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陶刻艺术品《宜春花瓶》的美好情景

2019-01-29 02:40吴永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瓶身宜春坯体

吴永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1、前言

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形式融入在紫砂器中,所追求的古朴雅趣是一致的,就像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2、陶刻艺术品《宜春花瓶》的美好情景

紫砂刻画装饰是由艺人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已成型坯体上,装饰文字和图案,俗称“陶刻”。 陶刻分湿刻及干刻,紫砂器的泥坯在用明针光坯完工后,到坯体表面水分挥发而发白、发硬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个时段用工具在坯体表面刻,称“湿刻”,即“在潮湿的泥坯上刻画”。 用竹、木等削制的尖锐工具在坯体表面划画,即典籍中提到的“竹刀刻”。《阳羡茗壶系·别派》记载:“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说的就是“竹刀刻”。主要特征是字迹边上有泥微微泛起,从划痕看,既有刀锋切割似的起笔、收笔,又有圆头划过的痕迹。用竹刀在有弧度的湿坯壶面上刻字,刻划时阻力较大,因为坯体在空气中干燥较快,坯体表面的软硬一直在变化,刻字时中间不能停顿。用金属刀具刻成笔画两边锋利的∨形字,简称“双刀见底”。

紫砂坯体发硬、发白后才在上面刻画,称“干刻”,光绪年间开始运用。比如说邵云儒先生开始的,他的传世作品以干刻为主。光绪年以后,除了仿古所需,湿刻法慢慢淡出了紫砂陶刻。紫砂壶陶刻的载体,是烧成前的干坯。紫砂壶陶刻的工具,是插在圆管中、刀刃磨成锐角、略薄于小号刻印用刀的自制刀具。操刀如同握持毛笔。

紫砂壶陶刻与印章镌刻大不相同。刻壶是在不断变异的弧形上,壶材体积大,必须刀转壶不转,是以刀就壶。刻章是在平整统一的平面上,章材体积小,一般章转刀不转,是以章就刀。“捻管转刀”是刻壶的独特手法。一刀到底、不滞不拖、深浅刚好,一脉相连,是刻壶刀功的基本要求。一笔之间也可由多次切刀法凑成,锋刃起止处呈犀利刀痕,尤如书法中提按使转,顿挫起伏之笔。

《宜春花瓶》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是从事文化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所在,花瓶作为文房用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而有之。笔者的花瓶采用上等紫砂泥料精制而成,端庄沉稳,气韵内敛,古雅深沉,瓶身四方设计,线条流畅,过渡自然,带来优美的视觉享受。

《宜春花瓶》创作的来源是关于一首诗,“风飒沉思眼忽开,尘埃污得是庸才。 那堪更见巢松鹤,飞入青云不下来”。瓶身的松鹤延年图中古松虬曲,松针根根外刺,精神鲜活,古拙而富有生机,两只仙鹤站立于松干之上,展翅而舞,轻盈华美,瓶身的寓意是“松鹤长寿,夫妻和美”。瓶身的另一面篆刻的咏鹤诗,笔者的刀法细致工整,老道中彰显飘逸之道骨仙风,整器传达出恬然自适的隐世情态,此件作品置于书房茶室,定是文人雅客的宝爱之物。

对于紫砂陶刻艺术而言,一方面要注重紫砂器本身的泥性特质与原本的艺术美感,不画蛇添足;另一方面将紫砂器作为一种书画艺术的载体,看作“纸”通过“刻刀”的变化,用线条去勾勒山水、人物、花鸟等金石韵味。在这两个方面的思考中又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更好的用陶刻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山水、人物、花鸟等创作的意境,并非单纯以线条勾勒出美感。

在陶刻历史中有记载的最早的是砂罐铭刻,蔡司沾的《霁园丛话》:“余于白下获一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5字,是孙高士遗物。”孙高士即元末隐士孙道明。可知最迟在元代刻字已出现在砂器上了。李茂林是第一个在紫砂壶上用“朱书号记”的制壶者,但他是标而未刻。时大彬开始在紫砂壶底用楷书刻款,标识制壶者和纪年。在紫砂壶上题铭刻画,第一位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洛伽山白华寺僧人如曜,他在一把紫砂大壶的壶底留下的楷书铭文是:“清人树,涤心泉,茶三味,赵州禅,佛生日,丙申年,如曜是,目天然”。所以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陶刻刻绘,晚明的陈用卿,开始把刻款由壶底移至壶身。陈鸣远在少平面的花器上也留下了刻铭。 以刻画为装饰手段始于陈鸿寿所创之“曼生壶”。

3、总结

宜兴紫砂陶刻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已演变成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载体,紫砂陶刻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门融金石、书画、诗词、文赋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自从有了紫砂陶刻装饰,紫砂壶在原有的特点之外,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书法、绘画、彩绘等我国特色的紫砂技法,突出了宜兴的地域人文特点。

猜你喜欢
瓶身宜春坯体
春日粉妆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四月轻语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百变瓶子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宜春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