见长的民生银行也一度陷入不良率高企的“窘境”。小微信贷的风险多为个案风险,但真正伤筋动骨的是系统性的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规模至上的发展理念,催生人为降低风控要求,合规环境宽松软,致使准入的贷款大面积违规操作,出现合规风险。

(2)集中度风险,包括行业集中度风险;产业链、商圈、市场集中度风险;担保公司集中度风险。

(3)发展停滞风险: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过去的风险要在发展中覆盖、消化,任何的“畏缩不前”或“不思进取”都会导致人心散漫、业务停滞、风险集聚。

2.小微信贷的发展思路

(1)大方向:①未病急治,已病缓治;②做小做多,盘大“分母”;③寻找平台,合作增信。

(2)思路:①未病先治,已病缓治。针对已经发现的经营正常但存在合规风险或风险苗头的贷款,尽早制定退出策略;针对已经风险已暴露的贷款,充分运用风险缓释措施,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化解风险,减少损失。②做小做多,盘大“分母”。即做小额、做批量,批量的业务开发基于风险的批量可控,但过去我们只在做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本末倒置。做实支付结算业务,打造资金的闭环,既有利于信贷需求的开发,也有利于资金的监控,降低风险。③寻找平台,合作增信。即借助担保公司、政府部门等平台的资源,利用第三方增信,结合新产品,拓展成熟优质、新兴行业的小微客群。

注释:

①2008年12月1日,银监会以银监发〔2008〕82 号《银监会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36号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意见》(农银发〔2009〕355号),确立了农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组织架构与经营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贷后客户经理信贷
Z通信公司客户经理绩效考核问题研究
基层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管控建议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商业银行打造优秀客户经理队伍的途径分析
探究特色服务送客户“3+3”客户经理服务模式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后管理年活动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福建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体系的思考与改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