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赋用韵考论*

2021-08-26 08:00李玉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韵部声韵扬雄

李玉兰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扬雄辞赋创作上承屈原、司马相如,下启班固、张衡等大家,处两汉承替之际,其赋作具有重要的转折与开新意义。考察扬雄现存11篇赋作,会发现他对屈原、司马相如赋作用韵的拟袭与创新,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征。学界认为赋韵的自觉批评始于魏晋时期,故而有关汉赋用韵的研究则稍显寂寥,通常以“用韵宽泛”简单概括汉赋用韵的特征。现代学者对汉赋用韵作了一定的研究,如语言学家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书,较深入地探讨了汉至南北朝时期赋家的用韵概况[1]122-124。刘莉《〈全汉赋〉用韵研究》对《全汉赋》中的韵部系统进行了梳理归类,并探究韵字归部的演变[2]37-40。张海鸥《赋韵考论》则分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几个类型来分别探讨了各自用韵的特征,并勾勒出赋体用韵由自由宽泛到严谨紧窄的演变趋势[3]28-37。但就整体而言,对汉赋用韵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扬雄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探究其辞赋用韵特征及规律,是对汉赋用韵的有益探索。费振刚《全汉赋校注》收录扬雄赋作11篇,分别是《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太玄赋》《逐贫赋》《酒赋》《核灵赋》《解嘲》《解难》[4]212-312。本文通过对11篇赋作用韵情况作深入地分析,探究扬雄作赋用韵的规律,考索汉赋用韵的特征。具体从韵部分类、韵例类型、通押情况等方面展开。

一、扬雄赋作韵部分类

扬雄身处西汉,对西汉音韵研究较为系统而缜密的是罗常培、周祖谟先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书。据此,我们将以罗、周两位先生归纳总结出的韵部系统为基础展开研究。通过整理韵谱可以发现,扬雄赋作用韵具有独特的特征,合韵种类繁多,阴声韵使用频繁,并且出现阴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合韵的现象。扬雄换韵较为频繁,其赋韵使用还反映了他西蜀地区的方言特点。

西汉音韵部分类:

阴声部 :1.之 2.幽 3.宵 4.鱼 5.歌 6.支 7.脂 8.祭

阳声部: 9.蒸 10.冬 11.东 12.阳 13.耕 14.真 15.元 16.谈 17.侵

入声部:18.职 19.沃 20.药 21.屋 22.铎 23.锡 24.质 25.月 26.盍 27.缉

扬雄11篇赋作用韵囊括了所有韵部,具体各部使用频率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扬雄赋作中使用的阴声部韵最多,共计706次;其次是阳声韵510次;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入声韵,共有246次;

(一)阴声部用韵特点

扬雄赋作中阴声部的用韵存在独用与合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合韵为主要方式,独用的情况并不多。根据周祖谟先生的归纳发现西汉时期阴声韵,“之幽宵鱼歌支脂祭八部在合韵通押关系上可以分为两组,之幽宵鱼为一组,歌支脂祭为另一组。”[1]45从统计数据来看扬雄赋作押韵,同样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扬雄赋作阴声韵合韵通押的例子数目如下:

以上表格需横向来看,表中的数字代表合韵谱中所列通押的例子的数目。例如我们想知道之幽合韵和幽之合韵的一共数目,则将第一行“之”跟“幽”相对的10,加上第二行“幽”跟之相对的6,总数就是16了。余下阳声韵、入声韵合韵表与“之”一样。

从上表可以看出扬雄阴声韵合韵的特点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阴声韵合韵韵部宽泛,阴声韵与阴声韵、阴声韵与阳声韵、阴声韵与入声韵皆有合韵之例,但阴声韵与阴声韵合韵的例子占比最多如之幽、宵幽、脂之等,阴声韵与入声韵合韵次之如脂质、鱼屋、脂月等;阴声韵与阳声韵合韵仅鱼阳3例、脂真15例。

2.阴声韵合韵中,扬雄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鱼部、脂部二者。之鱼、鱼之合韵共33例;鱼歌、歌鱼合韵共20例;幽鱼、鱼幽合韵共18例;鱼宵、宵鱼合韵共18例;鱼脂、脂鱼合韵共14例;鱼阳合韵共3例;鱼药合韵共1例;鱼铎合韵共1例;鱼屋合韵共2例;这样鱼部与其他韵部合韵之例就多达110例,是扬雄赋作合韵使用频率最高的韵部。再看脂部,脂歌、歌脂合韵共23例;脂之、之脂合韵共17例;脂鱼、鱼脂合韵共14例;真脂、脂真合韵共15例;脂支、支脂合韵共7例;脂质、质脂合韵共8例;月脂、脂月合韵共6例。这样脂部与其他韵部合韵之例就多达90例,故而在扬雄的赋中亦多处可见脂部与其他韵部通押的情况。

