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域建设,公共艺术大有可为

2021-04-27 06:44尹德容
艺术交流 2021年1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空间

文本刊记者 尹德容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塑……每到一地旅游,人们往往会联想这些独具魅力的公共艺术。近年来,以雕塑、壁画等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对塑造和美化城市形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与城市文化的贴合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公共艺术作品存在千篇一律、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弊病。那么,艺术家们该如何调整创作理念,以适应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又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美学品质?日前,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自然·共生·未来——公共艺文项目助力提升城市与区域的整体价值”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多领域业界专家给出了答案。

The Eiffel Tower in Pari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New York, the Merlion Sculpture in Singapore...people tend to think of these uniquely charming public art in each travel experience.In recent years, public art represented by sculptures and murals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and beautify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in our country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urban culture has not been that satisfactory.Public art works have the disadvantages of being the same and separat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o, how should artists adjust their creative idea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How public ar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urban life, better continue the urban context, and enhanc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city? A few days ago, during the summit of "Nature·Symbiosis·Future—Public Art Projects Help Enhance the Overall Value of Cities and Regions", held in Haikou City, Hainan Province, industry exper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ave their answers.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塑……每到一地旅游,人们往往会联想这些独具魅力的公共艺术。近年来,以雕塑、壁画等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对塑造和美化城市形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与城市文化的贴合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公共艺术作品存在千篇一律、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弊病。那么,艺术家们该如何调整创作理念,以适应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又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美学品质?日前,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自然·共生·未来——公共艺文项目助力提升城市与区域的整体价值”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多领域业界专家给出了答案。

艺术促进人与自然融合

从最初被定位为城市环境的“装饰”和“填充”,到现在的优化城市空间、创造城市文化意象,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艺术,不仅会成为公共空间的标志物,还会成为凝结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象征,但是此类公共艺术大多实用性不强,对此,“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项目策划人翁菱说:“‘海边的驿站’基于海口的地理环境为城市度身定制,将在共计32公里的海岸线建设16个驿站,不同于传统的观看型公共艺术作品,它融合了休闲、娱乐、交流、教育、公共服务等多重体验和实用性功能,邀请人们亲身融入,由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情感链接。”

参与江东新城海岸线驿站创作的艺术家杨福东表示,这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尝试,“通常影像艺术家的作品都呈现在美术馆,或者是封闭的艺术空间,很少在户外呈现,对我来说这可能拓展了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想象”。为此,杨福东做了一些调研,力图以艺术作为工具,将城市、建筑,还有自然有机地联合在一起。

艺术激发人与环境互动共生

当代公共艺术注重开放和参与,艺术的作用和方式从殿堂式、经典式转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关系。城市空间中的主体是市民而不是艺术家,当艺术家到某个空间的时候,要为空间服务,而不是让大家强迫性地接受作品。公共艺术应该与空间对话,与使用空间的人产生交流。

海南自贸港

公共艺术的核心并不在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在于其所作用的对象,即观者,艺术品的意义实际上是由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我的设计方案强调作品的社会属性,达到引发观众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目的。我想用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以简单的功能激活场地中已有的能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心灵倾诉和思维启迪,利用空间与光影,创造充沛的动感造型,让人们在时空意境中感受精神的存在。” 参与驿站项目的建筑师朱小地说。

位于美国芝加哥市的千禧公园,是公共艺术与空间对话的经典之作,它将建筑、景观、雕塑融于一体,其中的皇冠喷泉由影像屏幕和喷泉结合而成,两个大型影像屏幕每小时变换6张芝加哥市民面部表情特写,艺术家为此找了1000个市民当模特,拍摄他们的表情并投射到玻璃幕墙上,喷泉从人像口中“吐出”,形成风趣的效果,普通市民由此成了城市代言人。公园内由艺术家卡普尔创作的雕塑作品《云门》更是享有盛名,作品灵感源自液态水银,采用镜面不锈钢映射出城市的建筑、天空和观看的人。这件雕塑看似极简,却打开了无限的互动之“门”,成为明信片、运动衫和海报等纪念品上的“常驻之客”。

艺术提升未来生活品质

公共艺术的一个任务,便是发觉潜藏于观者心中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渴望,让艺术回归原本的美好状态中,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因为追求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建筑师刘家琨说,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强调的是以艺术作为一个纽带,来连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共生,共生不仅是指共同生存,更是共同生长。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走向美学时代的重要载体,它可以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高城市美誉度、满足人民群众艺术审美和创新需求、提升未来生活品质。“新时期城市环境需求将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城市自身开始将艺术和美作为目标。”城市规划家孙继伟说:“这就意味着,要尽可能让老的建筑找到新生的可能性,另外还要找到适合它的未来发展的一些功能。比如现在海口市的骑楼老街,像这种老建筑需要找到一些能够面向年轻人的、适合于未来生活的新的功能,贴近未来在自贸港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针对老建筑的一系列保护性改造,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人文脉络是不相同的,一旦忽略和淡忘了城市美学与城市文脉的延续,就容易造成千城一面、同质化的现象。艺术家韦尼·马斯认为,艺术是通向更高级审美的工具,公共艺术理应让空间更富有人情味。

暮色秀英港

夕阳下的美舍河公园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空间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