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驻颜术

2018-04-28 00:41
保健与生活 2018年5期
关键词:润肤皂荚化妆

驻颜术指的是一系列保持颜面肌肤光洁润泽的方法,主要是运用术养、药养及食养等手段,以求容光焕发、延缓衰老。

驻颜术的发展史就是人性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正如俗话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类早在部落时代就很重视仪表姿容。一般认为,中国女性化妆的习惯在夏商周三代即已兴起。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生活用具中,除了铜镜、梳子等物外,还有一套研磨朱砂使用的玉石碾、杵以及调色盘似的物品,上面都黏着朱砂,足以证明在商代化妆用品已经达到工艺生产的程度了。商周时期,化妆为宫廷女性的习惯,到春秋战国之际,化妆在平民女性中逐渐流行起来。

春秋以后,导引和按摩之术大行于世。导引又称“道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信柔”,以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和自我按摩,配合有节奏的呼吸,从而宣动营卫之功,养生健体。在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导引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导引最早用于医疗,见于《素问·奇病论》和《灵枢·官能》篇,以后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浴面、熨目、转睛、叩击鼓漱和击探天鼓等锻炼五官、养护面容的功法。

按摩见于《灵枢·九针》,系用于治疗“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等累及形体的疾患。《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十卷本的《按摩》专著。魏晋南北朝以后,按摩术逐渐用于养生和美容。在陶弘景的《真诰·大洞真经精景按摩篇》中,就具体讲述了面目按摩的手法。目前,按摩驻颜最常用的有干浴面、干浴眼睑和干梳头等方法。

干浴面是以两手掌相搓至热,然后摩擦面部;干浴眼睑是两手掌相搓至热后,分别以食指和中指由鼻梁正中处,向左右分开,抹上、下眼皮各20次。干浴面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少面部皱纹,使面部红润光洁;干浴眼睑可预防眼睑下垂。干梳头是双手十指张开如梳子状,从额头的发际一直梳到颈后,再由太阳穴向两侧至后方,干梳20次,用手指轻轻拍打头皮。此法可预防头发早脱、早白。导引和按摩以其便于掌握和有实效,成为术养驻颜的主要手段。

在驻颜术中,化妆美容术多用于女性。以粉饰面、使用唇膏和画眉等化妆术很早就有记载。《楚辞》中提到“粉白黛黑施芳泽”,《战国策》言及“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淮南子》中记载“粉不厌白”,说化妆的粉越白越美,以白粉涂抹在肌肤上,使之洁白柔嫩,凸显美感,称之为“白妆”。

据《古今注》中记载,胭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起源于商封王时,最初称为“燕支”:“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这里的“西方”,指的是西北地区甘肃省祁连山脉焉支山下,此处盛产胭脂的原料红蓝草,取其红汁可制成妆面颜料,即是“燕支”。在南北朝时期,又将燕支加入牛髓之类,使其从粉状变成脂膏,润滑而方便涂抹,“燕支”也被叫作“胭脂”。南北朝时期,女性流行额部涂黄,除涂染外,还有把剪成花形的黄色片子贴于额上的,这种片子为“花黄”,如《木兰辞》中说“对镜贴花黄”。

点唇也起源于先秦,至汉代已成习俗。刘熙的《释名》中说:“唇脂,以丹作之。”丹是朱砂,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因其不具黏性,容易被口沫溶化,故而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动物脂膏,既可防水又可增加彩色的光泽,还有防裂润唇的功效。

《诗经》《楚辞》中都记有“蛾眉”,指将眉毛画得像蚕蛾一样。《楚辞》《战国策》《韩非子》等古籍中都有“粉白黛黑”的记载。“黛”字的本意是指画眉,后来作为黛的材料,包括矿物与植物。矿物如石墨的石黛,植物如青黛,也叫靛花、青蛤粉,色青黑。据《释名》中的解释,“黛”就是“代”的意思。秦汉时期用黛在原来眉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形。

魏晋以后开始用烟墨作为画眉材料,到唐朝制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用墨画眉盛行起来。唐朝以后流行的眉式也不断变化和丰富,先后有十五六种。汉代时除以长眉为主外,还有八字眉、远山眉、愁眉、阔眉等。唐玄宗以后有粗眉、短阔眉、鸳鸯眉、小山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倒晕眉、柳叶眉等。

戴耳环也有装饰和保健功效。常言道:“千好看,万好看,不戴耳环不好看。”穿耳洞、戴耳饰原本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习俗,后来汉人开始仿效。耳部穴位丰富,在耳垂穿洞的部位,正是主治眼部疾病和有益于健康的穴位,戴上耳环会经常刺激该处,有明目、强身之功效,以致有“戴个耳环,砸个药坛”的说法。

古人重视护发,历代诗人对“早生华发”最为敏感,古代很早就开始头发的保健。中医认为发为血余,为肾所主。在历代医著中,对发黄、发白、落发、秃顶的症候及治方甚为丰富,以补气养血、滋肾调肝和封填骨髓为主,常用药物有熟地黄、桑葚、黑芝麻、核桃等。古代润发油叫作“香泽”。《释名》中称:“香泽者,人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在汉代时,香泽已普遍使用,在汉《乐府》中便有“八月香油好煎泽”的诗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香泽的制法。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蜂蜜能健美、养颜、增寿。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其中不少成分能使皮肤保持活力。所以每日饮一碗蜂蜜水,是简便易行的驻颜耐老方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酸奶有返老还童之功,每日饮一杯酸奶对养颜有益而且易行。古代也用药酒驻颜,例如《本草纲目》中的枸杞酒等。