3.阴声韵合韵中,扬雄使用较少的是支部、祭部二者。支之合韵共4例;歌支、支歌合韵共13例;脂支、支脂合韵共7例,这样支部与其他韵部合韵之例仅20例。祭歌合韵共1例;祭脂合韵共2例;祭月合韵共3例;祭质合韵共1例;这样祭部与其他韵部合韵之例仅7例。

4.幽宵、宵幽通押的情况主要是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蜀人,扬雄赋中宵幽通押有4例,幽宵通押有3例,在同一时代其他地域的赋家并不存在这二者的通押情况,这反应了扬雄等蜀地蜀音的区域特征。

扬雄赋阴声韵独用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每个韵部均有独用。具体而言,之部独用12次;鱼部独用11次;脂部独用10次;幽部、宵部、歌部、支部和祭部各自独用均仅3次。

(二)阳声韵用韵特点

扬雄11篇赋作中阳声韵用韵次数也多达510次,同样也是独用与合韵并存。仍以合韵为主,独用甚少。西汉阳声韵蒸、冬、东、阳、耕、真、元、谈、侵九部可以根据韵尾辅音分为三类,“蒸、冬、东、阳、耕五部韵尾辅音是-ng,真元两部韵尾辅音是-n,谈侵两部韵尾辅音是-m。”[1]51这一规律同样在扬雄赋中有明显体现,如真部与元部合韵例子多达14个,元部与真部合韵的例子也有11个,相较二者与其他韵部的合韵数量来说是最突出的。具体扬雄赋作阳声韵合韵通押的例子数目如下:

表3 扬雄赋作阳声韵合韵通押例子统计

上表反应了扬雄赋作中使用阳声韵合韵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阳声部合韵以阳声与阳声为主,阳声部与阴声部合韵仅有幽、歌二部,阳声部不与入声部合韵。

2.阳声部合韵中,扬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真部和阳部。真蒸合韵共4例;真东合韵共1例;真耕、耕真合韵共15例;真元、元真合韵共25例;真谈合韵共1;真侵、侵真合韵共7例,这样真部与其他韵部合韵的例子共有53例之多。故在扬雄赋中我们也多处可见阳韵与其他韵通押合韵的情况。

3.阳声部合韵中,扬雄使用频率较低的是蒸部、谈部。蒸部与侵部合韵仅2例。谈部与元部合韵仅1例。

4.扬雄赋中存在侵部与东部押韵的例子,这是扬雄比较特殊的情况,侵部韵尾赋阴是-m,东部韵尾辅音是-ng,“这可以看出扬雄的语音里‘风’字可能由-m尾变为-ng尾”[1]52,这在其他赋家是不存在的,也充分反映了扬雄赋作用韵的方言特色。

扬雄赋阳声韵独用的例子不多,具体元部有8例;耕部7例;阳部、真部各6例;东部5例;蒸部3例;侵部2例。冬部、谈部均无独用之例。

西汉入声韵十部同样根据韵尾辅音可以分为三类,“职、沃、药、屋、铎、锡六部韵尾辅音是-k,质、月两部韵尾辅音是-t,盍、缉两部韵尾辅音是-p。”下面我们来看扬雄入声部用韵情况。

(三)入声部用韵特点

扬雄赋作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入声韵,共有246次;亦是独用与合韵共存,仍以合韵为主,独用的情况较少。

扬雄赋篇中入声部合韵的例子数量如下表:

表4 扬雄赋作入声韵合韵通押例子统计

从上表可以发现扬雄入声韵合韵的特征:

1.入声韵主要与入声韵通押合韵,与阴声韵中合韵的仅有鱼、祭、脂三部,与阳声韵合韵的仅真部,且只有1例。

2.入声韵合韵中,扬雄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铎、屋二部。屋部,屋职、职屋合韵有5例;屋铎、屋铎合韵有6例;屋盍、盍屋合韵有4例;屋鱼合韵有7例,这样屋部与其他部合韵的例子共有22例,是入声韵部中合韵最多的韵部。再看铎部,铎职合韵有3例;铎屋、屋铎合韵6例;铎锡、锡铎合韵3例;铎盍合韵 1例;铎缉合韵2例;铎祭合韵1例,这样铎部与其他韵部合韵的例子共计有16例,也是扬雄入声韵合韵使用频率较高的韵部。

