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2020-06-12 07:01
甘肃林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覆土坡面保护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对矿山的过度开采和无序利用,以及缺乏科学的生态保护性措施,导致自然保护区内大部分废弃矿区内的森林植被、地质水源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巨大影响。科学分析废弃矿山对自然保护区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影响,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治理,是践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造福子孙万代、绿化祖国、实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

简单地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被砍伐的森林要种植,破坏的植被要恢复,污染的土壤要改良,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要修复等。

一、保护区废弃矿区的危害

(一)森林植被资源遭受破坏

北方大部分矿区普遍设置在比较偏僻、人迹罕至的边缘林(山)区和无人区。在该区域设置采矿权,对林木、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采取人工恢复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成本高。且大多区域设置矿区前为国有林区或集体林区,设置后逐步转化为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的管理不断严格规范,导致很多原采矿企业破产或转置,遗弃矿山无主体单位及业主,恢复治理难度加大。

(二)空气遭到污染

露天爆破开采产生大量的粉尘及有害气体,对该区域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对周边群众及职工的身心健康、农作物生长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构成一定的危害。

(三)地下水资源被破坏

采矿区域采用爆破等落后开采手段导致的滑坡、山体坍塌、地面塌陷、废渣、尾矿、残留的化学物质及废弃机油等,导致矿区周围的水源被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对该区域水质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四)造成地质灾害

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滑坡、裂缝、崩塌以及遗弃矿渣等造成的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太子山保护区就有历史遗留采矿点16处,造成的地质灾害面积约2000亩,采矿区域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区域。

(五)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森林生态系统遭受毁坏

采用原始的爆破式开采方式,对栖息生活的野生动物繁衍生息造成严重干扰,破坏了林木和植被,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六)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保护区露天开采点多面广,大部分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破坏的山体岩石裸露,导致昔日的绿树青山变成荒山秃岭,尤其在主要交通干线和乡镇村社附近,给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二、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的内容

生态恢复治理的内容主要有:危岩清理、塌陷坑和洞穴的回填平整、废渣处置、污染源清理、平整覆土、植树种草、人文景观挖掘与修缮、陡坡荒地喷浆绿化、后期保护与管理等。

三、修复治理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制定合理措施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目标。

(二)防灾减灾、减轻地质灾害隐患的原则

保护区内由于采矿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对施工人员和矿区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废弃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较为复杂,破坏面积大。详细查明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矿区大环境恢复治理为目的,进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片分区着手,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地部署恢复治理工程。

(四)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根据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整、填、清、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治理工程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可行、施工简便、经济合理的恢复治理工程。

(五)景观相似性原则

矿山治理区周围植被保存完整,故其修复第一原则应是治理工程与周围原有植被、地形地貌相统一、相协调,以生态修复为主,以工程治理措施为辅,最终达到恢复治理工程与周围景观相一致,即景观相似性原则。

(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二次破坏原则

废弃矿山处于自然保护区内,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为恢复其生态环境,采取合理适宜的治理措施,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尽可能避免造成二次破坏。

(七)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科学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功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达到恢复治理的最终目标。

(八)兼顾经济、适用、美观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四、保护区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一)危岩清理

废弃矿山岩体稳定性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保证治理的施工安全,在施工前期进行危岩清理,清除坡顶、坡面的不稳定岩体,以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和方便施工。危岩清理采取人工配合机械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要注意清理方法,清理至原始坡面即可。

(二)削方放坡

首先对坡面上存在的松散坡积物清理至坡体原始坡面线处,清理的坡积碎石土可回填至坡脚低洼处;然后对中下部满足挂网条件的部位进行逐级放坡,放坡平台分为安全平台及清扫平台,以利于工程挂网施工及喷播绿化。

(三)截排水渠、拦渣坝(墙)

为规整坡面汇水,消除坡面由于汇水冲蚀或漫流对边坡及覆土复绿工程的冲刷,满足坡体排水和防漏等需求,设置合理的截排水渠、拦渣坝(墙)。

(四)回填平整

对塌陷地段和洞穴从保护区外面拉运土壤进行回填平整,为覆土复绿创造良好母质条件。

(五)废渣及污染源清理

对矿区遗弃的废渣、尾矿等污染物由专门机构化验后,运出保护区,经无害处理后填埋在指定的地点。绝对禁止废渣和污染物填埋或遗留在保护区内。

(六)覆土复绿

覆土复绿一般分两个步骤来完成,一个是平缓区域覆土复绿,二是陡峭坡面覆土复绿。

1.平缓区域覆土复绿一般有修整场地、覆土改良土壤(厚度应达到50厘米)、植树种草(应选取治理区附近常见且存活率高的草种和乡土树种进行栽种)、后期管理四个环节。

2.陡峭坡面覆土复绿一般采用挂网喷播绿化。主要有清理整平坡面、装置锚杆、固定铁丝网、放设有机基材、喷播草籽、掩盖丙纶无纺布和养护管理7个环节。

(七)组织验收

按照批复的《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及相关法律规定和要求,严格组织验收是做好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的主要监督措施,也是巩固修复治理成效的关键手段。

(八)安全监测

为保证治理成效及安全,指定专门人员对生态恢复治理成效及区域安全进行定期监测管理。

猜你喜欢
覆土坡面保护区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水稻机械直播同步悬摆式覆土装置设计与试验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百病傻
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