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

2021-09-06 11:36姚顺明
云南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素质教学资源培育

姚顺明

(易门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易门 651100)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

易门县自2014年开始,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2015-2016年易门县被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

七年来共举办承办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17期,累计培训学员1053人,项目补助资金220万元。其中中央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9期636人为生产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补助资金180万元;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8期417人,补助资金40万元,培训专业技能型337人、专业服务型80人。认定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11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4个、县级6个。

通过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教学课、能力拓展训练课和外出观摩学习等培训模块规范教学,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学员情况有针对性设置教学计划,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教学内容,让学员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规模化经营和专业技能有效结合,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农村电商、农业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培训对象遴选差异大,针对性不强

一是学员结构差异大。学员的学历和年龄结构事关培训效果,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学员呈现出学历普遍偏低、老龄化的特点,培训必须登录的“云上智农”app、线上学习等现代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困难。七年来参训学员1053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42人,占4.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439人,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515人,占48.6%,小学文化程度的57人,占5.4%;55岁及以上的125人,占11.8%,51~54岁的206人、占19.6%,40~50岁的368人,占35%,30~40岁的231人,占21.9%,30岁及以下的123人,仅占11.7%。二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参加同一班级培训学员的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有种植的,也有养殖的,还有种养结合多种经营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农业第一产业,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教学课、能力拓展训练课和外出观摩学习等培训模块,对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关注较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

(二)培育的有效性不强

一是培育机构单一。易门县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由农广校和农机化学校负责,其他农技推广机构、畜牧兽医机构等各类公益机构未承担培育。二是网上学习和实践教学难开展。组织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培训为主,现场实践教学为辅,因学员结构差异大,只有40%的学员能上网参加线上学习,实践教学受场地和产业限制,不能满足集中教学实践需要。三是信息化手段运用滞后。学员对“云上智农”app、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农科讲堂和三农科学传播等媒体平台应用学习只占学员总数的70%。

(三)培育跟踪指导服务不到位

高素质农民培育要求生产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5 d,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7 d,培训后跟踪服务指导不少于1年。跟踪服务指导要根据学员需求进行,需要其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完成,由于跟踪指导服务机制没有建立,相关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不到位。

(四)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跟踪指导服务不能常态化。培训机构每年只对培训学员进行一次集中和入户跟踪指导服务,没能结合农时和一个生产周期开展跟踪指导。二是地方扶持政策难落实。县级未配套培育经费,很大程度限制了高素质农民培育事业的发展,培育对象享受县级土地、财政、金融、产业、人社等相关部门配套政策支持的只占学员总数的30%。三是缺乏团队精神。多数学员学历低、年龄大,思想守旧,对新技术、新发展理念、风险意识接受能力弱,不敢冒风险“抱团”合作。

(五)软硬件设施薄弱

一是培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县农广校和农机化学校自身的培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10名专职教师,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不是每个人都能上课,且教学水平不高。其它聘请的兼职教师、乡土教师、特色产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薄弱。县农广校和县农机化学校除了两间多媒体教室外,没有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农民田间学校无培训教室和信息化教学设备。三是缺乏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教学教材资源和扶持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升培育针对性

一是遴选重点培育对象。深入乡镇、村组开展摸底调查,围绕易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业企业需求,选准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二是有针对性设置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内容,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化应用等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教育培训的系统性、科学性,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三是分类分层开展培训。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制定培训标准,设置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组建教学班,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开展精细化培训。采用“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育模式,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全程培训,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坚持按需施教,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

(二)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增强培育有效性

一是创新培育机制。健全完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整合农广校、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二是创新培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建立“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根据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录制现场管理技术微视频、小视频,在培训班微信群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学习,推行“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县农广校公众订阅号,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农科讲堂等媒体平台,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不断提高培育效果。

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员培训班

(三)科学管理,加强培育规范性

一是规范培育管理。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专门组织管理机构,搭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基础平台,连接畜牧兽医和农机推广等机构,对接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提高培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二是规范高素质农民队伍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高素质农民监管系统,及时录入基本信息,建立高素质农民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高素质农民统计分析。

(四)跟踪服务,定向扶持,提升农民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跟踪指导服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组织培训机构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开展一个生产周期的跟踪指导。采取以县、乡镇集中座谈和入户回访的方式,全面了解学员生产生活实情,面对面与专家互动交流,解决参训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回访有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推动农技推广机构将定向服务高素质农民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跟踪服务长效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高素质农民开展市场化服务。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级配套必要培育经费,支持高素质农民享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人才等奖励激励政策措施,推进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融合、一体化发展。三是鼓励交流合作。鼓励支持高素质农民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对高素质农民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创业联盟等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高素质农民共同发展。

(五)巩固基础,改善教学资源条件,提升培育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重点充实职业道德、经营管理、创业指导、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线上销售等方面的师资。在培训过程中,培育机构可聘请高校专家教授、省、市(县)专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田间秀才等作为授课和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师资队伍优势。鼓励各类跟踪指导教师与学员开展“面对面”衔接、定期进园入场“手把手”指导。提供了教师锻炼机会,也培养了农广校自己的授课教师队伍,让农广校教师成为既懂管理又能教学,还能跟踪指导的多面手。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接地气的高水平教师,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改善培育基础条件。支持培训机构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持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三是优化教学培训资源。健全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选用制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全国通用性文字教材、音视频教材和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扶持开发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形成以全国通用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教学资源衔接配套的高素质农民教学资源体系。

猜你喜欢
高素质教学资源培育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