3.入声韵合韵中,沃部不与任何韵部合韵;盍部是入声韵合韵中扬雄使用频率较低的韵部,盍屋、屋盍合韵有4例;盍质、质盍合韵有3例,这样盍部与其他部合韵的仅7例。

4.扬雄赋篇中盍部有与屋部、质部通押合韵的例子,这亦是扬雄赋篇用韵的独特之处,但例子不多,或许这可推断扬雄所处方言区盍部与屋部、质部中的个别字在读音上极为相近。

扬雄赋篇中入声韵独用的例子仍旧不多,仅职部4例;铎部2例;锡部2例;月部2例药部1例;盍部1例;缉部、沃部、屋部、质部均无独用的情况。

(四)扬雄赋韵的特殊情况

扬雄赋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连环套韵的情况较多,这使得赋篇既整体合韵,又富于变化。连环套韵即一个韵段中,以其中一个韵A为主韵,继而展开与其他韵BC相叶合韵,而实际B/C是不相押韵的情况,例如:如《羽猎赋》:“然后先置虖白杨之南,昆明灵沼之东。贲育之伦,蒙盾负羽,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其余荷垂天之毕,张竟壄之罘。靡日月之朱竿,曳彗星之飞旗。青云为纷,红蜺为缳,属之虖昆仑之虚。”[4]255南,侵部;东,东部;侵东合韵。南,侵部,伦、纷,真部,真侵合韵;计、毕,质部,质真合韵;竿、缳,元部,元真合韵。罘、旗,之部;羽、虚,鱼部,之鱼合韵,这里扬雄以“真”为主韵,分别与元部、质部、侵部通押合韵,这使得整个韵段整体上保持着较为一致的韵律节奏感,但实际元部与质部,质部与侵部之间在西汉并无通押合韵之例,且这几者在声韵上的区别较为清晰,扬雄正是采用了连环套韵的方式,使得其赋韵的使用极富变幻又整饬有律。

总之,扬雄赋篇用韵囊括了几乎所有的韵部,方式上存在独用与合韵两种,但以合韵为主。阴声韵是扬雄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韵部,其次是阳声韵,入声韵的使用相对最少。合韵方面,阴声韵合韵韵部最为宽泛,与阳声韵、入声韵皆有诸多通押合韵的例子。阳声韵主要与阳声部合韵为主,与阴声部合韵仅幽、歌二部,且阳声韵不与入声韵合韵。入声韵合韵范围最窄,主要以入声韵与入声韵合韵为多,与阴声韵合韵仅鱼、祭、脂三部,与阳声韵合韵的仅真部。扬雄赋韵还表现了明显的蜀音特征,其幽宵、宵幽合韵;侵部、东部合韵;盍部与屋部、质部合韵的例子均带有明显的个人方音特征。扬雄赋篇用韵以通押合韵为主,合韵韵部较为宽泛,换韵又较为频繁,其连环套韵的特征也切实反映了西汉赋家用韵取韵宽泛的创作倾向。

二、扬雄赋篇韵例类型

审辨赋篇的韵例,才能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韵脚字,减少“强叶误读”。前人对此已有丰硕的成果可供借鉴。扬雄赋篇押韵的方式承绪前代,表现出丰富多变的韵例类型,这里主要参考罗常培、周祖谟两位先生关于两汉诗文韵例的相关研究,展开对扬雄赋作韵例的探究。

扬雄赋作押韵与西汉赋文押韵韵例大抵相似,但又有自身的变化。罗、周两位先生将西汉诗文韵例概括为以下几种:“每句押韵例、隔句押韵例、虚字入韵例、虚字不入韵例、句中字与句尾字押韵例、两韵间迭相叶例、前后一韵相叶,中间另隔一韵例、交错前后互叶例共八种。”[1]123-124除“句中字与句尾字押韵例”在扬雄赋中未发现外,其余的韵例扬雄几乎均有涉及。

扬雄几乎每篇赋作都不会统一使用某一类韵例,他总是在寻求着行文的变化,故而一篇赋作中赋家意随之处变幻着押韵的韵例。

1.每句押韵例:并序、乱辞皆采用句句入韵,其中几次换韵。如“于是钦柴宗祈,燎薰皇天,招繇泰壹。举洪颐,树灵旗。”[4]232祈、旗,脂部;天、颐、麟、神,真部;壹,质部;以上脂真质合韵。

