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2021-09-06 11:36李艳梅
云南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村

李艳梅

(禄丰县彩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禄丰 651200)

近几年来,禄丰县彩云镇在推进“三农”工作发展中,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产业兴村强县的要求,以稳粮、扩花、增果、增畜为抓手,推进万亩菜园、万亩花园、万亩优质稻园、万亩果园、万头养殖园的“五个万园”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结合彩云镇自身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在多年的发展基础上深入调研,借鉴经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思路,培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一、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打好物质基础

(一)蔬菜种植业

1. 高端蔬菜。以楚雄万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禄丰彩云嘉元农业蔬菜种植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企业,流转土地83 hm2,采用规模化、节约化、规范化操作管理模式,经营种植高端蔬菜。2020年生产销售菜心、芥蓝、鹤斗白菜达6500 t,以平均1.2万元/t计算,年销售收入达78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98万美元。在企业创收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年均2.55万元/hm2的地租,合计211.65万元,并带动周边270名农民务工,以每个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500元计算,270名摘菜农民工年增收1134万元。其中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20户2.5 hm2,贫困户年可增收6.38万元,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公司务工,平均年务工收入达3.6万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2.冬春早熟蔬菜。充分利用坝区霜期短的优势,发展种植以黄瓜、三叶瓜、茄子、辣椒、姜柄瓜为代表的冬春早熟蔬菜。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加强技术服务、新品种推广的同时,积极对外宣传、协调和沟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销售模式。在竹溪、东营、罗川等村委会,种植早熟蔬菜已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年种植面积达240 hm2,以平均亩产值9500元计算,总产值达3420万元。截至2020年底,新兴的韭菜种植面积扩展到35 hm2,以每亩年产鲜韭菜10 t,平均2000元/t计算,亩产值达2万元,总产值1050万元。目前,韭菜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展。

3.鲜食蚕豆和甜脆玉米。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一个“早”字,大力引导农户种植经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早蚕豆和早熟鲜食甜脆玉米品种。多年来因上市早、品质好、收入可观,在坝区村委会已经成为农民小春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早蚕豆年种植面积达250 hm2,于1月中下旬开始上市,以将青蚕豆加工成青豆瓣计算,平均每亩加工青豆瓣385.36 ㎏,亩产值4600元,总产值达1725万元;甜脆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10 hm2,平均亩产值3800元,总产值达627万元。

(二)花卉产业

2020年,彩云镇有花卉规模种植户35户,花卉种植面积达413.7 hm2。其中:以康乃馨、玫瑰、洋桔梗、满天星为首的切花种植350 hm2,产鲜切花1.77亿枝;以红掌、蝴蝶兰、多肉类为代表的盆栽花卉45 hm2,产盆花448.5万盆;绿化观赏苗木13 hm2,产绿化苗木13.9万株;食用玫瑰4.2 hm2。全年花卉销售额达2.30亿元。

(三)优质稻产业

彩云镇得天独厚的次热坝自然资源条件,大春适宜种植水稻,所生产的水稻产量高、质优,大米具有香、软、润口、疏松、不粘牙、冷不回生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筛选出多个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优质品种,以“云恢290-1、云红一号、宜香优1108、滇屯502”等为主的优质稻年种植1100 hm2,以平均亩产值3000元计算,总产值4950万元。

(四)畜牧业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乡村振兴的目标,彩云镇利用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多年的示范建设和科技培训,镇内已呈现部分规模养殖户。目前,有常年饲养能繁母猪10头以上和出栏生猪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0户,其中有2户年出栏生猪达500头以上;肉牛养殖10头以上的养殖户15户,其中最大的肉牛养殖场云南禄丰满欣牧业有限公司马鹿箐养殖场养殖云岭牛700余头,饲养能繁母牛463头。同时该场饲养的云岭牛所产的“诸葛”牛肉于2017年8月9日经专家现场品鉴评定,认定肉质达A3级以上;山羊养殖50只以上的农户65户;家禽养殖2000羽以上的养殖户9户,其中蛋鸭养殖户6户,最大规模的蛋鸭养殖户常年养殖蛋鸭1.6万羽,年孵化鸭苗50万羽。

2020年末,彩云镇存栏生猪11 540头,出栏19 350头;肉牛存栏10 852头,出栏3786头;山羊存栏16 240只,出栏5324只;家禽存栏121 450羽,出栏142 850羽,禽蛋产量483 t。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33亿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2.6%。截至2021年末,彩云镇将建成万头猪场2个,全镇以生猪为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步伐加快,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成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特色水果种植业

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在“热”字上作文章,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种植各种特色水果。2020年,以“阳光玫瑰”和“黑提”为代表的葡萄、沃柑、百香果、火龙果、软籽石榴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129 hm2,总产值达3368.8万元。

(六)油菜产业

油菜为传统的小春农作物,在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有着花期集中、质优的特点。近年来以花油系列为代表的“双低”高产优质油菜年种植面积达233 hm2,所生产的菜油色、香、味俱全,深受消费者喜爱。以平均亩产值1200元计算,年总产值达419.4万元。

