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有声
——浅谈作品“沙漠之舟”的创作理念

2019-01-29 02:40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痕迹紫砂沙漠

庄 芸

紫砂壶的外形千变万化,对于形体的追求是各种艺术创作最为普遍的表达方式,从受众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偏好,不过当一件作品所选择的题材让人耳熟能详的时候,大部分欣赏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一些共鸣,所以越是普通的、大众化的创作题材,就越是能够吸引人的情感。但大众化的题材之所以大众化,一方面是由于其普遍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创作过于常见,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在艺术创作中也就不大容易脱颖而出。纵观紫砂艺术的历史,历代名家艺人之所以传世之精品,无不是常见的、简洁的造型,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渐渐的成为了紫砂艺术创作的特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创作者,在这样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紫砂自身的艺术特质即是紫砂未来创作的指路明灯,师法自然,巧夺天工,并承载着灿烂的文化。

源于传统的紫砂陶艺,却以变化多端的面目展现在世人眼前,这种开拓性以及包容性鼓励着同时代的紫砂创作者不断的进行新的尝试,眼前的这件作品“沙漠之舟”便是这些众多尝试的其中之一。

作品“沙漠之舟”以沙漠作为背景,在茶壶和茶杯上用绞泥的装饰方法,描绘出了一条沙漠中的五彩道路,整组作品延续了紫砂壶一贯的简洁古朴之风,但通过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微调,使人几乎感觉不出厌烦,从心底让人生出这是一个全新的完全同以往不同的创意之作。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而中华大地物产丰富,广博富饶,到处是青山绿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也以此为自豪,沙漠这个词往往跟偏远和荒芜联系在一起,唯一能让中原文化所铭记的唯有那条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而只要提到“丝绸之路”所有人几乎都不约而同的会联想到在沙漠中行走的商队以及为商队搬运货物的骆驼,骆驼有一个别名,被称为“沙漠之舟”。

作品“沙漠之舟”并没有用任何装饰来描绘骆驼,仅仅是用绞泥的方法在壶身以及茶杯的中部描绘了一条仿佛遗留痕迹的装饰带,初看着些装饰线条似乎平平无奇,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的颜色黄中带身夹杂着茶壶茶杯本身的颜色,仿佛是一道道痕迹,那么看到这根装饰带的人就会思考,这到底是一条什么痕迹呢?这样的装饰表达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联想到水,因为曾经有创作者将绞泥装饰应用到模拟“雨花石”的质感形态上,但在这里却很难跟水联系起来,相反这样的痕迹不是在表达水流,而是没有水流的干涸。从壶身的结构上,会发现这件作品的身筒相当传统并且普通,但流把钮的塑造却有些与众不同,首先是三弯壶流,仿佛是从壶身延伸出来的线条,但却并非是那种常见的暗接一体化形态,壶把也同样如此,同壶身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但隐隐然跟壶流相互联系,跟壶面装饰一起,形成了一种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单独看并不代表什么,但一旦结合了那枚充满异域风情的壶钮,一切仿佛就被连贯了起来。

在历史上,只有西域建筑有着十分明显的尖尖的圆顶,而壶盖的线条仿佛掀壶钮仍不够直接一样,为圆形的穹顶再加上了一根檐线,一下子西域建筑的轮廓直接诞生了,这一点名主题的轮廓塑造,让其下的绞泥装饰,壶流与壶把的连贯都有了特殊的意义,沙漠中的明珠,联系着不断行走在沙漠中的“沙漠之舟”,这些痕迹不会因为风沙而消退,相反随着人们的记忆,随着文化的传承不断的延续,并最终在当下借助紫砂为载体,浓缩而抽象的记录下了那样一段历史情境。

紫砂艺术的创作在笔者看来正是如此,从平凡无奇的生活中,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它可能耳熟能详,它可能普普通通,但经过双手浓缩和抽象化之后,在紫砂上又变得那么有趣,所谓雅俗共赏便是如此。作品“沙漠之舟”正是借用了这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深刻印象,将沙漠中的痕迹简化,将西域的风情浓缩,统统注入到这一壶四杯之中,形体和装饰的搭配,主题和意蕴的表达虽然简单,但却强烈,从视觉上征服观众,从情感上让观众共鸣。

依托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紫砂陶艺有着十分强烈而恒久的吸引力,这也让紫砂的创作变得同样有趣,继承传统文化,不单单是简单的重复,更要勇于创新,在保持紫砂本身特点,发挥其装饰效果的同时,赋予其足够的内涵,这样诞生的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独有,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和艺术的延续,是紫砂的未来。

猜你喜欢
痕迹紫砂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走进沙漠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生命痕迹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