2.隔句押韵例:这是赋中韵例的常态,主要以偶句押韵为主。如“建光燿之长旓兮,昭华覆之威威。攀琁玑而下视兮,行游目虖三危。陈衆车于东阬兮,肆玉鈦而下驰。”[4]232威、危,脂部;驰,歌部;这里脂歌合韵。奇句押韵的情况,如《河东赋》“过清庙之雝雝;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蹤。既发轫于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4]248雝,东部;踪,东部;从,东部。这几句则是奇句东韵独用相押。

3.虚字不入韵例:扬雄赋中虚字往往不入韵,如“下阴潜以惨廪兮,上洪纷而相错。直嶢嶢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可虖疆度。平原唐其壇曼兮,列新雉于林薄。”[4]231廪,侵部;天,真部;曼,元部;以上是侵真元合韵。

4.虚字入韵例:虚字入韵在扬雄赋篇中数量不多,例如:“盛哉铄乎,越不可载已!”[4]248乎,鱼部;已,之部;鱼之合韵。

5.两韵间迭相叶例:即abab式,这种韵例在赋中数量较多,且出现了多种变幻形式。标准式如“下阴潜以惨廪兮,上洪纷而相错。直嶢嶢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可乎疆度。平原唐其坛壇兮,列新雉于林薄。”[4]231廪,侵部;天,真部;曼,元部;侵真元合韵。错、度、薄,铎部。由此可知,这几句是标准的abab式。

变幻式如:“顺斗极,运天关。横钜海,票昆仑。提剑而叱之,所麾城摲邑,下将降旗。一日之战,不可殚记。当此之勤,头蓬不暇疏,饥不及餐。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以为万姓请命虖皇天。乃展民之所诎,振人之所乏。规憶载,恢帝业。”[4]274载、海、之、旗、记,之部;梳,鱼部;这是之鱼合韵。邑,缉部;乏、业、极,盍部,这是缉盍合韵;天、仑、 勤,真部;餐、关、战、汗,元部,这是真元合韵;诎、蝨,质部;乏、业、极,盍部;这是质盍合韵。由以上押韵情形来看,就不仅仅是两韵间迭相叶,而是变幻为三韵间迭相叶,且并不以标准的模式呈现。

6.前后一韵相叶,中间另隔一韵:即abba式,如“登长平兮雷鼓磕,天声起兮勇士厉。云飞扬兮雨滂沛,于胥德兮丽万世。”[4]233礚、世,盍部;厉、沛,祭部;这就是前后礚、世相押,中间厉、沛相押,即前后一韵相叶,中间另隔一韵的韵例类型。

7.连环套韵例,即一个韵段中,以其中一个韵A为主韵,继而展开与其他韵BC相叶合韵,而实际B/C是不相押韵的情况,如《羽猎赋》:“然后先置虖白杨之南,昆明灵沼之东。贲育之伦,蒙盾负羽,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其余荷垂天之毕,张竟壄之罘。靡日月之朱竿,曳彗星之飞旗。青云为纷,红蜺为缳,属之虖昆仑之虚。”[4]254-255这里南,侵部;东,东部,是侵东合韵。南,侵部,伦、纷,真部,是真侵合韵;计、毕,质部,是质真合韵;竿、缳,元部,是元真合韵。罘、旗,之部;羽、虚,鱼部,是之鱼合韵。由此来看这几句是以“真”为主要韵部,分别与其他韵部通押合韵,从而使整体上富有韵律的节奏感。

扬雄在一篇赋中虽寻求着韵例的变幻多样,但同时他也十分注重赋文整体的一致性,故而在具体的赋篇中,扬雄仍有主要的韵例形式,充分展示了变与齐的魅力。例如《长杨赋》使用最多的是句句押韵的韵例形式,但同时夹杂几韵间迭相叶,偶句押韵等几种韵例类型。有时扬雄在一段赋中还会兼用几种韵例,往往既隔句押韵又形成两韵间迭相叶。扬雄对赋韵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形式效果,对后世赋家用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扬雄赋篇用韵与情感表达之关系

扬雄是有意识模仿屈原、司马相如的赋家,他在赋篇用韵上亦是模拟着屈、马韵随情转的创作风格。赋家往往会根据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选取恰当的韵部,对此清江永《音学辨微》曰:“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5]37声音的洪细的确与赋家情感的起落,呈相互烛映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韵脚字韵腹发音时高、低的特征,来感受到不同性质的情感表达。通常开口度较大的韵脚字发声较为洪大,更能表达激昂酣畅的情绪,而开口度较小的韵脚字发声则适合传递舒缓细腻的情绪。屈原和司马相如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种韵律与情感的烛映关系。例如屈原《离骚》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纫秋兰以为佩”[6]3作者以叙述的口吻追溯自己的身世,情感较为平和,故屈原在韵脚字选择上,选取了开口度较小的[o]/[u]。但屈原在抒发时不我待激昂的情感时,写到“汩余若将不及兮”[6]6至本节末,则选取的是开口度最大的鱼韵和铎韵,其韵腹是[a]。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这种转韵与情感的配合亦有鲜明的体现。