(七)中药材种植业

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条件下,结合山区、坝区边缘坡地的地势特点,依托楚雄仙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种植天冬、白芨、百部、黄精等中草药,不但解决了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土地撂荒现象,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2020年全镇共种植中草药17.67 hm2,总产值达450万元。

(八)科学规划,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开展星宿江保护性开发,成立了注册资本160万元的溪竹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就地取材布局景点,建设了集康体运动、水果鲜花采摘、竹筏烧烤、民俗体验的经济区,让游客在星宿江畔体验别样的田园风情,感受独特的人文气息。2020年5-10月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25万元,带动村民就业48人,发展景区地摊经济农户25户,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作出了带动示范。与此同时,踏青的游客使竹溪大、小沙窝等多个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让彩云镇逐步走向全中国。

二、总结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彩云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次热坝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尽管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但坝区缺乏长流水源保障。当地的水库、坝塘蓄水不能完全满足大小春灌溉的需求,需要星宿江上游水源来补给,做不到即需即灌,制约了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产业融合难度大

全镇农业产业布局散,规模化经营形式单一,组织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区域产业发展趋同,整合难度大,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产业链延伸缓慢,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少,难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农产品认证品牌数量少、规模小,创建名优品牌农产品能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独特资源、特色农产品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配置关联度不高。种植业与养殖业未能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未得到推广利用。农业庄园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建成了几家休闲园、垂钓园,引来了楚雄、昆明等周边的游客,但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带动力不足,没有实现种、养、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元化经营。

(三)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没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政策和投入增长机制,县、镇两级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投入,本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不对称,对辖区内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对外来企业支持力度不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不广,灾后农民再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争取重点农业项目实施力度不够,投入有限。加之彩云镇有限的财力,不能出资投入开发农业,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科技推广全靠上级业务部门的项目支撑,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受到限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村委会的干部绝大部分是从村民小组长中选拔,存在着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情况。虽经过多届的换届选举,但因村干部的待遇低,不能招入文化程度稍高的大中专毕业生。为此,部分村委会缺乏农业种植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发展思路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特别是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意识不强,引导和指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性不高。

(五)高素质及年轻化劳动力不足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偏多,农业经营者创新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比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难度加大,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这一现象在山区、半山区较为明显。山区、半山区的部分耕地开始撂荒,无人种地问题开始显现。

(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一是农技推广部门设备配置不全,工作条件差,农技推广还存在“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靠嘴巴”的推广服务方式;二是农技人员进修深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单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不健全,新信息、新技术的查询、更新和发布滞后;四是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农业专技人员大多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在岗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全力构建三大体系,谱写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篇章

(一)结合乡村振兴,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1.抓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加强辖区内所有水库、坝塘的管理,争取项目资金,解决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问题,达到所有水库、坝塘均能正常蓄水。对水库、坝塘进行坝堤加高或除淤,使其最大容量蓄水,争取实现农业生产用水自给自足,促进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2.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清洁、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四大行动”,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农村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围绕市场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调结构。要以“一村一品”“一片一业”为指导方向,深入推进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蔬菜、花卉、粮油和畜禽养殖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2.强龙头。要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在现有7户的基础上增至20户以上,使规模种植户、养殖户达到150户以上。

3.创品牌。彩云镇农业产业虽有知名度,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撑。要加速实施品牌战略,在提升内在品质、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区域内同类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合力宣传推介,打造“绿色食品牌”。

4.促融合。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改造落后工艺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推进稻米、蔬菜、花卉、油料、肉牛、生猪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重招商。要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资本下乡和农业发展地区农业企业外向转移的机会,细化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证照办理、土地流转、项目审核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力争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推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深化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资产活起来。继续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颁证工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的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制改革,为盘活资源资产奠定基础。加快推进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土地出租、产权流转、抵押贷款、股份合作等农村产权的多种变现形式。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让农村资金活起来。加快发展适合农村金融特色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金融机制,全面推动“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和抵押融资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参保力度,提高覆盖率,发挥金融强农惠农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基层领导素质,提升村庄自身建设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村改社区的进度,提升村庄自身建设,争取上级配套转移支付资金,提高村干部待遇,真正实现村干部全脱产,达到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参加村级换届选举且留得住的目标;二是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对村委会、小组干部和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着力造就一批觉悟高、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产品经纪人和新型农民。

(五)提高资源配置,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在不违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流转最大化,鼓励农业规模化、节约化经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坚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二是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思想、科技和经济意识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他们对特色农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中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互利互惠的共赢目标。

(六)加强科技力度,提高推广服务能力

一是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推广服务职能,细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并予以定位,使农技人员“务正业、办正事”,从源头上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法可依。二是建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专项,用于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的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乡镇农技推广设备配置齐全,提高推广服务效率。三是农技人员要加强学习、应用新科技和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推广服务能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领导,重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农村 新一辈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