以上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驻颜既是对健康的追求,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美容化妆,不仅表现出外在的形象美,同时可塑造自我,在表现个性过程中焕发青春活力,增强信心,有益于健身。

附:中医驻颜方(供读者参考)

面部皮肤的色泽,根据人种的不同有很大差异,而且与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生活环境、保养程度、遗传因素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疾病或其他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原来红润光泽、富有弹性、白皙柔滑的皮肤变得粗糙、晦暗,因此应当通过调整、养护,使问题皮肤得以恢复,再现以往的美丽。本文所载的古方,都来自于古代经典医书。

药方一:永和公主洗面药

组成 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栝楼仁各150克,皂荚300克,大豆、赤小豆各250克。

用法 将皂荚用火炮后去皮筋,与其他药混合,共研细末,筛去豆壳备用。用药粉洗脸,早、晚各1次。

功能 祛风活血、润肤泽面。

方解 本方为唐代德宗李适的女儿永和公主用以洗面的美容方,选自《太平圣惠方》。方中鸡骨香为大戟科植物鸡骨香的根,又名“土沉香”“木沉香”“滚地龙”,其气味芳香,味苦,性温,可理气除湿,祛风活络,与大豆、赤小豆同用,能滋润洁净皮肤。配伍白芷、川芎则可祛风活血、润肤泽面。栝楼仁、皂荚善祛垢腻,清洁皮肤,有助于药物充分渗透肌肤,发挥润泽容颜的作用。

药方二:御前洗面药

组成 糯米1升,黄明胶、白及、白蔹、藁本、川芎、细辛、 甘松各30克,皂荚240克,白芷、白檀香各60克,白术、茯苓各45克,沉香15克,楮实子90克。

用法 糯米碾作粉,黄明胶炒成珠,皂荚火炮去皮,藁本、川芎去皮,细辛去土、叶,甘松去土。除糯米外,余药共研成细末,加入糯米粉,拌匀。密闭储存。用以洗面。

功能 润肤泽面、祛风除斑。

方解 本方为元代专供皇帝洗面用的宫廷秘方,选自《御药院方》。方中的糯米、黄明胶、楮实子能健脾补肾、滋阴润燥,可使精血充足,收润肌肤、益颜色之效。白及黏腻,能生肌润肤,治愈皮肤皲裂。白蔹、白芷、川芎、藁本、细辛、白术、茯苓同用则可起到祛风止痒、健脾利湿、祛斑美容的作用。沉香、甘松、白檀香气味芬芳,令人神清气爽,其中甘松、白檀香可祛除面部黑斑。皂荚辛香温通,润滑祛垢,为古代美容外用方配伍所常用。诸药合用,可爽肤润肤,对皮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药方三:莹肌如玉散

组成 绿豆、楮实子、白及、白丁香、砂仁、升麻各15克,甘松21克,山柰9克,皂荚1500克,糯米500克。

用法 上药共为末,和匀。常用洗面。

功能 润泽肌肤、祛垢除斑。

方解 本方选自《普济方》,既可润滑肌肤、荡涤祛垢,又可祛风除湿,对面部皮肤粗糙、黑斑或粉刺有一定治疗作用。方中绿豆清热解毒,粉质细滑,可洁肤爽肌;皂荚多脂黏滑,祛垢涤浊;白及黏腻,能生肌润肤;楮实子能充肌肤、悦颜色;白丁香善治面疮、雀斑;升麻既可升散,又可清泻,善祛风邪、解肌热;山柰含龙脑,有类似冰片的作用,可辟秽化浊;甘松辛香行散,善开脾郁而除面黑;砂仁辛香温润,可祛风润肌;糯米黏润,可滋润肌肤,用其细粉赋形,以增滑腻柔韧之感。常用本方洗面,可令颜面柔润光洁,故名“莹肌如玉散”。

药方四:洗面沤子

组成 茅香、藿香、零陵香、樟脑、梨核、大枣各适量。

用法 前4味药共为细末,用小袋盛之。同其他药共用小瓷罐盛,黄酒浸之,随添随用。

功能 护肤润面。

方解 本方选自《鲁府禁方》。沤,即水泡;沤子洗面,即用黄酒浸药,取药水加水中洗脸。方中茅香、藿香、零陵香芳香辟秽;樟脑杀虫灭菌;梨核、大枣滋泽肌肤。诸药配以黄酒,取其温运气血之功,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润泽面部皮肤。

药方五:祛风润面散

组成 绿豆粉2克,山柰、白附子、白僵蚕各1克,冰片0.6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过重罗,对胰皂120克,混匀。用以洗面。

功能 护肤润面。

方解 此方为慈禧晚年常用的洗脸美容方。方中绿豆粉清热解毒,甘凉润肤;山柰芳香辟秽而香肤;白附子、白僵蚕祛风止痒、消斑止痛;冰片、麝香开窍通络,促进血液循环,散癖祛斑;胰皂祛污洁垢,且用作诸药溶媒载体。

猜你喜欢
润肤皂荚化妆
润肤剂在炎症性皮肤病护理中应用的文献汇总分析
润肤剂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
给语言“化妆”
化妆
难忘皂荚
往事
少女的化妆
皂荚树
0~12月糖糖的润肤小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