再看司马相如《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脋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4]130

这里据所押韵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夫何一佳人兮”至“玄猿啸而长吟,是真、侵二部合韵相叶,真部、侵部的韵腹发音开口度相对较小,主要是[e]和[],适合表达佳人暗自独行,郁郁自伤,徘徊独怨的情绪。从“翡翠脋翼而来萃兮”段末主要是东阳合韵相叶。东韵、阳韵的腹韵均是发音开口度较大[a][o],声音响亮,更加适合用来抒发佳人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感。由此可见赋家情感的转变与转韵之间的微妙关系。[7]169-175扬雄赋篇在用韵与情感表达上亦是承袭着屈原、司马相如韵随情转的创作风格。具体我们可以来看扬雄代表赋篇中用韵与情感之间的配合关系。

《蜀都赋》:

“厥女作歌,是以其声呼吟靖领,激呦喝啾,《户》音六成,行《夏》低徊,胥徒入冥。及庙噆吟,诸连单情,舞曲转节,踃馺应声。其佚则接芬错芳,襜袩纤延……吡噉出焉。”[4]214-215

这里扬雄是对蜀地祠望帝和弊灵的描写,美女载歌载舞,身姿曼妙,秀目传情,扬雄这里以轻快,欣赏的笔触展示了士女们的歌声、舞姿、服饰与表情,完全沉浸在这样盛宴的愉悦氛围。为了突出这样欢快的情绪,那么扬雄在韵脚字的选取上,则更多的是选用开口度相对较大[a]/[]/[e]的韵脚字。这一段文字扬雄采用的几韵间迭相叶的韵例,几个韵部之间通押合韵,歌、啾、徊、节、秋、态、焉相叶;声、领、成、冥、吟、情、节、芳、延、春、连、颜、唇相叶。情、声、领、成、冥,均是耕部,其腹韵都是[e];吟是侵部,腹韵是[];春、唇是真部,其腹韵是[];芳是阳部,腹韵是[a];延、连、颜是元部,腹韵是[a]。

而且扬雄以“呼吟靖领,激呦喝啾”[4]214形容声音,“呼、领、激、喝”的发音开口较大,更适合形容激切的声音,而“吟、靖、呦、啾”发音开口较小,则更适合形容尖细之音。这样扬雄就以音韵的起伏变化,来展现了音乐的高低变幻。这是赋家音韵与赋文内容情感关联的又一力证[8]180-185。其实扬雄《蜀都赋》整体用韵都较为明快,全文洋溢着赋家对家乡蜀地风物的喜爱自豪和赞美。全文所用最多的几个韵部是歌部、幽部、阳部、鱼部、脂部,其腹韵的开口度都是[a]/[]/[e]三者之一,其开口均较大。故而《蜀都赋》在音韵上也呈现出轻妙欢快的节奏感,整体给人以轻松欢愉的阅读享受。

再看扬雄《羽猎赋》:“群公常伯、杨朱、墨翟之徒喟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太古之觐东岳,禅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4]256这里扬雄采用以颂为讽的表现手法,借群公、杨朱、墨翟诸徒之口,将天子游猎出行的奢侈刺激盛况推到了高潮,以颂扬的口吻暗含讽谏的意味,达到劝勉天子归之节俭的效果。

这里扬雄使用的是变幻式的两韵间迭相叶韵例,德、岳相叶;兹、基、哉,之相押;德是职部,韵腹是[];岳是屋部,韵腹是[u],兹、基、哉、之,是之部,韵腹[i],都是开口度较小的韵脚字。

综上而言,扬雄作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其赋作用韵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所用韵部十分丰富,几乎涉猎了所有韵部,其中又以阴声韵的使用频率最高,阳声韵次之,入声韵最少。在韵例类型上,扬雄有意识的继承和革新,他既承袭前贤赋家韵例,又寻求着新变,一篇之中韵例多样,却又有突出韵例类型以保持相对的统一性。扬雄最常用的仍是合韵,合韵韵部较为宽泛,换韵频繁。其连环套韵是扬雄赋韵的独特之处;扬雄赋用韵还表现出明显的蜀音特征,他在赋篇中往往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转换用韵。可以说扬雄对赋韵作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对后世张衡、左思等赋家用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韵部声韵扬雄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李绅诗歌用韵考
彭泽县桐城方言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